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By 沙特(Jean-Paul-Sartre)

譯者:周桂音

 

這本書讀了快三個月

從去年讀到一月底

然後到今天才寫

一個當然是最近重的事有點多

讓心有點靜不太下來

另一個是確實也讀起來不是太舒服的一本書

(我這幾個月選到的書似乎都不太適合這陣子的心情…)

 

這本<牆>是沙特的經典作品

沙特的文多在探討存在主義

在形塑其哲學理念(存在)的架構上有受到胡賽爾現象學的影響

撰寫<存在與虛無>時亦有部分受到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影響

雖然海德格不喜歡被說跟沙特是一樣的存在主義者

他認為兩人對於存在的定義是不一樣

(這也是一種自由意志/存在的彰顯吧)

但作為一位因為支持納粹而驅逐自己老師(胡塞爾)不得進入原本任教大學的學生

海德格對於其自我的存在/選擇到底是什麼意義呢?

這也是我有時會疑惑的

 

 

我不是哲學出身

更自認沒此些天份(估計思考禪宗公案 佛學經典還可以點)

從不敢談那些哲學思想

但一眾派別中

卻對存在主義算最有印象

 

從尼采說出上帝已死後就展開了後續眾多對於存在的意義的探討

尼采認為人有絕對的自由

你無法阻止或改變所謂命運(天)

但你可以決定用何種行為與態度面對它

這就是一種我的存在、一種自由意志的顯示

杜斯托耶夫斯基也說過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因為那將是我自己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要做什麼

而不是我的本質型態(先天的人性/上天給予的/被動具有的)

 

此外存在主義很重要一點就是如果我們捨棄了相信上帝的存在

捨棄了本質對我們的影響

確定了我們有自由決定要怎麼存在的意志

那我們就不再有藉口推卸我們做的事或是該負的責任了

因為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而承擔起後果

才足以證明我們成為了怎樣的存在、怎樣的人

 

我們雖不是自願存在在這個世界

但當我們決定我們要以怎樣的樣貌去面對這世界

我們就擺脫了原本的被動

成為一個自由主動的人

 

『我們這一生要成為誰這件事並沒有被預先限定,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這世界上原本沒有蝙蝠俠這號人物(本質),但是布魯斯為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人生選擇(存在),活出了蝙蝠俠這個傳奇。這就是沙特說的:「存在大於本質。」』(p3-4,導讀)

 

當我們超脫原本降生的狀況

我們就是給自己創造了價值

也是尼采說的“超人”

成就自己

超脫虛無/上帝/本質的人

 

 

理解了這個概念

就可以明白<牆>的核心

這本短篇集是沙特頗早期的出版

讀來就像是用各式故事探討找到存在的各種可能

以及在本質與存在之間的那些牆

 

例如第一篇同名短篇“牆”

就在探討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決定

怎麼定義了我們的存在(成為怎樣的人)

對於死亡

海德格與沙特也有不同的看法

海德格認為死亡無可避

不知何時出現卻又必然會出現的特質

更是讓人煩躁與害怕

所以我們應該想的是怎麼跟死亡共存

在生與死之間的每一剎那

都要思考自己要怎麼活/存在

這似乎更接近孔話多先生說的未知生,焉知死

或是反過來

應該說未知死,焉知生更接近海德格的概念

只有時時意識到死的恐懼與帶來的消逝

才會好好的面對自己想如何存在

 

沙特則不同

他認為死亡不存在任何一處(出自<存在與虛無>,但非原文>

他認為死亡很荒誕、難以捉摸

所以專注活在當下

活在我們所決定要成為的自己的那個模樣與生活

忘記死亡的威嚇

才是意義

這樣人生才可以脫離死亡的控制

活得自由且無限可能

 

這其實有點偏向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的概念

人生的苦痛是輪迴的、無法逃脫的

(因為我們身為人的本質或說罪,是伴隨著非自願的出生的,是被動得到的)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樣的苦痛

在生與死這兩個固定且必然的定點之間

你可以有一百種活法、面對方式與決定

讓你成為一百種不同的存在

不管哪種 都是你自由意志的展現

這才是真正存在的意義

 

 

而沙特對於死亡的荒謬正出現在他這本的第一篇“牆”中

故事中的主要視角,巴布羅

與其他兩位死刑犯

因為各種“政治因素”被關到同一間獄所中

日日看著許多人被帶出去就再也沒回來

他們三人在牢房中時時刻刻都擺脫不了死亡無常的恐懼

但在這樣的高壓下

他仍堅持不供出夥伴的所在

 

「我努力想理解的,是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不供出夥伴)……他的命並不比我的命更有價值。誰的命都毫無價值。」(p48.)

