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秘密語言 | 樹也會上廁所? | 閱讀心得 | 紅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前言

看這種跟大自然有關的書,就覺得越看越發現人跟植物有太多相似之處,如果因為沒辦法肉眼看到植物在動,就常常把植物視為無生物的話,那可能會錯過很多有趣的事實。


之前分享過一本書,《植物比你想得更聰明》,和今天這本《樹的祕密語言》後來意外發現,都是同個作者寫的。


依他在森林裡工作的經驗,寫了不少書,植物跟動物的都有,個人觀察後的推測也有、有依據的事實分享也有,以輕鬆的角度去閱讀,會有大開眼界的收獲。


雖然他觀察到某些現象,為這些現象所做的推測不見得正確,但我覺得可貴的地方在於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還有這種觀察方式!


因為作者是外國人,分享的植物跟臺灣的植物當然有差異,所以或許讀者在讀完書對於內容覺得很有興趣,就能用他的方式來觀察本土的樹種,從中發現一些好玩的現象。


之前分享的那本《植物比你想得更聰明》,是本探討植物是否有智能的書,更白話來說就是「植物是否會思考」


仔細想想,植物既然無法移動,很容易被動物為所欲為,那他們怎麼活下來的?


書中許多研究就發現,其實植物在處理外在訊號的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時反而比起動物更有效率,因為沒辦法快速移動,所以身體每一個能源的運用都必須深熟慮,體現了一種因為有所限制,反而促使生命進化的感動


》樹也會上廁所?

開頭說到,越看植物相關的書籍,就覺得人跟植物很像,但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某些部分植物又比人更勝一籌。


最大的差異,在於資源運用上的遠見,植物所做的每個行為都不浪費。


書中提到人會吃喝拉撒,而植物其實也會。這當中,植物吃跟喝我們可以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吸收養分嘛,但,拉? 植物居然也會拉屎嗎?好像也沒看過植物的大便不是嗎?


神奇吧!聰明的你應該可以聯想到,植物也會做一個跟把自身東西排掉的行為.....沒錯!就是落葉。


很多人知道,有些植物到秋天會落葉,能夠理解秋天的蕭瑟,卻不明白落葉這個行為背後的含義。


樹會落葉的原因,非常多,像是避免冬天的積雪壓垮樹枝、降低蒸散作用以避免缺水等等,除此之外,比較鮮為人知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落葉其實也是植物排除樹體內廢物的方式。


樹將葉子的養分吸收回樹體再利用(所以葉子會變色)、同時將樹體內的廢物移動到落葉上,讓葉子落下的時候一起帶走,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落葉這麼一件事,同時就包含了這麼多的考量。除此之外,葉也不是落完就沒事了,葉子到地上以後,再仰賴分解者和微生物分解,除了餵養其他生物,落葉提供的有機質也讓土壞的微生物相更豐富,土壤更健康,更能協助植物的生長。


看看植物,一個落葉的動作,幫了那麼多其他生物,最後還能回到自己身上,這種不拖泥帶水的效率,想學還學不來,俗話說三人行必有為師,這句話我想是太過小看這個世界,因為就算單人行,整個世界其實都是我們的老師啊!


而在此處,我們藉由植物的這一番操作,了解到了他的經營能力以及社交手段。自己不要的東西,拿給需要的人來交朋友,最後還回饋到自己身上,彷彿見到了某種永動機。其實樹才是高等生物吧?


》樹也會勾心鬥角?

即便都是生物,但人跟植物顯然還是不同的,光是在「界」這個層級的時候就已經分家了,一個是走到植物界,一個則是動物界,雖然如此,但果然還是用人的語言來說明,比較能拉近人跟樹的距離,人也比較好去想像植物的某些行為。


樹是非常理性的生物,不講感情,做事果斷,對自己有利的拿,不利的就不管,甚至處理掉,毫無同情心可言。該落葉就落,如果樹是一個投資者,一定非常有紀律,操作上該停利停損是說一是一。


不過其實植物也有感性的一面,上面把他們講得像機器人,其實他們也是有同袍之情的。


有些植物因為靠得近,所以彼此相知相惜,會相互分享好處並互相扶持。舉例來說,像是種得近的兩棵樹,地面上看不出來,但在土壤中他們根系是糾纏在一塊的,這是樹的特色:共享根系。


兩人的力量大於一人,不分你我。根系一起共用,一起好,其中一棵受傷了,另一棵就能更快給予協助。足見其物種之間的義氣。


不過,樹當中也是有惡霸在的,為了一己之利是容不下他人存在的,這個概念我們能在榕樹身上看到。


臺灣有許多以榕樹為據點的場所,土地公廟、麵攤、檳榔店、冰店等等,都有「榕樹下」之名。


在這些地方我們通常會發現,榕樹樹冠底下的土表是寸草不生的。這是榕樹的能力之一,藉由分泌有毒物質打壓其他植物生長。這就是所謂的「毒他作用」,算是樹中比較霸道的存在。

