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己的事(二):住在內心的恐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久以前,有一場鮮明的夢境,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在那個昏暗、彷彿洞穴般的場景裡,爸爸媽媽笔直地站在我面前,臉上毫無表情。突然,一股力量將我拉離開他們。他們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微小,而我呼喊得越大聲,那股力量則將我越拉越遠。直至完全看不見父母的那一刻,我眼睛頓時睜開臉上的肌肉仍停留在夢中歇斯底裡的緊張感,夢中的淚水也在猛然驚醒的瞬間滑落。夢境如此清晰,情緒在夢和現實之間久久徘徊。這個夢境並未隨時間淡忘,卻深深地存在腦海中。


長大後,我明白這感覺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情緒。在經歷種種事情後,我意識到自己最害怕、最恐懼、最不想面對的是關於「分離」、「被遺留」的不安與焦慮。無法理解如何面對的我,每次碰到這令人恐懼的事情,都像是一次次的打擊。可是,從小的教育並沒讓我們審視各自內心的恐懼,也未學習如何面對。也許,大人們認為純真的小孩無需理解和面對這些吧!至直踏上成為大人的過程中,我們才開始碰碰撞撞地去摸索該如何面對自己。有些人很幸運,找到學習和釋放的方法;有些人卻陷入無法找到出口的困境。


不久前,有個機會讓我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的「內在小孩」。離開家一年多,思鄉之情、人際關係、融入當地的不自在一直影響著我的情緒。直到那天,我終於大哭一場,意識到內在的我過度依賴外在因素。即使生活上看似獨立,工作、學習、生活都井井有條,我卻忽略了那個害怕孤獨 、害怕被拋下、害怕在人潮熙攘的繁花世界中卻找不到心靈連結的自己。


這一年,我默默地哭過很多次,但我並未完全察覺,繼續注視著外界的種種牽絆。


在環境熟悉的日子裡,我也曾感到焦慮、被困住、煩燥,但透過冥想和外界的支持,那些內在情緒很快被安撫。然而,長期獨自在海外生活, 與外在的連繫感比在香港的時候過往大大減少,孤獨的內在小孩漸漸露出頭。我發現,習慣從外界獲取能量的我,面對孤獨的內在小孩需要更多的是自己給予心靈的聆聽、照顧、陪伴和支持,是內在的療癒。

