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此歪斜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讀後隨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二本以有聲書追完的書。在個人的閱讀體驗中,文字(視覺)跟聲音(聽覺)進入大腦後彷彿被分配給不同區塊解讀。太過嗜字,使得面對文字以外的世界常有失去依靠之感,總想要拾回文字作為錨點,因此聽有聲書的時候,要不想同時看字加深印象,要不因內容瑣碎或資訊過多不適合以聽覺吸收而中斷放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是我難得能夠主動往下聽,且不覺得漫長的作品。


作者胡慕情極重視脈絡,過往的報導與評論是一張張纏結的網,必須跟著她的敘事一字字耐心抽絲剝繭,終能觸及核心。《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的脈絡依然詳實嚴謹,但更加明晰易讀,絲毫未因書的篇幅而覺冗長。閱讀之前,以為是從旁觀之眼,以第三人稱報導方式側寫主角林于如,目的是為了平反。但胡慕情把自己放了進去,從概述驚世媳婦案起始,她與林于如來回通信拉扯的過程,萬念俱灰時,林于如終於寄來自傳,最後是反思,讓讀者卸下「驚世媳婦」的標籤,以殺人犯的自白,盡可能貼近林于如是怎樣的一個人。


聆聽過程,情緒隨著內容鋪排而堆疊,聽完林于如的自傳時,已忍不住傳訊給朋友罵林于如的先生,立刻被朋友制止,這個貼近林于如的旅程尚未完整,一個人的自白僅代表她所認知的世界,遑論內容是否全然真實。為何我會這麼憤怒?我想那是對於母親那輩命運的既視感--幸福於否,最大的因素取決於婚姻,無論年輕時如何,嫁給什麼樣的人,好像就決定了你與孩子會幸福到老,還是從此歪斜不幸。我難以跳脫這樣的二分,連帶對於婚姻感到悲觀。


既然不能從自傳全觀一個人,那截至目前的判決與報導當然也不能。林于如在最初的會面便叩問胡慕情「為何我是驚世媳婦?」,她在最後一章的自白令人心酸。出於窺探的慾望,大家都愛看獨家跟爆料,然而社會案件在未定案以前,相關的報導是走後門所得,是檢警片面的判斷,縱使後來林于如通過測謊(但沒有在判決時使用),縱使證據帶有諸多瑕疵,縱使林說認罪是因為有人說承認母親、婆婆與丈夫都是她殺的,就能從輕量刑,但由於她待過八大行業的經歷、母親婆婆丈夫都是最親近的人,不符合善良女性的形象,林于如仍是被判了三個死刑,從此洗刷不了驚世媳婦的標籤。


監禁十年,自殺數次,監護權歸給夫家,與出養至美國的孩子失聯。林于如的人生曾經短暫幸福過,入監的每一天都是孤獨無望的,她還是會想起過往幸福的時光。塵封自我十餘年,是縱使全世界都認為她是殺人犯仍相信她的姊姊,讓她總算願意寫下自傳,但這個自傳及這本書,對林于如能帶來什麼樣的可能嗎?目前不得而知,但應該也機會渺茫吧。


在後記中,胡慕情寫下這些年來她對媒體如何存活的懷疑,林于如案的書寫與出版,展現了這類型非虛構寫作的重要性,以及透過書跟影劇,透進一絲微光。這兩天正在進行TIDF的台灣競賽專訪,近年的非虛構創作越來越常見作者的深入(以及伴隨而來的倫理界線拿捏,常是非虛構作品的精彩之處)。在這些專訪中,我總佩服在不知會如何發展的困境下,仍堅持繼續「蹲」下去的人們,必須經過這個沉潛,才能遇見那些短視無法看見的,提醒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三月初提出的閱讀計劃,已進入最後兩本的階段(中間看了兩本閱讀計劃以外的書),正在看《與自己對齊》一書,劃線劃到停不了,有很多感悟,因此看得比較慢。 這是一本心靈解答書,作者是靈媒媽媽 Ruowen Huang,之前就很喜歡她的書,讓我了解到靈界的面貌,也讓我對人生中的許多事物有另一種看法。其實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
Thumbnail
這陣子連續讀了兩本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是羅漪文的《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另一本是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兩本書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她們二人都(像)是翻譯者,將不為我們一般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和語言,轉譯過來,成為作品。 而我從胡慕情這本複雜(但易讀)的作品裡,看到了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三月初提出的閱讀計劃,已進入最後兩本的階段(中間看了兩本閱讀計劃以外的書),正在看《與自己對齊》一書,劃線劃到停不了,有很多感悟,因此看得比較慢。 這是一本心靈解答書,作者是靈媒媽媽 Ruowen Huang,之前就很喜歡她的書,讓我了解到靈界的面貌,也讓我對人生中的許多事物有另一種看法。其實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
Thumbnail
這陣子連續讀了兩本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是羅漪文的《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另一本是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兩本書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她們二人都(像)是翻譯者,將不為我們一般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和語言,轉譯過來,成為作品。 而我從胡慕情這本複雜(但易讀)的作品裡,看到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