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書單|《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最好看的散步飲食文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北小吃札記 ︱  2008 ︱舒國治

台北小吃札記 ︱ 2008 ︱舒國治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之前,我唯一認識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離第一次看這部書已有十年以上了,今天看網上已有人寫部落格跟著作者尋小吃,也有學生寫飲食報告依著他的路線散築,舒國治說「發掘小吃實也為了發掘台北之美」,就連是外人如我,每回到台北也被這小吃風景吸引,作者寫漫步城市出神入化,加上對民間深入觀察,還要把這種自得其樂寫進文字裡,文案稱他是「小吃教主」,我都笑出來了,想來想去,只覺貼切。

舒國治文字裡有種節奏,有時是短句,像詩,輕輕的,有時會隨他的文字加速起飛,看這段吃包子一氣呵成: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増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吃也講究時候:

然而亞熱帶地方要連吃蔬菜二種八種不會膩撐,必須制得不油。恰好台灣傳統上總是炒煮得湯湯水水的,其實最宜於熱天之胃納。

寫牛肉麵的湯頭用料也寫店家種種,我好像因此對吃台灣牛肉麵有了定義:

外地客人來到台北,匆匆一停,若只能有三碗牛肉麵的量,那我會說,其中一碗應是這裡的“清燉牛肉麵”。若說一碗麵中牛肉湯之香醇,鮮腴,淨清,不雜一絲其他作料味(如豆瓣、花椒、肉桂,少茶,番茄、醬油):又麵條是手擀的家常麵,大把大把地入鍋裡,下至透亮滑抖,撈起,這樣的麵放入這樣的湯,在純短鮮香上,此店全台北稱第一。

在另外一篇又道

肉切得小塊小塊的,吃完,沒吃下太多肉,覺得猶有胃口,頗有吃擔仔麵的那種輕少感,似還能再吃些什麼。這種感覺最好。

最喜歡他寫吃也寫地方:

此地稱民樂街,可以說既是迪化街的後街,又是延平北路的後街,是大稻埕最核心的地段。在此散步,一忽兒在迪化街所見像是清末華南的騎樓景緻,一忽兒在延平北路所見又像是日據時期的銀座式西洋感受,是台北極可珍惜的老區,每次來此吃東西,皆要張望老房老樓,屢屢有新的發現呢。

還要夾一點見聞,把老舊美好寫得活生生:

這家攤子是台北眾小吃店中我最晚近才發現的。去年春天,拜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在對面古老樓房拍片之賜。然老闆已做了四十幾年。他自清晨開至黃昏,只賣小包子,油飯、小腸湯、丸子湯、冬粉湯,與滷蛋等小件吃物。是某種國南小吃形式已愈來愈消失、而它猶能留存的最珍貴版本。這些小吃,味道本很簡略,如冬粉湯,如油飯,並不花哨,亦很難強自烹成鮮郁,然最是小民昔年路邊坐下就吃的舊日佳好風情也。

實在不捨得綴寫,因為作者每一篇能在平淡裡寫出魔力,到底是食物治癒了作者還是他的文字治癒了讀者?一段段剪下來貼堂好了,這部書讀就是要go with 作者的flow。

avatar-img
23會員
5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繪本原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蔡珠兒在訪問裡提到這部書便找來看,最初以為「又是一部偉大的飲食經典」吧,原來都不是,連作者在修訂版導言裡也提及「書才出版不到十年而已,這會兒讀來卻詭異又奇特」,是的,看這書必須要先理解費雪所身處的時代,不然讀下去會有點超出理解範圍,困惑又懊惱。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據說波登毒舌,可是他在過往的節目中卻無任何躁動,反見他在世界各地走進巷弄、貼近平民生活,記得印尼那集,節目最後一節是參與了峇里島上一場葬禮,跟食物無關,卻有關一個地方的傳統,有時看他的節目會忘了自己是在看美食節目。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蔡珠兒在訪問裡提到這部書便找來看,最初以為「又是一部偉大的飲食經典」吧,原來都不是,連作者在修訂版導言裡也提及「書才出版不到十年而已,這會兒讀來卻詭異又奇特」,是的,看這書必須要先理解費雪所身處的時代,不然讀下去會有點超出理解範圍,困惑又懊惱。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據說波登毒舌,可是他在過往的節目中卻無任何躁動,反見他在世界各地走進巷弄、貼近平民生活,記得印尼那集,節目最後一節是參與了峇里島上一場葬禮,跟食物無關,卻有關一個地方的傳統,有時看他的節目會忘了自己是在看美食節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我一直很喜歡無菜單料理,因為可以吃到當季最新鮮的食材,更可以感受美食帶來的驚喜感。今天要跟大家介紹最近嚐鮮很喜歡的無菜單料理---「二十番酒食料理」。
Thumbnail
作者: 蘇衍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4/06/21
Thumbnail
上個月不小心讀了太多書,這次同樣讓我分成上下篇來發布吧。上篇都是從獨立書店帶回家的好書,以台灣和香港為主題。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經常好奇杜杜寫作的Database,他談吃未必從食物出發,反而以書滋養饕客胃口,寫的是書裡的飲食場面或記載過某道菜的考古。
Thumbnail
以飲食入手分析小津電影是非常少見的。小津對生活的理解以及關注從來都是透過食物傳達,作者貴田庄以小津作品中的飲食場景和細節來解讀他的電影以及理解其寫實觀念,而所謂的「寫實」正是大量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來建構。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我一直很喜歡無菜單料理,因為可以吃到當季最新鮮的食材,更可以感受美食帶來的驚喜感。今天要跟大家介紹最近嚐鮮很喜歡的無菜單料理---「二十番酒食料理」。
Thumbnail
作者: 蘇衍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4/06/21
Thumbnail
上個月不小心讀了太多書,這次同樣讓我分成上下篇來發布吧。上篇都是從獨立書店帶回家的好書,以台灣和香港為主題。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經常好奇杜杜寫作的Database,他談吃未必從食物出發,反而以書滋養饕客胃口,寫的是書裡的飲食場面或記載過某道菜的考古。
Thumbnail
以飲食入手分析小津電影是非常少見的。小津對生活的理解以及關注從來都是透過食物傳達,作者貴田庄以小津作品中的飲食場景和細節來解讀他的電影以及理解其寫實觀念,而所謂的「寫實」正是大量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來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