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的故事,再寫下去就幾乎全是佛理的探討了,除了念佛之外的法義思惟,也是實修很重要的一部份,目前暫時還找不到比較簡單的表達方式書寫,所以就暫時不談;而在行門中,基礎功夫大約還是要提一些簡單的次第。
修行都是要如實的發心,如實的行,不一定是要蓋大道場度眾生,我們都懂,真正在成就的都是上智下愚,大部份人都是中等根器,依照上智下愚的方法會有點危險。
以前提過,從初入門到開始有些定力為止,是需要強大的心力去策勵才能突破,但一鬆懈就會退轉,因此精進心與長遠心,都是以這一期生命,念到阿彌陀佛現前接引為止,這是很現實的情況,所以並不在於念佛的數量時間,實在還是在於發心的心力與實行力,所以大部份策勵精進的開示,要記得是適用在這一階段的境界。個人的說法是百日為期,如果是有真心大願實修念佛,大約就是百日為期,若是山居或閉關則會更快些。
身心漸漸穩定後,雖然代表粗重煩惱的影響暫時減弱,而念佛會漸漸開始得力,此時大概會出現二種情況:
一、念佛與觀相應,但由於定力漸增,會開始想捨念佛而加深定力,類似數息法中,捨數隨而入止的情況,要警覺這個分岐點。
二、念佛愈來愈專注,這個專注即是微細昏沈的開始,雖然確實在一心念佛中,也確實法喜常充滿,但若沒有警覺微細昏沈的增長,增長的就會是某類的禪病。
最後的提醒就是,不要對高深的境界有任何遐想,也不要對任何感應有所好惡,任何的境界與感應,都是娑婆世界的產物,一好惡執著就很難再擺脫,另外又須知一往生的成就是從正定聚開始,世間的種種境界又有什麼好貪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