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背包遊歐洲41 特雷維噴泉

2024/01/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9 0721 義大利 羅馬

羅馬共和晚期,有所謂的三巨頭,其一是克拉蘇。
克拉蘇是「羅馬」歷史中最有錢的,同時也可能是古來今往「世界」歷史中最有錢的,比肩晚了快兩千年的和珅啊。
能如此巨富,生財之道自然是花花綠綠的,不是我這種為五斗米折腰的小資族能想像的。
但,就有那麼一招,我看懂了,而且瞠目結舌!
你想想喔,兩千多年前,家裡失火了,怎麼辦?
打電話叫消防隊?
賣鬧啊,那時代,不只沒有電話,連公共消防隊也沒有啊!
只能自救,自己徒手搬水救災。

克拉蘇消防隊

此時,克拉蘇看到了需求。
厲害的商人,嗅覺肯定是靈敏的,能挖掘出消費者深沉的慾望,連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
汽車大王福特就說過,如果你問馬車時代的消費者,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答案只會是,更大更穩的馬車,而不是汽車。
一般消費者的想像力是有限的,巨富則不同。
克拉蘇高瞻遠矚地,成立一支幾百人的私人消防隊。
養幾百人很貴嗎?拜託,你有沒有融入我的敘事情境啊,我們現在講的是奴隸氾濫的羅馬共和耶。
最強壯的奴隸去競技場「火拼」,次強的,在火場「拼火」。
人力是這麼的不值錢,以現代比喻的話,就是,請四個人站路口模擬紅綠燈,舉紅綠旗指揮交通,都比設立紅綠燈的花費便宜。

小王家失火

好了,現在狀況來了,羅馬城住家「密集」,小王家不幸裡失火了。(男生都討厭小王 ,所以就讓他家失火吧,至於小三家,則不行,還得常常翻牆進去。)
小王急著動員家奴滅火,此時探子通報克拉蘇「小王家失火」。
克拉蘇會連夜帶著上百人、滿水水桶、馬車車隊,一路開到小王家。
談判開始了,「小王,房子給我吧,收購價一輛馬車。」
小王低姿態的哀求,發現沒用,火大「不用, 爺自己滅!」。
克拉蘇靜靜看著滅火行動,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小王滅不了啊。
「好啦好啦,阿蘇,就一輛馬車」
「小王,這都燒成這樣了, 價格變了,一輛馬車依舊是一輛馬車,但沒有馬了。」
WTF小王噴出髒話「林北寧可燒光,也不賣!」
這時,觀火的街坊鄰居高聲「小王,你家的火,快到我家了,燒過來的話, 我跟你沒完!」
此時 「身為小王」的你,怎麼辦?
克拉蘇的巨富,不是沒有理由的。

Ps 羅馬政府怕小王事件再起,所以在城內廣建噴泉,以利救火。(超級大誤誤誤)

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

引水道

在羅馬古城散步,水,隨處可見,給人滿滿的水意象,為什麼會這麼多水呢?
你或許知道,古代人建城,常常選在大江大河旁邊,原因無他,為了方便取水。
那麼,依此邏輯,羅馬很多水,沒毛病啊。
但問題是,羅馬人位於四戰之地,北有凱爾特人,南有希臘殖民城邦,不得不築山巔之城,進行防禦,所以羅馬是一座山上之城啊,沒有水。
而且光是靠河,沒有配套解決方案,城市人口是成長不起來的。

那麼,這座山顛之城的水源問題,羅馬人是如何解決的?

公元前312年,羅馬人就開始有意識地,人為鋪設城市水網。
不是從山下的台伯河取水上來,那太沒有技術含量了,無法展現羅馬人的工程專業,而且台伯河的水也不夠喝。(台伯河有大半功能是用來排汙的。)
羅馬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建設大規模、長距離的引水道,主要引水道有11條,總合長度400公里,從遠處引來乾淨水源。
400公里有多長?比國道一號還長。

工程專家

羅馬人不愧是工程專家,引水道,逢山開隧道,遇峽谷搭橋,
當時沒有水平儀,所以要精密估算上下坡坡度,控制水流速度。
當時也沒有馬達,所以要善用虹吸等物理原理,提供水流動能。
水太慢,流不動是問題。
水太快,也是問題,會侵蝕引水道內壁,造成破壞。
水流攜帶泥沙,更是問題,所以沿線要蓋沉沙池,沉澱沙子,而沉砂池則要定期清淤。

這一切,不是滿滿的水意象,而是滿滿的能工巧思啊!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還沒阿。

羅馬是地中海型氣候,降雨季節分布不均,所以要想辦法蓄水,等乾季使用。
引水道的水,在進入羅馬城之前,會先到達城外的蓄水池儲存起來,也就是水庫的概念,而這樣的水庫,約兩百座。
引水道過了蓄水池後,會暗管進城,避免汙染,因此在羅馬城內,是看不到水道的,那麼,水從哪裡冒出來?

噴泉啊!老百姓就在噴泉處取水,所以整座羅馬城,滿滿的噴泉啊。
(你該不會以為,2000年前,羅馬城就修好自來水管線了吧?)

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

影響

這樣巨大的付出,是值得的。
羅馬城,解決水問題之後,成長為120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
這在公元前後年間,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當時全球,連10萬人大城市都是罕見的,僅雅典、咸陽等屈指可數的城市,超過10萬人,然而,這數字跟羅馬城一比,真的是,差了好大一截。

為什麼城市水問題,如此重要?
因為古代城市受限於技術,大量人口的飲用水無法取得、排汙水無法處理,最終,常常會演變為衛生、傳染病等問題,導致人口死亡或移出,人口數量不增反減。
這也是中國古代「遷都」的原因之一。

古代城市人口,有很低的天花板,而羅馬城,妥善解決水問題後,大舉突破天花板,不只人口持續成長,兩千年來,市中心沒移動過。

透過引水道、水庫、噴泉的建設,羅馬成了「水城市」,人均每日用水量1100公升,遠高於當代台灣人的300公升。
水這麼多,怎麼用?噴泉狂噴、浴場狂洗,不用省。

65會員
111內容數
這是一個背包客的探索之旅 更是一個英雄的成長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