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得到的思考(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陣子連續讀了兩本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是羅漪文的《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另一本是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兩本書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她們二人都(像)是翻譯者,將不為我們一般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和語言,轉譯過來,成為作品。

而我從胡慕情這本複雜(但易讀)的作品裡,看到了好多可供延伸思考的部分。

但我不是在寫書評。「書評」通常傾向於對書下定論、作價值判斷(這本書好嗎?壞嗎?好在哪?壞在哪?),或是我們從中看到了讀者的詮釋、與文本(或作者)角力的過程。「書評」已經是一種創作,讀著書評的我們可以認同它、接受它,或批駁它,最終是這些閱讀的歷程豐富了一本書的內涵。

我不夠資格就寫作形式方面,寫一篇關於《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的書評:我相信記者倫理、非虛構寫作充滿難處,而我只是門外漢,不足以對這本書的寫作手法或記錄方式作評論。所以我想做什麼呢?

我想用邊讀邊想,來取代評論。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自編作品集時,為自己的作品留下了一句話:是道路(Weg),而非作品(Werk)。所以我預想這會是一系列的文章。它可能會繼續孳生、蔓衍,紀錄我努力運思的過程。




這本書的構成,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胡慕情一面梳理一般大眾對林于如案的理解,同時一面推進對林于如的採訪工作。二、林于如的親筆自傳。三、胡慕情對自傳的理解,以及其他採訪。

首先令我注意的,是作者胡慕情的坦白與真誠。書中不乏作者訪談過程的迷惘與自省,例如以下這段文字,提醒了讀者也應和作者一同面對書寫的困難性:

記者的聆聽涉及轉譯與傳播,而非僅限於精神科醫師與其患者之間,因而客觀真實成為某種書寫的阻礙——
報導中的真實必定帶有框架,大眾認知的「純然真實」在涉及人類複雜心智狀態的情況下並不存在。(頁222)

再來讀完後,第一個讓我感興趣的問題是:作者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試圖究明悲劇的成因,而這問題意識在胡慕情過去的報導裡就出現了。讀完這本書後,我再找了胡慕情過去的報導來看,端傳媒上的〈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無癒之傷:北捷殺人案的對話邊界〉、〈寬宥的岔路:北捷案裏的道歉、平撫與司法歷程〉,三篇文章均刊載於2016年。

我覺得胡慕情將自身的經驗拿出來,是很動人的。在林于如的親筆自傳之後,作者接著談了自己的家庭:簡而言之,作者的外公曾有嚴重酒癮,對待家人極其苛刻,時常毒打小孩。然而外公晚年卻又對電視上的「家暴」事件,表示譴責。作者追問:人是怎麼改變的?人又是怎麼不改變的?就像外公一樣,他是什麼時候從酗酒家暴的人轉變為作者記憶中慈祥的長輩的?

我最近在李煒的《4444》也讀到了類似的問題。雖然李煒並不是在談殺人犯的成因,他只是在說,一個人的人格成形與轉變,實在難以摸索、無從推理。他舉了芝諾的「飛矢不動」當作例子,如果我們將一個人的一生切成好幾個片段,那麼每一個片段,無疑都是他自己。但是人生到頭來,最後的「他」卻又不同於一開始的「他」。所以那個促使他人格轉變的成因是什麼?是內在的衝動,還是外在影響的累積?(參見其書90-92頁)

我們只能藉由「故事」去貼近關於林于如這個人的真相,然而「故事」又是由一系列可靠與不可靠的記憶所拼湊而成的。




讀者不必期待這本書真的給出了什麼確鑿無疑的「真相」,因為就如書腰上說「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這個探索的過程以及探索的成果同等重要。因為在考慮一場悲劇的成因時,我們往往必須將其和社會結構、時代、和當事人的際遇一同納入思考,因此,這種探索悲劇成因的歷程,永遠是「在路上」、現在進行式的。

想要為悲劇歸因的思想傾向,似乎隱含了一種想法:彷彿只要解決了某個「問題來源」,「問題」就能夠被解決了。但是事情的成因,可能是多元而複雜的。了解這類悲劇背後的各類因素,到頭來也只是讓我們在對待他人的時候,再多那麼一點點溫柔,在評斷他人之前,再多那麼一點點包容,期許自己不要成為眾多惡意之中的一個。

這也許是書名的深意:「素描」。我們終究只能看見素描,從中辨識出一些什麼,然後繼續緩緩前行。

最後補記一件事:從〈血是怎麼冷卻的〉這篇報導裡,會發現曾文欽的家人也同樣和林于如的原生家庭一樣,沉迷六合彩、大家樂。這代表什麼呢?

avatar-img
2會員
6內容數
各類藝文評論或心得,以及讀書會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麋集之地 的其他內容
今年的讀書會選擇了《風的十二方位》作為開場,不過,我們只聚焦討論了其中兩篇故事:〈比帝國緩慢且遼闊〉、〈離開奧美拉城的人〉。事實上筆者對娥蘇拉的了解不多,充其量大學時代讀過《地海巫師》,對娥蘇拉的印象和一般見解差不多:細心地構築世界、敘事風格溫和詩意,偶有警句。 關於科幻小說,台灣可供參考的部落格
2024年瓦當人文書屋的讀書會選書、選書的標準以及簡介。
今年的讀書會選擇了《風的十二方位》作為開場,不過,我們只聚焦討論了其中兩篇故事:〈比帝國緩慢且遼闊〉、〈離開奧美拉城的人〉。事實上筆者對娥蘇拉的了解不多,充其量大學時代讀過《地海巫師》,對娥蘇拉的印象和一般見解差不多:細心地構築世界、敘事風格溫和詩意,偶有警句。 關於科幻小說,台灣可供參考的部落格
2024年瓦當人文書屋的讀書會選書、選書的標準以及簡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高雲章是高雄人,這三本都是犯罪推理短篇合輯,並有三對特色各異的CP組合——不好意思,人家明明是正經八百的解謎冒險與驚悚美食,卻被我瞧歪了。(笑)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第二本以有聲書追完的書。在個人的閱讀體驗中,文字(視覺)跟聲音(聽覺)進入大腦後彷彿被分配給不同區塊解讀。太過嗜字,使得面對文字以外的世界常有失去依靠之感,總想要拾回文字作為錨點,因此聽有聲書的時候,要不想同時看字加深印象,要不因內容瑣碎或資訊過多不適合以聽覺吸收而中斷放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高雲章是高雄人,這三本都是犯罪推理短篇合輯,並有三對特色各異的CP組合——不好意思,人家明明是正經八百的解謎冒險與驚悚美食,卻被我瞧歪了。(笑)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第二本以有聲書追完的書。在個人的閱讀體驗中,文字(視覺)跟聲音(聽覺)進入大腦後彷彿被分配給不同區塊解讀。太過嗜字,使得面對文字以外的世界常有失去依靠之感,總想要拾回文字作為錨點,因此聽有聲書的時候,要不想同時看字加深印象,要不因內容瑣碎或資訊過多不適合以聽覺吸收而中斷放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