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紀錄】2024台北美術獎

2024/02/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北美術獎

raw-image

今年剛考完試趁著閒北上看展,北美獎作為台灣藝術圈的重大賽事之一,入選作品可以獨立一個展間展覽,因此這次的作品藝術家可以在空間上有所發揮。行前,老師便提醒我們要注意展場的動線安排、物件擺放以及製作方法。





整場展覽我最喜歡的是吳瑋廷的作品—《日常雜訊—錯覺層次》,一開始我是被整個空間、光影有層次的安排所吸引,隨著走進展間,那扇半啟的窗外風景像是整個展場中最鮮亮豐富的色彩,我以為故意開窗是為了對比展場內的風景。但直到我順著藝術家安排的動線走完一圈之後,我發現擺在展場中間的黑色幾何體被放在窗戶的對面,在地上形成幾何影子。雖然仍不理解這代表什麼,但發現這個像是被刻意安排的影子使我印象相當深刻。


在欣賞這個作品時,我心中同時也在想藝術家想要表達什麼? 對我來說很好的線索就是看題目。但我越看越迷惘,因為在當時我只能理解到藝術家在玩空間各種面和光影​,卻一直不懂作品與題目的連結?直到回家之後反覆觀看藝術家訪談影片,才知道原來我當時對展場細節不斷猜想的反應正是藝術家希望我們在展間中發生的。


第二件我喜歡的作品是彭思綺的《家屋與天地—微軀》

剛進入展場空間,首先看到一個洗石子台階,一下將我帶到家的場景裡。接著注意到巨大樓梯下的水泥牆剝落,而剝落物是碎葉,順著以葉子的碎片連成的線索,我意識到葉子一定代表著某種重要得符號,雖然當時的我還不完全清楚具體指代。不過當時的我的推測其實是有關於時間流逝,原因是階梯上葉子的型態讓我聯想到達利的軟時鐘、從水泥牆面碎落下來的落葉型態的斑駁細屑,彷彿時間在家屋中流動的跡象,以及一個刻意放大、聚焦於落葉的靜默空間。我在這個空間中感受到的比較像是時間在房子中的作用,像是在一條綿長靜默且具有詩意的繩索。


事實上,我的猜想似乎是半曚對。在訪談影片中,藝術家彭思綺說落葉其實是一坨不被人需要的垃圾,但當它被燒成陶瓷的時候卻可以存放很久,它想要把這個微小的感受放大。後來上網查這位藝術家才知道,其實她是做修復裝裱的,在她裝裱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對時間的敬意,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我會在她的作品裡感受到時間。


raw-image
















1會員
7內容數
創作園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