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722 義大利 羅馬
上一集44,因為熱心網友的傳播,「驚動」了藝術先生,引來先生與我的「相認」。
五年前,匆匆一別的緣分,再度串起,而且,就在除夕一早,真可謂,龍年最佳賀禮!彼此略述近況後,我才得知先生真名。
這五年,先生的藝術世界更顯開闊,我已望塵莫及。
只能在自己,小小的一畝三分地裡,辛勤耕作了。
2019年的一席話,我知道,藝術是先生的興趣,而非第一專業。
如今,既然知道本名,對先生的第一專業,自然有所好奇,索性Google一下,恩,中東。我的「肉搜」,也就僅此而已,再多,我也不會了。
但,沒想到的是,故事,居然還有個小尾巴。
除夕夜,我與媽略聊了這篇文章。
我媽先是稍稍「嗤之以鼻」,一個沒拿過畫筆的人,談甚麼藍色顏料、油畫...。
怕我「誤人子弟」。
我說,我也怕啊,我除了怕誤人子弟外,也怕自己學錯了、理解錯了。
所以更要寫,寫成學習筆記,然後公開,攤在網路上,讓方家、等方家指正。
這是我的想法。
其實有點不負責任,尤其是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
但我已經很努力了,盡量正確,盡量不犯「事實錯誤」。
我寫的,都是我看來的,不是我想的。( 當然,感受是自己想,而抒發出來的。)
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我寫的,都是我抄來的。
概略估計,我看了一二十萬的字,最後可以寫出1000字。
我這作法,既不是高度濃縮,也不是去蕪存菁,
而只是從中挑出,我可以吸收的部分,消化為學習筆記。
好了,扯了點閒篇,以上是媽媽的叮嚀,故事的小尾巴,都還沒開始講。
我跟老媽說,今天早上,因為這篇文章,我跟藝術先生重逢了,然後描述了一下過程。順便講一下,我肉搜的結果,某某大學的教授,專業是中東。
結果!我都沒講出名字。(其實,我也沒記熟藝術先生的本名。)
老媽就直接講出了藝術先生的本名,問我是不是?
天呀,我媽一猜就中,我受到強烈衝擊的當下,傻住了,來不及反應。我媽似乎怕,對我的打擊不夠大,馬上喊了在廚房的老爸,確認一下。
ㄟ那個常常上節目講中東的教授,是不是誰誰誰?
老爸回應沒錯,加以肯定。
TNND,這下子搞得好像全世界,只有我像傻子一樣,不知道。
我莫名的,想起那句名言∶為何老公偷吃,老婆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經網路查證後,老爸老媽講的,跟我認識的藝術先生,確實是同一個人。
他們說,那個...,只要中東有事,電視節目都會邀請他,評論情勢。
又是遜尼派、又是什葉派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教授講得的是,條理分明、頭頭是道。
我....我...當場說不出話來,自己都不知道是啥心情?
從除夕夜到今天,我始終想不清楚,那一刻,我是驚喜呢,還是驚訝,或者是驚嚇?
我只知道藝術先生影響了我,而中東先生早就影響了我爸媽。
我除了讚嘆緣分如此奇妙之外,更讚嘆先生,在藝術與中東兩方面的造詣。
好,接著繼續的是,我的學習筆記。
我們談談巴洛克是甚麼?跟巧克力,還是星巴克,有關嗎?
有喔,當然有關,中文字有相同之處,然後....然後...就沒了,僅此而已。
巴洛克是一種藝術風格,主要流行於16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
承接於「文藝復興」之後。
它的風格與特徵,我們先不講。
因為當你知道它的緣起時,自然地,就懂了。
我在34文藝復興中談過,歐洲中世紀,教權與王權的纏鬥,持續千年。
但,隨著1309年「阿維尼翁之囚」、1409年「三教宗鬧劇」等事件,教廷人設崩塌、人心背離,影響力大幅衰弱。
為了挽回局勢,幾任羅馬教宗加大力度,進行文化建設,蓋教堂,資助各種藝術,這才迎來了文藝復興時期。
教會勢力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確實蒸蒸日上,算是「中興」了一把。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個教宗,1513年上任的「利奧十世」,來自美第奇家族,名門之後,有藝術眼光。
他具有雄心,資助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藝術家創作,也加速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興建,力圖恢復教廷榮光。
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美好。
就像我早上去看「陶朱隱園」,下午去看「山豬王」一樣,房子很棒,車子也很棒,世界如此美好,就差.....錢。
我沒有印鈔機,只好洗洗睡,在夢裡實現夢想。
但利奧十世有印鈔機,他可以在現實中,實現夢想。
他瘋狂印贖罪卷,他不是第一個賣贖罪卷的教宗,但,卻是最瘋狂的一個。
來自美第奇家族的他,血液中擁有金融DNA,把贖罪卷這產品,玩出花了。
( 關於美第奇這個家族,我們在31聖母百花大教堂談過,就不多說了。)
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贖罪卷,就像讓人眼花撩亂的保險產品一樣。
各種贖罪卷,對應各種罪,買了用了,罪就沒了,不用懺悔,照樣上天堂。
小錯大罪,通通可以,就連「準備殺人」,都可以先買來備著,看中哪個人妻,也行。
贖罪卷,成了犯罪前,居家常備聖品。
想犯罪嗎?先來一張。
我們可以這樣講,「聖彼得大教堂」是贖罪卷蓋起來的。
好,介紹完「反派人物」後,輪到我們的英雄人物出場了。
1517年馬丁路德,實在看不下去,於是跳了出來,在德意志威登堡的一所教堂「連開95槍」,針對贖罪卷提出批判。
這個舉動,拉開了「宗教改革」,這個核彈級歷史大事件的帷幕。
馬丁路德能成功「帶風向」,除了個人的見識與勇氣外,還有時代風口的造就。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早在1415年左右,現今捷克的布拉格,就有一位宗教改革先驅「胡斯」,對贖罪卷「開槍」了。
他不斷抨擊教會,不應該販售「贖罪卷」牟利,因而被處「破門律」,接著,因「散布異端邪說」罪名而定刑,火焚示眾。
教會逮捕他之前,當地國王勸他趕快逃,胡斯卻認為,自己的信念是對的,何必逃?