附註:如果榕樹有一天打算出一本書,書名我幫他想好了:《我的世界榕不下你》


》森林中的階級

我們在社會中,會發現許多貧富不均的現象,有些人有錢是因為他們站在鋒頭,搶到先機,先來通常先贏;還有因為平均壽命延長,導致許多長者常在職場上逗留,年輕一輩因為沒有空缺只能苦等,事情很多一時也舉例不完。


而舉這兩個例子,自然又是要以人類社會來看森林現象,作為參照。


在森林裡,某些先來的種子,在沒有太多阻礙的狀況下,直挺挺旱地拔蔥,長得又高又大,先長高大的樹,注定繼續取得更多的陽光資源,而這一代的大樹下的小樹,長期被陰影覆蓋,照不到陽光,營養不良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樹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小樹卻是拿剩下的。就像上個世代的人,在法規還沒有明朗的時代,藉著某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取得利益,或是買賣房地產來致富,他們處在一個資源豐富、競爭者少、沒有顧慮的環境,長成了大樹。


大樹下的小樹們就相對慘了,除非大樹倒了,否則難以反轉現況,位置之間無法改變,只能說樹在森林裡的生存戰了,好像也沒有比人在社會中舒服到哪裡去。


》跨界合作專家

樹拉屎、樹共享根系互相扶持、樹利用毒他作用讓自己一樹獨大、樹的階級難以翻轉,越有錢的只會更有錢。上述講的這些真的會發現,植物到底要跟人多像?更厲害的還在後頭。


這裡從最初提到植物的落葉這個部分做延伸,來討論的是:「樹在自然界中的跨域合作」。


數業有專攻,隔行入隔山。幸運的是,人懂得互相合作,所以要完成一件大事不需要一堆通才,只要能在專家之間做協調溝通,藉由不同領域的合作就能創造更大的贏面。


這個道理人知道,樹又怎麼會不知道?


樹在這方面就展現了強大團隊合作的能力,一加一大於二真正達成互利共生。


菌根菌

此處所要提到的就是樹跟「菌」之間合作的概念。在一般人認知中,對菌的印象通常不太好,是種不太乾淨的存在,聽到有菌就覺得應該滅掉。


所以發展出很多像是殺菌劑,抗菌洗衣精之類的產品。不過,凡事一定是一體兩面的,人也是,在不同場合會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其實菌也是這樣,如果讓菌在適合的地方壯大,反而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像是最廣為人知的益生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看看市面產品如此之多就知道。樹方面也是,許多像是枯草桿菌,光合菌,芽胞桿菌等等,都能協助樹在某些方面的增長,共同生存,或是協助樹來抵禦外敵。這些就是現在在推廣的微生物製劑,在農業方面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所以現在政府或民間都致力研發推廣,希望利用自然的東西來抵抗自然的病蟲害。


讓某些對植物有益的菌能夠變成一項產品,藉由使用這些產品來改變土壤的微生物菌相,或是噴在植物體上來用菌殺蟲或是用菌殺菌,達到防治都功效。不過因為價格目前實在不便宜,所以目前的使用上並不廣泛。


而這其中一種就是所謂「菌根菌」,它們是會跟樹根互利共生的菌,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植物在地底吸收養分跟水分全是樹根的功勞。


這個觀念正確,但也不完全正確。就跟一個建築掛上建築師的名字,實際上卻是由一堆人共同合力完成的。


樹也是,吸收養分的是根,但其實在根的周遭還有其他幫手,叫做「菌根菌」,他們和樹根一起合作,像是幫樹根擴大根系範圍。


菌根菌為甚麼要幫助樹?因為菌可以從樹身上得到「碳」來做為其糧食,而菌由於菌絲細小,所以能在土壤中延伸的距離跟面積都大於樹根本身,也就是說樹根如果往外長了五公尺,菌根菌則是繼續向外延伸,讓樹雖然根只有長五公尺,但卻可以利用菌根菌吸收到五公尺以外的養分。


這就是樹和其他物種的合作,菌從樹身上得到一些養份,同時也幫樹吸收更多的土壞營養。可以看成是自然界的交易。


》其他還有什麼有趣的?

其他有趣的事情還有很多,像是作者還破除了:「看年輪就能知道樹的年紀這種說法」,因為有些樹在被砍伐後會再冒新芽。重新長成一棵大樹,而這棵已經重生過的樹,實際上可能100歲,於是從年輪判斷此樹真正年紀就不準確了。


這本書是這樣,讀者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植物學背景,因為看得出作者目的在推廣樹的有趣之處。


很多冷門的小知識,仰賴作者的觀察所以產生,大自然不會說話,但他其實透露很多訊息。樹也不會說話,但藉由觀察,我們就能從樹的樣子來判斷,樹現在會長這樣,為什麼闊葉樹是開展生長,而針葉樹卻直直向上頭也不回;


為什麼下雨後樹會冒新芽?為什麼過度修剪樹會冒出很多徒長枝?為什麼有些樹的表皮如此光滑,而有些又為何粗糙?


這本書能帶領我們離樹的距離更近一步,等到下次在戶外看到樹的時候,或許就能更有依據的判斷樹之為何現在長這樣的原因。


這本書也因此提供了很多製造話題的機會,如果很常從事戶外運動的朋友,想到在爬山時賣弄一些有趣冷知識,現在你知道怎麼做了!


