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就是一本書的吸管,你可能先吸珍珠再喝牛奶,或是相反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raw-image


被《華爾 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的,世界最頂尖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既是美國克諾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藝術副總監,也是萬神殿書局(Pantheon Books)藝術總監。

他已經為卡夫卡作品系列、卡爾維諾作品系列,等三百多本經典和現在書籍設計封面。然後,他自己也開始寫作,他寫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從開頭、時間、生動性、部分與整體等方面來談,他心目中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閱讀這件事,是一種關於記憶的事。我們閱讀時會沉浸其中,愈是沉浸其中,愈是難以在此時此刻用我們的分析思維解讀令我們專注的閱讀體驗。因此,當我們討論閱讀體驗時,其實是在討論過往的閱讀記憶。
--而這種閱讀記憶其實是一種虛假記憶
--當我閱讀時,我便從表像的世界抽離,轉而凝視內在。這就不無矛盾——我是向外看著我捧著的書,而這書卻像一面鏡子,我感覺仿佛正往裏面看著什麼。
--一本打開的書好比是百葉窗——它的封皮和書頁將世界中無盡的喧囂刺激攔在外面,鼓勵我們去想像。
--閱讀的想像力揭示了我們自己的傾向性。書籍將它們從我們內心攝取出來。
(我們的傾向是很奇怪的……)

所以,當我們閱讀時,這位書籍裝幀大師認為我們看到什麼?

應該說,不管我們在看什麼,我們總是用「吸管」戳入我們看的東西。

我們過去的理解,現在的想像,被刺激或喚醒的感官,會在此刻作用。

好的設計(或內容)讓我們的理解變得更豐富,而留白是非常關鍵的。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的沙龍
24會員
171內容數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讓閱讀成為你的日常吧! 從閱讀日開始,每天讀一本好書。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讓閱讀成為你的日常吧! 從閱讀日開始,每天讀一本好書。
Thumbnail
被《華爾 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的,世界最頂尖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寫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從開頭、時間、生動性、部分與整體等方面來談,他心目中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Thumbnail
被《華爾 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的,世界最頂尖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寫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從開頭、時間、生動性、部分與整體等方面來談,他心目中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Thumbnail
我在漂書站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被作者在封面的獨照「驚艷」到,有一股強大氣場,小心翼翼拿著書心理壓力十足(設計封面的人要負很大責任),我到底該不該拿來翻看?我決定開始翻閱,沒多久書中的一句話吸引到我...
Thumbnail
我在漂書站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被作者在封面的獨照「驚艷」到,有一股強大氣場,小心翼翼拿著書心理壓力十足(設計封面的人要負很大責任),我到底該不該拿來翻看?我決定開始翻閱,沒多久書中的一句話吸引到我...
Thumbnail
每次在讀書的時候,總是很佩服作者能找到適合在每一個章節前面的經典句子,也許是一段文字、一首詩,或甚至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不論是哪種形式,多半能為這一章節帶來畫龍點睛的功效,讓我們對這一個段落有一些些的想像。今天在讀《深夜裡的圖書館》的序文時,作者曼古埃爾引用的一小段落著實讓小編心有戚戚焉!
Thumbnail
每次在讀書的時候,總是很佩服作者能找到適合在每一個章節前面的經典句子,也許是一段文字、一首詩,或甚至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不論是哪種形式,多半能為這一章節帶來畫龍點睛的功效,讓我們對這一個段落有一些些的想像。今天在讀《深夜裡的圖書館》的序文時,作者曼古埃爾引用的一小段落著實讓小編心有戚戚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