上火刑柱時,還替降罪於他的羅馬教廷,乞求上帝的寬恕。
胡斯的見識與勇氣,啟發了馬丁路德,啟發了千千萬萬人。
1415年胡斯火刑而亡,1517年馬丁路德卻帶起了宗教改革大風,同樣的大智大勇,一個失敗,一個成功,為何有如此天差地遠的差別?
有時代的因素作用著,我們簡單談兩個。
第一,德意志各諸侯國的覺醒。
德意志地區屬神聖羅馬帝國,名字聽著霸氣威武,但其實是一盤散沙,大大小小約300個政治實體,有自己的法律、貨幣、度量衡...等。
這樣的散沙,對教廷的「榨取」無力抵抗,每年有40趴的稅收,進了教宗口袋,而同時期的英國只有25趴。
在這樣的背景下,利奧十世又開動印鈔機,「催落去」斂財,可以想見,諸侯們的心情,是如何的不爽。
(這種不爽,要我打比喻的話,大概就是我老婆,拿我的錢,去養小王。還好的是,我沒有老婆,更沒有錢,當然也就沒有小王了。)
因此,馬丁路德一跳出來「砰砰砰」,就得到了諸侯的支持。
諸侯還怕胡斯上火刑柱的劇情重演,把馬丁路德保護起來,安置在城堡中,好生養著,生怕教廷來搶。
嗆聲,教廷武力來了,就幹到底。
諸侯的反應,跟贖罪卷,跟因信稱義有關嗎?「經濟利益」考量佔大頭。
第二個時代因素則是「古騰堡活字印刷」的成熟使用。
利奧十世靠活字印刷,得以大規模印製贖罪卷,加速斂財。
馬丁路德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德文聖經後,也比照辦理,大規模「鋪貨」。
倡導個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因信得救,不需要教士、教會及教宗。
這招是釜底抽薪阿,再也不需要羅馬教廷,這個上帝與個人之間的「中間商」。
馬丁路德開啟了「宗教改革」運動,形成「新教」,後來,新教內部又分化為幾個教派。
這篇寫得實在有點長,我肚子餓,趕著要吃飯,各教派特點,咱們就不細說了。
簡單講,新教的理念,崇尚簡樸,不追求奢華,甚至認為藝術會腐蝕人心,能免則免。
此時,天主教在幹嘛?束手就擒?
天主教雖然沒有動作,但不是投降啦,只是動作慢了點。
畢竟,已經很久沒遇到宗教對手了。
往古老追溯的話,要嘛是公元四世紀的羅馬多神教,再不然就是十一世紀東西大分裂的東正教,距今都500年了。
像恐龍一樣,反應慢點,算正常發揮。
那麼,天主教該怎麼應對新教的「攻城掠地」?
天主教的回應是「反宗教改革」或稱「天主教改革」。
改革方針是,更堅定的,發揚自身特色,旗幟鮮明地與新教「割席絕交」。
你說我不對的地方,我當然不能改,改了,不就承認,你是對的,我是錯的,這可不行。
我要繼續堅持,證明我沒錯。
天主教沒有靠向新教,而是加速,往另一方向走,做出「差異化」。
這個差異化是多面向的,但我們聚焦在藝術,其他的,就不多談了,因為我實在太餓了。
藝術層面的改革,體現出來的,就是「巴洛克」風格。
( 可喜可賀啊,講了兩千多字,終於再度請出主角。)
天主教一直都是靠著教堂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來進行宗教傳播。
新教既然不要藝術,天主教就更要藝術。
而且因為有新教競爭者的存在,天主教需要博眼球、搶流量,所以不要文藝復興時期,那種「不鹹不淡」的風格。
天主教要的是,更強烈的對比、裝飾和戲劇性。(巴洛克一詞,是後來的人,對此風格的命名。)
其實這也不意外。
你看看當今一些網紅,在影音上的表現,或者說是表演,其表情、動作、用語,是不是遠較一般人的真實生活情景,更加誇張、誇飾,而有表演性、戲劇性。
正所謂,鏡頭一對準,「起乩」就開始。
因此,在新教的競爭,以及香油錢的考量下,天主教的藝術風格,也就「起乩」了。
相較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不鹹不淡」,徹底轉向巴洛克的「重口味」,追求更加麻辣的感官刺激。
下一集,我們一起看看,重口味的巴洛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