這裡是紅說,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紅說RedmanTalk的沙龍
20會員
44內容數
2024/09/11
文章包含: (1)病蟲害可能不是原因 (2)植物健康的關鍵 (3)土壤健康的條件 (4)具體如何讓土壤更健康
Thumbnail
2024/09/11
文章包含: (1)病蟲害可能不是原因 (2)植物健康的關鍵 (3)土壤健康的條件 (4)具體如何讓土壤更健康
Thumbnail
2024/08/25
內容包含: (1)魯賓遜漂流記簡介 (2)魯賓遜漂流記不同面向討論 (3)魯賓遜漂流記的現實應用
Thumbnail
2024/08/25
內容包含: (1)魯賓遜漂流記簡介 (2)魯賓遜漂流記不同面向討論 (3)魯賓遜漂流記的現實應用
Thumbnail
2024/07/21
建立次文化另一層含義,其實就是獨立思考,並且不要過度比較。就像有些人喜歡騎單車、喜歡走路,但整個文化告訴你:「應該買一台車子來象徵自己的地位」你如果沒有自己次文化,那可能就會把這個當成自己的準則,即便你根本不需要一台車......
Thumbnail
2024/07/21
建立次文化另一層含義,其實就是獨立思考,並且不要過度比較。就像有些人喜歡騎單車、喜歡走路,但整個文化告訴你:「應該買一台車子來象徵自己的地位」你如果沒有自己次文化,那可能就會把這個當成自己的準則,即便你根本不需要一台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怎麼回事?我在植物園?360度視野,有點暈……」我不是回家在找東西嗎?怎跑這來了? 這是什麼惡作劇? 「不能動……種在盆栽裡面?我是株植物?怎麼樹杆子這麼細?靠……我想起來了,那對奸夫淫婦!」我死了?這輩子是樹生?樹生不是從種子開始的嗎?
Thumbnail
「這怎麼回事?我在植物園?360度視野,有點暈……」我不是回家在找東西嗎?怎跑這來了? 這是什麼惡作劇? 「不能動……種在盆栽裡面?我是株植物?怎麼樹杆子這麼細?靠……我想起來了,那對奸夫淫婦!」我死了?這輩子是樹生?樹生不是從種子開始的嗎?
Thumbnail
無論地上如何滄桑/我深知樹木們地下滿布的網 所以我掉落地面時/甚至充滿了些
Thumbnail
無論地上如何滄桑/我深知樹木們地下滿布的網 所以我掉落地面時/甚至充滿了些
Thumbnail
嘔心 路邊的園藝植物上面好像疑似口水的跡象 更嘔心「牽絲」ㄟ 看起來不嘔心 那小泡泡口水還蠻漂亮 到底是那個傢伙能「吐」出那樣的泡泡口水呢? 人應該沒有能力吐成如此 不相信 我們就來吐吐看 看看是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 那會是誰呢 讓我們瞧瞧 哇勒!怎麼是嘔心痰色(黃)
Thumbnail
嘔心 路邊的園藝植物上面好像疑似口水的跡象 更嘔心「牽絲」ㄟ 看起來不嘔心 那小泡泡口水還蠻漂亮 到底是那個傢伙能「吐」出那樣的泡泡口水呢? 人應該沒有能力吐成如此 不相信 我們就來吐吐看 看看是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 那會是誰呢 讓我們瞧瞧 哇勒!怎麼是嘔心痰色(黃)
Thumbnail
我真是看樹到了一個著迷的地步。 從樹幹的粗細,以及樹皮的濕潤程度,來推想這棵樹可能經歷了哪些氣候。再往上看看樹幹上有沒有攀附藤蔓植物,這通常發生在較粗壯的樹身上,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某些樹受到藤蔓植物的青睞,我並沒參透。 之前聽一個廣播節目,介紹一個職業,叫做樹醫生,她說某些樹會分泌酵素來抵禦有害
Thumbnail
我真是看樹到了一個著迷的地步。 從樹幹的粗細,以及樹皮的濕潤程度,來推想這棵樹可能經歷了哪些氣候。再往上看看樹幹上有沒有攀附藤蔓植物,這通常發生在較粗壯的樹身上,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某些樹受到藤蔓植物的青睞,我並沒參透。 之前聽一個廣播節目,介紹一個職業,叫做樹醫生,她說某些樹會分泌酵素來抵禦有害
Thumbnail
書中提到人會吃喝拉撒,而植物其實也會。這當中,植物吃跟喝我們可以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吸收養分嘛,但,拉? 植物居然也會拉屎嗎?好像也沒看過植物的大便不是嗎? 神奇吧!聰明的你應該可以聯想到,植物也會做一個跟把自身東西排掉的行為.....↓↓↓↓↓
Thumbnail
書中提到人會吃喝拉撒,而植物其實也會。這當中,植物吃跟喝我們可以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吸收養分嘛,但,拉? 植物居然也會拉屎嗎?好像也沒看過植物的大便不是嗎? 神奇吧!聰明的你應該可以聯想到,植物也會做一個跟把自身東西排掉的行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