近期參加了不少線下活動社群,剛好都有和發起人聊到為什麼要經營實體社群,這篇想記錄一下社群觀察日記,以及不同社群的樣貌。
從大學到現在參加過的社群可以分成 3 大類:
⠀⠀
⠀⠀
以曾經經營過的經驗,在大學期間可以說出「想累積領導力、想培養團隊組織能力」等理由來支撐自己經營社群,但開始工作後,為什麼還想繼續經營社群?那些社群發起者的動機是什麼?那些認真生活的人們究竟在想什麼?是什麼因素可以讓他們持續眼神發亮?這些是我一直好奇的地方。
在我參與了幾個社群,從各發起人身上感受到深刻的:
「將有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碰撞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近期遇到的社群發起人,看起來都沒有從社群獲得實質的「金錢利潤」,甚至很多活動需要自己倒貼錢去舉辦,但他們都有一種「現實扭曲力場」能力,讓看似很難、不可能完成、幾乎很少人做過的事情一一發生。
⠀⠀
⠀⠀
以不同社群來區分:
⠀⠀
若要長期經營的話:
學習型社群
任務型社群
聯誼型社群
⠀⠀
⠀⠀
每參加一個活動我不經都會想,「這個活動好棒,好希望可以持續下去」,但社群不一定能長久經營,現在市面上能看到 10、20 年以上的社群,真的都是不少學長姐共同建立制度和口碑,才能有新人願意加入。
我們沒看到的是過程中可能曾經斷掉,或是差點結束經營。
因此我後來發現不能只問「社群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子」,應該要問「如果樂見這個社群持續成長,有什麼事情是我願意一起投入的」。
⠀⠀
⠀⠀
以我目前對社群的理解,假設人生是 A 到 Z,社群就像是陪伴一個人度過中間數站的接駁車,有可能 C~E 是一個社群,F~H 又是另一個社群。
除非是發起人,可以自主決定接駁車的方向,不然多數人都是在車子前進的方向,找到一個最適合的站牌上車,然後在成長之後,找到一個站牌下車。
⠀⠀
這篇剛好是最近參加社群的有感而發。
若對行銷、社群系列有興趣也可以持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