avatar-img
2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啊﹗啊啊啊啊﹗﹗﹗﹗」 情緒失控的呼聲迴盪在某天下著毛毛細雨、遼闊無人的某個角落。 因為一宗小事抑壓許久的抑鬱像熔岩般爆發。本來只是大叫一聲,但那般無奈委屈仍然無法全然驅散,加上四處寥寥無人,女孩索性任性地、或者說終於能夠敞開地一邊走一邊間歇地嚎叫。她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爸媽似的。
「啊﹗啊啊啊啊﹗﹗﹗﹗」 情緒失控的呼聲迴盪在某天下著毛毛細雨、遼闊無人的某個角落。 因為一宗小事抑壓許久的抑鬱像熔岩般爆發。本來只是大叫一聲,但那般無奈委屈仍然無法全然驅散,加上四處寥寥無人,女孩索性任性地、或者說終於能夠敞開地一邊走一邊間歇地嚎叫。她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爸媽似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
走進店內感覺像來到了昭和時代一般,媽媽桑跟客人不用說...年紀絕對是昭和(其中一個阿嬤說她84),日本鄉下還保存了上個時代的遺產,而這天我們又踏足了其中一處。
搭著火車,穿進又長又黑的隧道,無止盡的黑暗,突然被隧道盡頭的山洞光線劃破。火車穿出隧道,相模灣的海景突然如卷軸一般展開在眼前...,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杉本博司小的時候,從熱海到小田原的途中,對於搭火車所看到的回憶,也是他內心的原鄉。
在瑞士弗萊堡州的Plaffeien小鎮有一個台灣車輪餅小攤,賺零用錢也兼做國民外交。飄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小攤,賣著台灣食譜、瑞士本土原料的車輪餅。瑞士客人和台灣鄉親都喜歡,堅持健康的台灣美味,人情味和小費不斷小車的老闆娘享受著小小的成就感。了解更多瑞士創業的故事,來看瑞士台灣車輪餅。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
走進店內感覺像來到了昭和時代一般,媽媽桑跟客人不用說...年紀絕對是昭和(其中一個阿嬤說她84),日本鄉下還保存了上個時代的遺產,而這天我們又踏足了其中一處。
搭著火車,穿進又長又黑的隧道,無止盡的黑暗,突然被隧道盡頭的山洞光線劃破。火車穿出隧道,相模灣的海景突然如卷軸一般展開在眼前...,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杉本博司小的時候,從熱海到小田原的途中,對於搭火車所看到的回憶,也是他內心的原鄉。
在瑞士弗萊堡州的Plaffeien小鎮有一個台灣車輪餅小攤,賺零用錢也兼做國民外交。飄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小攤,賣著台灣食譜、瑞士本土原料的車輪餅。瑞士客人和台灣鄉親都喜歡,堅持健康的台灣美味,人情味和小費不斷小車的老闆娘享受著小小的成就感。了解更多瑞士創業的故事,來看瑞士台灣車輪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昨晚在夢裡,我的恐懼、壓力、不自信,藉由一個夢顯現出來。 情緒重到使我醒過來,半夢半醒間,我深深的感受著那份不舒服的情緒。 「就這樣了嗎?我就會一直在這狀態中了嗎?」 我隱約知道那是個夢,但是情緒卻真實到我感覺永遠會在這深淵裡。
「這裡是?」 我張開眼睛後才發現我的周遭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這裡黑到幾乎伸手不見五指,黑到讓我誤以為我還閉著眼睛。 我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十七年前也是這樣。 啊,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十七年前的那件事,十七年前的那件事也如影隨形般,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快起來!」一個聲音輕輕地呼喚著我説
Thumbnail
我22日時做了好幾場夢,有一場噩夢讓我在夢裡流淚崩潰,起床後心情也無法平復。我知道,那是過去在撕扯我的心,最近我總是做奇怪的噩夢。 在夢裡有我的家人、朋友出現,但讓我感到害怕甚至恐懼的是那個人居然又回來了。她以完全一樣的形象出現,在夢中她沒有對我施以暴力,但她操控著我的父親,我害怕的父親也回來了。
Thumbnail
做了一個比想像更可怕的夢,醒來後腦袋裡的煩惱就一點感覺也沒有了
你好 我是貓奴 這是我的Podcast節目 夜班貓奴,節目主要以聊天的形式進行 討論主題式的議題或故事分享。 於是我開始尋找自己的價值與信念,在生活中主動尋找面對痛苦與不適 從最低限度的挑戰開始做起,從各方面著手改變生活型態 老師也分享了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迷惘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第二個意外的收穫是得到大學助教的職位。當收到錄取通知時,我一邊感到感到興奮,一邊卻也擔憂著要面對六十多名學生進行輔導,擔心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英文能力是否足夠。但既然已經獲得了錄取,那自然也硬著頭皮,迎接這個挑戰。 在擔任助教的環境中,我迅速體驗到了「教育者」的角色。助教的工作是為了培養學術工作者
獨自在海外度過了一整年,雖然眼前的日子過得很緩慢,然而在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卻只是邁出的微小一步。這段時間裡,有三件事情讓我有所感悟和啟發。首先,是成功完成了藝術史碩士學位。其次,在大學中擔任助教的經驗。最後,學習獨處的技能。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對於完成藝術史碩士的一些感想。 回想起當初是什麼原因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昨晚在夢裡,我的恐懼、壓力、不自信,藉由一個夢顯現出來。 情緒重到使我醒過來,半夢半醒間,我深深的感受著那份不舒服的情緒。 「就這樣了嗎?我就會一直在這狀態中了嗎?」 我隱約知道那是個夢,但是情緒卻真實到我感覺永遠會在這深淵裡。
「這裡是?」 我張開眼睛後才發現我的周遭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這裡黑到幾乎伸手不見五指,黑到讓我誤以為我還閉著眼睛。 我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十七年前也是這樣。 啊,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十七年前的那件事,十七年前的那件事也如影隨形般,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快起來!」一個聲音輕輕地呼喚著我説
Thumbnail
我22日時做了好幾場夢,有一場噩夢讓我在夢裡流淚崩潰,起床後心情也無法平復。我知道,那是過去在撕扯我的心,最近我總是做奇怪的噩夢。 在夢裡有我的家人、朋友出現,但讓我感到害怕甚至恐懼的是那個人居然又回來了。她以完全一樣的形象出現,在夢中她沒有對我施以暴力,但她操控著我的父親,我害怕的父親也回來了。
Thumbnail
做了一個比想像更可怕的夢,醒來後腦袋裡的煩惱就一點感覺也沒有了
你好 我是貓奴 這是我的Podcast節目 夜班貓奴,節目主要以聊天的形式進行 討論主題式的議題或故事分享。 於是我開始尋找自己的價值與信念,在生活中主動尋找面對痛苦與不適 從最低限度的挑戰開始做起,從各方面著手改變生活型態 老師也分享了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迷惘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第二個意外的收穫是得到大學助教的職位。當收到錄取通知時,我一邊感到感到興奮,一邊卻也擔憂著要面對六十多名學生進行輔導,擔心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英文能力是否足夠。但既然已經獲得了錄取,那自然也硬著頭皮,迎接這個挑戰。 在擔任助教的環境中,我迅速體驗到了「教育者」的角色。助教的工作是為了培養學術工作者
獨自在海外度過了一整年,雖然眼前的日子過得很緩慢,然而在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卻只是邁出的微小一步。這段時間裡,有三件事情讓我有所感悟和啟發。首先,是成功完成了藝術史碩士學位。其次,在大學中擔任助教的經驗。最後,學習獨處的技能。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對於完成藝術史碩士的一些感想。 回想起當初是什麼原因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