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韓劇|2023年度最催淚-『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觀後感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要我選擇2023年最愛韓劇的話,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他。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輕鬆詼諧的步調來講述精神病房內的故事,並且又用「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同等的看待戲劇中每一個角色,甚至到最後身為護理師的女主角多恩也罹患上憂鬱症時,讓觀眾的第一感受不是震驚,而是「不難理解」且產生了「是啊!或許將來某一天我自己也會生病呢」的想法。另外,我也同時發現韓國不論是以前或現在,影劇發展總能如此蓬勃且歷久不衰,除了技術上與時俱進以外,劇本的包容度也更加多元。雖然《精神病房》在海外並沒有亮眼的成績,不過仔細探討劇情也情有可原,畢竟,亞洲國家對於「心理生病」這件事仍然跟「性」一樣不會出現在飯桌上,加上精神病症的範圍太廣泛而無法以短短12集概之,也難免外國觀眾無法get到其中精髓了!

photo: 劇照

photo: 劇照

怎麼可能一直都是黑夜呢?清晨很快就會到來。

跟劇中第一個登場的患者一樣,我也罹患雙向情緒障礙,在漫長的諮商過程中,我不斷將自己打碎、重組,試圖剖析自己的人生到底哪裡出錯了,為什麼會生病?生病的人為什麼是我?在那段過程中失去某些曾經說好老了也要在一起的朋友,也被迫脫離原有的舒適圈,雖然現在情況已好轉許多,平時生活作息也與大多數人無異,但我永遠記得諮商師對我說的一句話:「你為什麼要執著『好起來』這件事,這就像是感冒一樣,咳嗽、發燒、流鼻涕、接著去看醫生、吃藥,但你之後還是有可能會感冒」,爾後只要發現一點前兆,感覺又快要發病,即時求助就好。這席話宛如當頭棒喝一般,把我從鑽牛角尖的泥淖中拯救出來,並且決定好好傾聽自己受傷的心。

photo: Netflix

photo: Netflix

人們會彼此影響,有時讓對方悲傷,有時讓對方痛苦,甚至有時讓對方生病。不過,有時候為了改變自己而扔出的石頭,激起了漣漪。那波動不僅向自己而來,也會朝對方而去。

在劇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康復出院,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擁有happy ending,有的人積極接受治療,並且配合醫生開的處方,最後成功出院,也有最終仍不敵心魔而做出極端選擇、或是一直留返於不同醫院的患者。不管是哪一種,即使已心力交瘁,我想或許我們仍不該放棄戰勝病魔的那點希望,它可能藏在從樹葉縫隙傾瀉而下的一抹陽光,也可能躲在陰雨綿綿從窗戶看下去一張張五顏六色的雨傘只要有企盼,那就願意努力下去的,那種希望。

photo: Netflix

photo: Netflix

有時候,讓對方照自己意願去做,懂得袖手旁觀,也是必要的。

在劇尾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自殘而就醫的高中女學生,縱使智力平庸仍然堅持她成為機師的夢想,在堅持的過程中因為不被老師同儕理解而被霸凌。旁人(觀眾們)可能會覺得為什麼不換一條道路走就好,當然我也這麼想,剎時,卻突然憶起某個友人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或許是因為放棄也意味著否定了以前所有的努力,也會失去過去所有支撐自己的依託。不過還好最後高中生有多恩的支持鼓勵,也有學校技職課程老師的輔導,讓她能離自己的夢想更靠近一步(在機場裡面工作)。有時候想想,當夢想太過不切實際時,或許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他人實際的一句:「你做不到」、更不是全盤否決,而是安慰所有力不從心,以及陪伴我們找出更適合的道路。

photo: Netflix

photo: Netflix

想像一下你的情緒也有肌肉,就像我們為了變健康而運動,內心也需要這樣的鍛鍊。

另外,特別喜歡的就是整部劇都不斷強調一個概念「人都會生病,就像感冒一樣,只是這次變成心裡」,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整個韓國(甚至大到包含了亞洲社會)高壓、有毒的文化氛圍,在傳承下的禁錮框架中,生病了卻無法或是恥於向他人坦承、求助的普遍現象,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更是使人們罹患身心疾病的風險上升。就像多恩最後因為長期壓抑情緒而導致患上憂鬱症,並從「精神病房的護理師怎麼可以有精神疾病」到後來開始學著為自己著想、繼續過平凡的日子。

