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亨的李想世界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

16 位追蹤者
長住上海13年,去過100+城市,看過1000+表演、2000+電影電視,3000+書的好人。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中文最好的小說是那一本? 當有人說是《紅樓夢》在前三名的時候,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會質疑。 那麼,英文小說的前三名呢? 勢必有許多人可以隨意的指出前十名,或者前三十名。 為什麼? 因為中文小說好看的,幾乎都是大量的在描述場景,在描述主人翁的行動。 也就是,中文小說吸引我們的,大多
古希臘人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那就是可以想像得到,可以維持到天長地久的人生。 什麼事情都可以預測,一切都可以維持不變。多簡單呀。不。太難了。
Thumbnail
avatar
彼得潘
前些年村上春樹的“小確幸”開始成為顯學 我也極為推崇 因為小而確切的幸福比較容易實現小時候立的志向 相信大都沒有實現或履行 因為太“宏偉”“太崇高”難度自然大增以致於只有少數人能遂願我想起了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生理 安全 社會 自尊 自我實現等需求 竟無一項涉及幸福 雖然是心理學的範疇 其實深究起來 這些就是幸福必須具有的基石 吃穿不愁了 生活安定了才有餘力想休閒和自我提昇 也才樂於參與公益造福別人……這些就是幸福的附加價值我的層次還停在溫飽之餘 看看文章吹吹牛 已經是溢出小確幸的範圍 相當滿足也知足 這一輩子已經很充實了。
作者亞瑟.C.布魯克斯,曾經是個法國號演奏家,他加入過西班牙室內樂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十多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技藝跟熱情都逐漸消散。他最後選擇回到校園,後來成為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並成為哈佛甘迺迪研究院與哈佛商學院教授。
Thumbnail
好啦。真相大白了。契訶夫跟托爾斯泰筆下的貴族,一切都好只欠煩惱。女人振奮了他們,也頹唐了他們。為了讓生活有意義,那就懷疑女人,監視女人,吧。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牛津大學羅德學者,研究藝文與神經科學關係的喬納·萊勒,在他所寫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失蹤了》裡說道: 人腦會分泌的多巴胺,讓人會被能夠帶來強烈情感的反應所吸引(比如說,做愛做的事)。而多巴胺尤其會被「預期誤差」的事情,給壓得死死的。一句話,神祕感會讓人想要,一定要,關注。
Thumbnail
avatar
彼得潘
我的筆記裡有一則記錄著這作家的名言:承受人生應該耽溺於閱讀 如同耽溺放縱的欲望般。這句話出現眼前時 已經離我國中看課外書籍後的數十年 但仍鼓舞了我(如同他為我鼓掌喝好般)喜歡閱讀純粹是基因或者勉強說成遺傳吧 母親手不釋卷對我無形的身教她自己並未察覺 直到我開始用自學的日文和她打招呼 她才知道我很認真的在“看”書 我更尋尋覓覓找到日文外來語辭典供她印證日劇裡的洋名詞(片假名)也算是“窺探”神秘感吧 比較像找答案的求知欲望 想知道這些聖賢所說的是“人生指引”究竟如何 該跟從還是抗拒 該汲取還是摒棄 這取捨間引發自己的思考 雖不是明辨是非 但心中的一把尺越發修正得精準 量己度人都有分寸 不再乖張蠻橫 也明白“沉默是金”的真義有個說法也與格友分享:一個人的高度 是由所閱讀過的書 一本本碼起來的……微信公眾號。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說過,空閒時間是讓我們做壞事的惡魔時間。 《中庸》一書也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得有度守禮....最好是。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根本很少。因為,我們大多害怕孤獨。不希望一個人。但是,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獨處跟孤
Thumbnail
avatar
彼得潘
有個說法:人人都追求長生不老 卻在一個微雨的假日午後 手足無處安放(這是手機還未發明前的說法)。
朋友的朋友的女兒,拿到英國的製作人碩士學位,準備回中國發展,問我可不可以跟女兒聊一聊(以下省略一小時的精闢分析與問答)。 我主要在說你有兩條路:一是墊高自己的江湖地位,二是找到新的藍海。 3-1談的是年輕人,跟後年輕人的三件要緊功課。3-2談的是墊高江湖地位的直達車在哪裡上車。3-3要談的是
Thumbnail
下午去參加卓明老師的告別式,八成是老一輩的劇場人(上個世紀就開始參加劇場的人),二成是老師到南部授課互動的劇場人。 最後捧花瞻仰儀容的片刻,許多人都淚流不止。顯然,大家都想到跟他在一起相處的日子,還有他細膩的觀察跟有針對性的發言。 話說,今天還有多少人可以針對你的「症頭」,說出確實可行的建議
Thumbnail
十歲的彼得,沉默而且腦袋裡的小劇場,演很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