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書單|《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最好看的散步飲食文學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北小吃札記 ︱  2008 ︱舒國治

台北小吃札記 ︱ 2008 ︱舒國治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之前,我唯一認識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離第一次看這部書已有十年以上了,今天看網上已有人寫部落格跟著作者尋小吃,也有學生寫飲食報告依著他的路線散築,舒國治說「發掘小吃實也為了發掘台北之美」,就連是外人如我,每回到台北也被這小吃風景吸引,作者寫漫步城市出神入化,加上對民間深入觀察,還要把這種自得其樂寫進文字裡,文案稱他是「小吃教主」,我都笑出來了,想來想去,只覺貼切。

舒國治文字裡有種節奏,有時是短句,像詩,輕輕的,有時會隨他的文字加速起飛,看這段吃包子一氣呵成: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増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吃也講究時候:

然而亞熱帶地方要連吃蔬菜二種八種不會膩撐,必須制得不油。恰好台灣傳統上總是炒煮得湯湯水水的,其實最宜於熱天之胃納。

寫牛肉麵的湯頭用料也寫店家種種,我好像因此對吃台灣牛肉麵有了定義:

外地客人來到台北,匆匆一停,若只能有三碗牛肉麵的量,那我會說,其中一碗應是這裡的“清燉牛肉麵”。若說一碗麵中牛肉湯之香醇,鮮腴,淨清,不雜一絲其他作料味(如豆瓣、花椒、肉桂,少茶,番茄、醬油):又麵條是手擀的家常麵,大把大把地入鍋裡,下至透亮滑抖,撈起,這樣的麵放入這樣的湯,在純短鮮香上,此店全台北稱第一。

在另外一篇又道

肉切得小塊小塊的,吃完,沒吃下太多肉,覺得猶有胃口,頗有吃擔仔麵的那種輕少感,似還能再吃些什麼。這種感覺最好。

最喜歡他寫吃也寫地方:

此地稱民樂街,可以說既是迪化街的後街,又是延平北路的後街,是大稻埕最核心的地段。在此散步,一忽兒在迪化街所見像是清末華南的騎樓景緻,一忽兒在延平北路所見又像是日據時期的銀座式西洋感受,是台北極可珍惜的老區,每次來此吃東西,皆要張望老房老樓,屢屢有新的發現呢。

還要夾一點見聞,把老舊美好寫得活生生:

這家攤子是台北眾小吃店中我最晚近才發現的。去年春天,拜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在對面古老樓房拍片之賜。然老闆已做了四十幾年。他自清晨開至黃昏,只賣小包子,油飯、小腸湯、丸子湯、冬粉湯,與滷蛋等小件吃物。是某種國南小吃形式已愈來愈消失、而它猶能留存的最珍貴版本。這些小吃,味道本很簡略,如冬粉湯,如油飯,並不花哨,亦很難強自烹成鮮郁,然最是小民昔年路邊坐下就吃的舊日佳好風情也。

實在不捨得綴寫,因為作者每一篇能在平淡裡寫出魔力,到底是食物治癒了作者還是他的文字治癒了讀者?一段段剪下來貼堂好了,這部書讀就是要go with 作者的flow。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