最後,無論是站在陽光下,或者是身處絕望且覺得永劫不復,都可以停下來看看這部療癒的韓劇,誰想得到呢?或許,在某個角色中,會發現自己,會意外地被接住,會找到那個願意撐下去的那個理由。







avatar-img
6會員
9內容數
喜歡影劇、文字的分享小天地,觀後感分析屬於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浴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劇情有三部曲,第一季主要描述男主角亞森迪歐為父報仇並決心追查真相。而第二、三季則是全面描繪亞森迪歐的過去,並且隨著亞森的名號水漲船高,心愛的妻兒長期被媒體騷擾、警方關心,讓原本平凡的生活變得驚濤駭浪,時時需要提心吊膽。同時,亞森的仇人也伺機行動,他小時候的秘密也即將被掀開......
「元素方程式」是美國迪士尼影業及皮克斯工作室製作的動畫,故事的背景以元素市(可以想像為某個國家的首都所以匯集了不同種族的居民)出發,講述在這一個由風、土、水、火居民構成的城市裡,女主角「小炎」(火)與世代水火不容的男子水弟(水)相遇後,開始了一系列追求愛情與夢想的奇幻旅程。
「我們的藍調」裡面涉及了不同層面的議題,藉由平凡純樸的濟州島當作開端,引述了每個角色坑坑疤疤的人生,跟著村民們度過濟州的春夏秋冬,最後更在歡樂的運動會下結束。我很喜歡劇中的節奏,時而輕快時而緊湊,有時大笑有時大哭,宛如生活一樣。 只願看完這齣劇的你我都能從裡面找到能撫平傷痛的方法、與自己和解的理由
『車貞淑醫生』是一部家庭喜劇,由嚴正化、金炳哲、閔旴赫主演,以詼逗趣的手法敘述「外遇」這件事,帶出女性找尋自我價值、認同之意識形態,並強調了女性在工作實踐中所累積的自信,鼓勵所有女性,活得好並不是為了對任何人的報復,而是實現自我的抱負。
『產後調理院』是一部僅有短短8集的韓劇,不過卻把女人蛻變為母親的心路歷程表露地一覽無遺,如果說母親的存在只有純然的喜悅,那絕對是騙人的。女主角賢珍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也同樣是一位高齡產婦,8集故事圍繞在她生產完住進產後調理院,她與其他媽媽們的心路歷程、友誼與不被外人知想要隱瞞的私事
到底全球為何會突然吹起芭比風?甚至延燒到父權女權的問題上作一番大討論,有人哭著出戲院就有人罵著出影廳。無論如何,芭比確實種在每一位大小女孩的心上,無論如何,芭比確實種在每一位大小女孩的心上,無關好壞,都成了我們成長路上的寄望或失望。
目前劇情有三部曲,第一季主要描述男主角亞森迪歐為父報仇並決心追查真相。而第二、三季則是全面描繪亞森迪歐的過去,並且隨著亞森的名號水漲船高,心愛的妻兒長期被媒體騷擾、警方關心,讓原本平凡的生活變得驚濤駭浪,時時需要提心吊膽。同時,亞森的仇人也伺機行動,他小時候的秘密也即將被掀開......
「元素方程式」是美國迪士尼影業及皮克斯工作室製作的動畫,故事的背景以元素市(可以想像為某個國家的首都所以匯集了不同種族的居民)出發,講述在這一個由風、土、水、火居民構成的城市裡,女主角「小炎」(火)與世代水火不容的男子水弟(水)相遇後,開始了一系列追求愛情與夢想的奇幻旅程。
「我們的藍調」裡面涉及了不同層面的議題,藉由平凡純樸的濟州島當作開端,引述了每個角色坑坑疤疤的人生,跟著村民們度過濟州的春夏秋冬,最後更在歡樂的運動會下結束。我很喜歡劇中的節奏,時而輕快時而緊湊,有時大笑有時大哭,宛如生活一樣。 只願看完這齣劇的你我都能從裡面找到能撫平傷痛的方法、與自己和解的理由
『車貞淑醫生』是一部家庭喜劇,由嚴正化、金炳哲、閔旴赫主演,以詼逗趣的手法敘述「外遇」這件事,帶出女性找尋自我價值、認同之意識形態,並強調了女性在工作實踐中所累積的自信,鼓勵所有女性,活得好並不是為了對任何人的報復,而是實現自我的抱負。