 

「我明明可以出賣葛立思來救自己一命,但我卻拒絕這樣做……一陣奇異的喜悅盈滿我心。」(p48-49) 

 

他的決定,他可以貫徹

這使他平靜

因為由此

由選擇成為一個“義氣的人”、“堅持的人”、“不被威嚇的人”

由戰勝了死亡的恐懼

他成了他想要的樣子

感受且確立了自己的存在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他戲弄審查者而撒謊隨意說出的地點

卻十分巧合的真的是他夥伴躲藏的地方

致使他的夥伴被發現、槍殺

(多大的命運玩笑)

而跟他同獄所的人也比他還早被抓去槍斃

(三人本會是一起)

他卻因為“供出”消息而逃過一劫

每一個死亡都十分沒有邏輯、十分荒謬

卻呼應上面提到的沙特對於死亡的看法

你決定不了死亡的出現地、臨了的時間

你能做的只有過好現在

堅持你的決定、明確你的存在

 

 

整本書描述了許多存在前必須突破的牆

有死亡、有病痛、有情感(勒索)、有父母期待等

有許多苦悶、迷惑、不被理解

文中更是出現很多次“隨波逐流”這詞

對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書中每個角色都曾十分困惑

(這應該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共同疑問)

但一旦突破了那道牆

就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曾長久相信自己僅是偶然存在、隨波逐流,但那其實是過度思考的謬誤。早在他出生之前,他在費羅勒鎮的位置便已經明明白白決定好了。他早已被等待著……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站上這個位子。「我存在,」他心想:「因為我有權存在。」』(p349.)

 

書中最後一則故事(也是最長的)“一個領袖的童年”

描述一個小孩對於自己薄弱的存在、對於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是父母一開始決定的領袖,還是?)的困惑

故事很繁瑣的描述了他內心思考及行為

每一個動作與念頭都像是幾乎無風的岸邊那細碎無聲的浪

滑過沙灘又退去一樣的微弱

但每一個經年累月的反覆拍打

又實實在在在沙灘落下痕跡,塑造成了什麼

如同在每一個決定中慢慢定義著自我

這是所有存在在真正現影前的必經折磨

 

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件困難而漫長的事

但我認為不放棄追尋與勇於做決定這件事

本身就是一種存在了

哪怕嘗試過又失敗

(例如書中的愛芙)

我也親向那是一種自由了

 

 

基本上這本書不是太輕鬆的那種

(不管是在故事調性或是背後意義上)

但若想了解沙特的想法

這是一個相對比讀其他單論哲學的書

更好體會與切入

 

 ======喜歡的段落======

P167. 你會不知道自己從哪兒找到勇氣在隔天早上起床,繼續回去工作,擺出開心而有魅力的樣子,給所有人幹勁,但其實你寧願死掉,也不會繼續這樣的生活。

P207. 浪濤將你帶走,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論斷什麼,也沒辦法理解什麼,只能隨波逐流。

