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語言學習與國力相關?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語言,長期以來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滿多臺灣移民到美國或是移民到較為富裕、強盛國家的第二代,他們的中文不流利,甚至不太會說中文;但是反觀從歐美較富裕的國家來到臺灣長期居住,並且在此養育成長的第二代,原本國家的語言說得很流利,甚至比中文好。而且我發現,很多所謂的ABC講的中文,或甚至不是ABC,只是小時候移民美國的臺灣人,常帶有濃濃的美語腔調。照理說,在臺生長的歐美人士,他們在說原本國家的語言時,是不是應該帶有中文腔調呢?我觀察的結果是沒有,反而是他們說的中文有腔調。

就來舉兩個目前最知名的人士好了,一個是輝達NVIDIA的執行長黃仁勳,另一個是超微AMD的執行長蘇姿丰。我查了一下資料,他們還不是在美國出生的呢!一個9歲移民,一個3歲移民,雙親都是臺灣人,但是在電視上看到他們發表演說時,頂多說個一、兩句中文,其餘都是英文,你要他們從頭到尾使用流利的中文演說或接受訪問,應該有困難,而且他們說的中文很明顯的帶有英文腔。

接著我們來看看一個相反的例子:這部影片(https://youtu.be/OKYd9-pvVTk?si=Az-P5s0HAzNkbqEr)中的兩位與談人從小在臺灣長大,會說中文,看起來住在比較鄉下的地方,應該沒有讀所謂的美國學校,但是英文一樣流利。如果有在看空中英語教室的人,應該知道其中一位是課程教學老師Gabe。如果他英文不好,應該是沒辦法在空英當老師的。

以上只是簡單的舉兩個例子,我不敢說100%一定是這樣,但是我覺得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情況是這樣。這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覺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我非常主觀、直覺地認為是移民(或旅居)國家和母國在經濟、生活環境和國力強盛與否的比較之下,所產生的結果。如果移民國家較為富裕、強盛、先進,後代留下來的機率高,且可得到較好的發展,何必一定要學習母國的語言呢?相反的,移居到較為弱勢或發展較慢的國家,第一代會覺得既然母國整體環境較好,第二代長大後或許會回國發展,就會讓子女進入當地僑民學校。而第二代年紀漸長之後,即使不是就讀僑民學校,也會很快地發現母國的優越,所以不用逼迫,也會很願意說父母的母語,甚至這才是他的母語,生長國家的語言反而不是。而且我查詢資料後發現,臺灣有所謂K-12的美國學校,但是美國的華僑學校只是單純的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而已,並不是完整的12年國民教育,我覺得這代表了移民到美國的華人比較希望孩子就讀當地的學校。兩相比較之下,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們不論在哪裡,都優先選擇強勢、富裕國家的教育體系,而語言學習佔教育很大一部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上述狀況發生。

可能有人會說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像是英語比起其他語言,較簡單好學,而且是國際通用語言,比較普及。不過我認為簡單好學這個原因只佔了一小部分,而且英文是國際通用語言不也是因為從以前的英國到目前的美國主宰了全世界?這呼應了前面所說的,人們選擇使用強勢、優越、富裕國家的語言。

所以國家強盛與否帶動了它的語言的普及性,想通這點後,我所觀察到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反而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1會員
21內容數
帶你一窺在頂大工作的基層人員所面臨的酸甜苦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