『產後調理院』是一部僅有短短8集的韓劇,不過卻把女人蛻變為母親的心路歷程表露地一覽無遺,如果說母親的存在只有純然的喜悅,那絕對是騙人的。女主角賢珍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也同樣是一位高齡產婦,8集故事圍繞在她生產完住進產後調理院,她與其他媽媽們的心路歷程、友誼與不被外人知想要隱瞞的私事
到底全球為何會突然吹起芭比風?甚至延燒到父權女權的問題上作一番大討論,有人哭著出戲院就有人罵著出影廳。無論如何,芭比確實種在每一位大小女孩的心上,無論如何,芭比確實種在每一位大小女孩的心上,無關好壞,都成了我們成長路上的寄望或失望。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那群美麗的阿修羅們,溫婉自制的笑靨背後,究竟隱藏著妒忌、悲傷,還是壓抑的憤怒?在這部充滿張力的作品裡,是枝裕和對角色的細膩擴寫、瀧本幹也層次分明的攝影語言,以及演員群出色的表現,將人性最複雜卻真實的一面構築得極為立體。
因應方格主題!我推的台灣戲劇跟台灣電影 🎬 連假時一起追劇追起來~
《黑祭司2:闇黑修女》雖然沿用了《黑祭司》的IP和部分元素,但整體完成度較低,劇情深度和角色塑造不足。就像是iPhone SE,功能齊全卻缺乏高端機型的深度。比起院線,在串流平臺播放可能更加適合。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那群美麗的阿修羅們,溫婉自制的笑靨背後,究竟隱藏著妒忌、悲傷,還是壓抑的憤怒?在這部充滿張力的作品裡,是枝裕和對角色的細膩擴寫、瀧本幹也層次分明的攝影語言,以及演員群出色的表現,將人性最複雜卻真實的一面構築得極為立體。
avatar-avatar
格編⭐桑桑
發佈於桑一下
因應方格主題!我推的台灣戲劇跟台灣電影 🎬 連假時一起追劇追起來~
《黑祭司2:闇黑修女》雖然沿用了《黑祭司》的IP和部分元素,但整體完成度較低,劇情深度和角色塑造不足。就像是iPhone SE,功能齊全卻缺乏高端機型的深度。比起院線,在串流平臺播放可能更加適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雖然第二季評價兩極,若是不把它當第一季的延續,而只從第二季來看,故事是仍保有它的完整性。或許在第三季上映,再回頭來看第二季的話,又有不同的評價吧?
Thumbnail
正如劇名所述,這是一部以精神科為背景的醫療劇,主角鄭多恩是一名從內科轉到精神科的護理師。多恩性格溫柔體貼,會處處照拂患者的需求,不過她卻也常常因為照顧患者而做不完工作,變相增加了其他護理師的負擔。 後來多恩聽了內科護理長的建議,轉到精神科繼續工作。那裡的病患無論病症、需求、治療方式都和內科截然不同,
Thumbnail
由丁海寅、庭沼玟主演的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於昨日完結,雖說青梅竹馬之相愛相殺是一大看點,但要說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在前半部對女主背景和心境轉折的呈現,可能在某些時刻,有些人會從女主的心路歷程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在她和父母的對話中聽見自己的心聲,尤其是那些總是告訴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們。
Thumbnail
十年前,學習成績第一的國延秀和倒數第一的崔雄因一項紀錄片拍攝計畫有了交集,性格迥異的兩人吵鬧的青春日常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因此十年之後,電視台決定重啟這項拍攝計畫,希望找回兩人拍攝他們十年後的生活。 《那年,我們的夏天》以紀錄片形式起頭,敘寫了國延秀和崔雄綿延十多年的情感拉扯。當曾經相愛的情侶再次