P207. 事情總是這樣:我夢想頭等廂長途旅行已經好多年,而終於成真的這一天,一切卻是如此,讓我幾乎不再因此喜悅了。

P251. 「我不存在。」他閉上雙眼,隨波逐流 – 存在是一種錯覺。

P251. 所有人都不存在。世界是一齣沒有演員的鬧劇。

P348. 如今他終於理解,真正的呂希昂,必須在他人的眼中尋找。


avatar-img
20會員
117內容數
歡對書談(ㄓˇ)天(ㄕㄡˇ)說(ㄏㄨㄚˋ)地(ㄐㄧㄠˇ),所以很愛說說寫寫有關書的事。 若你也喜歡,歡迎留言聊聊。 IG #readingatthenigh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宅 的其他內容
因著這期書宅要介紹一本Jess Walter的將出版新書 故又去翻出8年前的心得 ....................................................... 我們住在水中 -我們都是大魚缸中游不出海的魚群  原文寫於: 2016/4/3
!!!!!活動舉辦!!!!!(詳細說明請見內文) 年假快到,在想來辦個贈書。方法是如果你有想要讀的書的主題,請在本文下面留言。 列出至少五項關鍵字,例如奇幻、女性主角、熱血、東方背景、反父權。 我會回覆推薦。 在2/4前抽出一位送給你符合想讀的書。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1月書宅 – 盼   一年又重新開始了 總有種重啟的感覺 雖然時間是單向性的往前 但心態上的重整 總會有種清掃過往 有了新盼望的心情   也祝各位書友 新年快樂,平安順利。  
泰坦星的海妖 – 沒有意義,但可以有意思 By 馮內果   *徒勞的人生 這本<泰坦星的海妖>比<焦慮的人>還早看完 但我先寫了焦慮的書評 直到這兩天有點餘裕才打開word 所以讀完的感覺以及一些細節的記憶其實稍微有點褪色了 但一開始打字 那股閱讀時最大的情緒又陡然湧現
香港散步學 By 黃宇軒 白卷出版 太多都市研究者說過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就是行走 行走時的速度、尺度與高度(彈性的) 都恰恰好的適合觀看與體會這城市的運作與組成 這本香港散步學即透過散步路線 介紹了作者眼中/駐足觀看的香港 以一本都市研究來
因著這期書宅要介紹一本Jess Walter的將出版新書 故又去翻出8年前的心得 ....................................................... 我們住在水中 -我們都是大魚缸中游不出海的魚群  原文寫於: 2016/4/3
!!!!!活動舉辦!!!!!(詳細說明請見內文) 年假快到,在想來辦個贈書。方法是如果你有想要讀的書的主題,請在本文下面留言。 列出至少五項關鍵字,例如奇幻、女性主角、熱血、東方背景、反父權。 我會回覆推薦。 在2/4前抽出一位送給你符合想讀的書。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1月書宅 – 盼   一年又重新開始了 總有種重啟的感覺 雖然時間是單向性的往前 但心態上的重整 總會有種清掃過往 有了新盼望的心情   也祝各位書友 新年快樂,平安順利。  
泰坦星的海妖 – 沒有意義,但可以有意思 By 馮內果   *徒勞的人生 這本<泰坦星的海妖>比<焦慮的人>還早看完 但我先寫了焦慮的書評 直到這兩天有點餘裕才打開word 所以讀完的感覺以及一些細節的記憶其實稍微有點褪色了 但一開始打字 那股閱讀時最大的情緒又陡然湧現
香港散步學 By 黃宇軒 白卷出版 太多都市研究者說過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就是行走 行走時的速度、尺度與高度(彈性的) 都恰恰好的適合觀看與體會這城市的運作與組成 這本香港散步學即透過散步路線 介紹了作者眼中/駐足觀看的香港 以一本都市研究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那日誌充滿矛盾,應該...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人生某個階段,感覺自己好像「卡住」了?原因可能是:在夢想(期待)與現實之間兩難、家庭與職場之間的不平衡,或是人際之間的複雜衝突……
Thumbnail
這週在作品系列開了兩個。一個是「現場」,從2010出版第一本書到現在,上了不少的媒體及訪談,以前是沒有刻意要收集在一塊,但感覺是時候該收一收,也順便看看聽聽這些年自己說過什麼,是不是有些地方打臉了自己,或者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需要教育自己的。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那日誌充滿矛盾,應該...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人生某個階段,感覺自己好像「卡住」了?原因可能是:在夢想(期待)與現實之間兩難、家庭與職場之間的不平衡,或是人際之間的複雜衝突……
Thumbnail
這週在作品系列開了兩個。一個是「現場」,從2010出版第一本書到現在,上了不少的媒體及訪談,以前是沒有刻意要收集在一塊,但感覺是時候該收一收,也順便看看聽聽這些年自己說過什麼,是不是有些地方打臉了自己,或者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需要教育自己的。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