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 en France
餐桌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場域與場景,不論在生活或在戲劇故事當中。
兔年的最後剛好碰上天主教的聖燭節(La Chandeleur),我和Aliette從凡爾賽扛了好多張Crêpe回到巴黎市中心,和她的教會朋友們在Saint-philippe du roule教堂裡享用慶祝,我總共吃了四張又多一點吧,從基本款奶油砂糖、洋蔥酸奶、Nutella到某個朋友自製的焦糖,我幾乎是同時愛上Crêpe和焦糖了,Aliette說等我們到布列塔尼,一定要再去吃道地的Crêpe,絕對令人難忘,而她身為布列塔尼人真的是沒有說錯,旅程結束後我最想念的就是Galette et Crêpe。
我們在巴黎也上了幾次餐館。第一間是平價又道地的 Le Bouillon Chartier,座位稍微擁擠也吵雜,服務生的節奏很快,在餐桌紙上用原子筆飛快寫下我們點的餐點,不一會兒麵包和餐就上桌了,氛圍不太有法式的感覺,但服務生講起話來很幽默;我們點了一道酸奶蔬菜前菜(完全忘記名字),我的主餐是 Pot au feu,清燉的牛肉、白菜、蘿蔔與馬鈴薯,賣相不是很好看但頗符合我的口味,也吃得很飽,最後也還是打開甜點胃吃了一份鮮奶油泡芙(Chou chantilly),這麼高糖高油下去讓人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就真的回公寓睡了個午覺。
第二間是名聲響亮的 Le Procope,位在左岸聖日耳曼大道附近,是巴黎最古老的咖啡廳之一,百年前的文人雅士聚會談論政治哲學的地方,裝潢保留了從前的樣子,非常古典,也掛有多幅哲學思想家的畫像,還有我很喜歡的衣帽寄放區,在冬季去餐廳就能使用這個賓至如歸的服務。我點了鵝肝、牛肉佐芋泥和漂浮之島(L'Île flottante),每一樣都精緻且實在,餐廳的氣氛輕鬆愉快,左邊是一對法國老夫妻,右邊是一個講西班牙文的家庭,他們的爸爸生硬的用法文點餐,我們三桌一起笑著也鼓勵著,一頓午餐吃了兩個小時,非常法國。
第三間是是位在歌劇院和羅浮宮中間區域的日料Higuma,那個區域開了很多亞洲餐廳,Aliette說法國的亞洲餐廳多半混合多國美食,所以你有可能在泰式餐廳吃到中式或日式。Higuma是那條巷子最多人排隊的店,Aliette說我們可能要等一下,我說沒問題臺灣人沒有在怕排隊的;那是從布列塔尼搭長途巴士回巴黎的第一餐,我們都很餓,點了各自的拉麵和煎餃,吃起來真的讓我忘了自己在巴黎,好像就在西門町!麵條和豆芽菜都很不錯,肉不太行,而且我點到最清淡的湯頭,吃到最後恍然大悟是哪個記憶中的滋味——原來是陽春麵呀!
在雷恩,我跟Aliette的家人也一起上過餐桌。Aliette有五個弟妹,三弟兩妹,順序就是三弟兩妹,這次我只見到大弟G和兩個妹妹Féli et Fabi,Fabi還太小不會講英文,不過她講的法文比較慢詞彙也比較簡單,反而是我最能聽懂的。
見到他們的第一天就一起在家吃晚餐,要慶祝Aliette媽媽的五十歲生日,生日其實是前一天,但他們不介意後過生日。重要的晚餐九點才入座是正常,他們飯前禱告,還唱起聖歌,然後開始了我好喜歡的餐桌電影場景:互相傳盤子,前菜、主餐和甜點,六個人七嘴八舌的講著自己的話,互相分享事情與爭辯論點,不時有人發出噓聲要對方壓低音量,雖然因為語速飛快我幾乎聽不懂內容,但看著一大家子吵吵鬧鬧真的很有趣;甜點是我們在下午一起做的巧克力馬卡龍蛋糕,也是媽媽的生日蛋糕,當爸爸和小妹神秘兮兮的拿出生日禮物,媽媽感動得又哭又笑。
還有好多其他碎片:我們在聖米歇爾山挑的餐廳又貴又不好吃,服務生浮躁,Ségolène太不滿意不給他們甜點的機會,我們回到房間狂嗑大伯神父送的巧克力。在巴黎公寓自己準備早餐晚餐也是好棒的體驗,好喜歡早上從冰箱拿出奶油、酸奶油、果醬、優格,連同烤麵包吐司全部丟在桌上,再來選擇當天想吃的口味,加一杯茶加奶,吃完餐具全部丟進洗碗機;晚餐我們做過茄汁花椰菜通心粉、咖哩雞肉佐時蔬捲餅和白香腸佐薯泥與煎蘋果,每一項味道都很好,餐桌上的談話也可以持續好久好久;最後一頓晚餐也吃了起司,我還是吃不懂,但搭配麵包真的很棒,很法國。
我們最喜歡的開胃菜是品客酸奶洋蔥口味洋芋片,等菜的時候邊吃邊聊半罐就不見了,酸奶洋蔥的魅力無遠弗屆,是繼Higuma的陽春麵之後最能讓我想到臺灣的一項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