Thumbnail
每段愛情一開始都美得像花束,為什麼走到最後卻枯萎了? 韓劇《戀愛的發現》帶著我們褪去戀愛的粉紅泡泡後,一層一層剝開,看見關係中那些不安、需求、渴望,或是被忽視的感覺,曾經在一段關係中被滋養,也在同一段關係中狠狠受到傷害,直到我們真實去面對自己,坦然接受關係中的不完美,才能找回真正的愛。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睽違好久終於又回來了,希望以後可以漸漸的把這裡當成書寫日記的地方,多多光顧! (今天不會敘述太多劇情相關內容,就是小小的感受)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看過這部韓劇,真正接觸心理相關領域的人對於這部劇又有什麼樣的見解? 個人是覺得劇情為了在較短集數內交代完,某些狀況的發生就會變得有點快或小小的不合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雖然第二季評價兩極,若是不把它當第一季的延續,而只從第二季來看,故事是仍保有它的完整性。或許在第三季上映,再回頭來看第二季的話,又有不同的評價吧?
Thumbnail
正如劇名所述,這是一部以精神科為背景的醫療劇,主角鄭多恩是一名從內科轉到精神科的護理師。多恩性格溫柔體貼,會處處照拂患者的需求,不過她卻也常常因為照顧患者而做不完工作,變相增加了其他護理師的負擔。 後來多恩聽了內科護理長的建議,轉到精神科繼續工作。那裡的病患無論病症、需求、治療方式都和內科截然不同,
Thumbnail
由丁海寅、庭沼玟主演的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於昨日完結,雖說青梅竹馬之相愛相殺是一大看點,但要說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在前半部對女主背景和心境轉折的呈現,可能在某些時刻,有些人會從女主的心路歷程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在她和父母的對話中聽見自己的心聲,尤其是那些總是告訴自己「必須堅強」的人們。
Thumbnail
十年前,學習成績第一的國延秀和倒數第一的崔雄因一項紀錄片拍攝計畫有了交集,性格迥異的兩人吵鬧的青春日常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因此十年之後,電視台決定重啟這項拍攝計畫,希望找回兩人拍攝他們十年後的生活。 《那年,我們的夏天》以紀錄片形式起頭,敘寫了國延秀和崔雄綿延十多年的情感拉扯。當曾經相愛的情侶再次
Thumbnail
每段愛情一開始都美得像花束,為什麼走到最後卻枯萎了? 韓劇《戀愛的發現》帶著我們褪去戀愛的粉紅泡泡後,一層一層剝開,看見關係中那些不安、需求、渴望,或是被忽視的感覺,曾經在一段關係中被滋養,也在同一段關係中狠狠受到傷害,直到我們真實去面對自己,坦然接受關係中的不完美,才能找回真正的愛。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睽違好久終於又回來了,希望以後可以漸漸的把這裡當成書寫日記的地方,多多光顧! (今天不會敘述太多劇情相關內容,就是小小的感受)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看過這部韓劇,真正接觸心理相關領域的人對於這部劇又有什麼樣的見解? 個人是覺得劇情為了在較短集數內交代完,某些狀況的發生就會變得有點快或小小的不合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