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讀《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看本書以前,可以選擇先去科普一下案件的前因後果,或者也可以直接閱讀,縱然台灣史上第一起女性連環詐欺弒親案、現存唯一女死囚這些是既定事實,但在女性、妻子、死刑犯以先,她也是與你我無任何不同的一個人。


▍ 前言:林于如究竟是誰?

我知道我殺了人,也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根據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網站的整理以及本書介紹,林于如原本與丈夫一起經營臭豆腐生意,在2009年以其子之名義向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申請丈夫亡故的保險理賠,然而保險公司發現她先前也申請過婆婆的理賠,且兩人死亡時間相近,爾後南投地院檢察署檢察官驗屍,發現丈夫一死有蹊蹺,於是事情一發不可收拾,除了丈夫,林于如還被指控殺害婆婆與其親生母親,最後在本案一審中被判處死刑,二審則改判無期徒刑,最後在更一審時又改判回死刑,成為現在臺灣唯一被判死刑的女性殺人犯。


案件當下,媒體在報導中稱她為「黑寡婦」、「驚世媳婦」,然而無論是媒體或判決書所陳述的事實皆有出入,讓人不免懷疑當時審判前後是否有被隱藏的細節,或者在媒體大肆報導後而影響了判決,而本書即是試圖去探討此悲劇的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raw-image


記者胡慕情耗時三年經過多方調查與採訪,從林于如的親姊姊、當時承辦保險的業務人員、監所的管理員、當時做鑑定的心理師、街坊鄰居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來自林于如親自一筆一畫寫下的自傳並經過細心整理,最後成就了一本不同於一般解析罪案的敘事手法,而是以對話與叩問作為核心,以客觀角度看見事實以外的那最幽微的人生故事


▍ 那些不被世人所知道的一切

在閱讀本書時,實實在在感受到筆者在採訪中的煎熬與拉扯,本案案發時間為2009年,最後於2013年6月定讞,而慕情則是在2020年6月,即是本案定讞後7年才首度前往探視,並提出想要寫下林于如的故事的請求。

raw-image


在本書【上篇:她,驚世媳婦】中,慕情娓娓道來她與林于如的書信往來,從一開始的自我介紹、探問意願、噓寒問暖,不被林于如所信任,甚是被對方提出希望能獲得金錢援助、最後因監獄會客嚴謹,林于如還提出與她同性結婚,這樣胡慕情便可以用配偶的身分探監採訪等建議...…,看到這邊內心不免感到困惑,因林于如曾在案發時做過精神與智商鑑定,應該是難以有這樣的思考邏輯,而在【中篇:我是林于如】的自傳裡頭,便可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儘管自傳許多處充滿矛盾,且時隔多年的陳述,不少段落難以分辨是否為事實,更何況當事人也都不在,但這份自傳卻也提供大眾以另一種形式認識犯罪者的心理。


而從林于如的自述中,並不只是看見案件的表層,而是看見在那個年代,一個女性如何受到壓迫,當中觸及了隔代教養、家暴、手足性侵、賭博、墮胎、酗酒……等議題,撇除那些太像戲劇情節的描述,倘若一個家庭中囊括了這麼多令人破碎跟難解的課題,做為被父權壓迫下的女性,我想不崩潰而做出害人髮指的事情也很困難,這樣說並不是認同林于如的行事,而是在媒體與判決書以外的這份自傳,窺見曾不被世人聆聽的聲音,而知道結構裡的壓迫,在多年後的現實社會裡依然可能存在。

raw-image

在自述裡,對於被法院指控的犯行,林于如也寫下她的親身說法,然而並不完全與判決書吻合,然究竟何謂真實?此刻直視一個已經有了既定事實與判決的案件,也許探究事實已並非最重要的事情,去思考為何發生、如何預防悲劇、如何杜撰媒體帶來的閱聽內容過於單一或偏見等等,更是在看完本書後值得深思的課題。


▍ 因為想理解,所以讓我寫下你的故事

raw-image


在收到林于如對記者胡慕情提出與她同性結婚,這樣便可以用配偶的身分探監採訪的詢問後,慕情寫了長信回覆,慕情在書中提到,任何新聞採訪若當中有金錢往來,便失去了新聞的可信度,故當林于如一開始提出就醫需要醫藥費到假結婚,在在讓慕情陷入交戰以及考驗,「我們雖然是因為要寫故事才開始建立關係的,聽起來,好像跟工作有一點類似。但人跟人之間,一旦開始交流,就不會純粹只有利益。記得我之前的信應該提過,對我來說,故事是很珍貴的。故事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的經驗、她的記憶、她的反省、她的領悟。」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每個人因為際遇不同,最終淬煉出的寶石也不同,縱然並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然而讀完後卻在非虛構書寫裡獲得某種舒心感,也許比起小說裡談論的人與人的互相理解,現實裡的殘酷與痛苦更讓人扎心吧。

raw-image


回到一開頭,在女性、妻子、死刑犯以先,她也是與你我無任何不同的一個人。也許有一天,期許世人可以把「驚世媳婦」這樣標籤撕下,去看見林于如這個人她的真實人生。

2024/2/24@左轉有書新書分享會

2024/2/24@左轉有書新書分享會


11會員
3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在金錢與關係中,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不夠? 你需要先梳理內在的不安全感源頭我們總是覺得不夠? 為什麼民生用品漲價消息一出,大家就開始囤貨? 為什麼網紅直播帶貨,銷量可以這麼驚人? 扣除基本需求,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一次性的大量低價購入,然後囤貨在家裡,是為了省錢還是背後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害怕買不到? 害怕買貴?
Thumbnail
avatar
人生整斷室
2023-10-03
為什麼說我們都是車輛的「乘客」?人格晶體就是靈魂?人格晶體(Personality Crystal)、設計晶體(Design Crystal)和磁性單極子(Magnetic Monopole)都不是原子的。人類一直在尋找那個據說會「輪迴」(轉世/投胎)的東西,是我們本質的東西。在人類設計(Human Design)中,它是人格晶體,本質上是永恆的。
Thumbnail
avatar
守候正確邀請的PROJECTOR
2023-08-10
斜頸的柔柔:為什麼我的孩子頭總是愛偏向一邊?斜頸只要按摩脖子,長大自己就會好是真的嗎? 柔柔的媽媽說一開始在月子中心,就有注意到柔柔的頭不管是清醒還是睡著總是歪向左側,當時巡診的醫師並沒有摸到脖子上有硬塊,因此就跟媽媽說:常常讓柔柔的頭轉向右側,並且多多幫她按摩右側的脖子,可能是脖子的力氣還不夠,慢慢隨著力氣增加就會好了...
Thumbnail
avatar
小圓物理治療師
2022-09-30
為什麼學校總是喜歡給標準答案?從兩個親身經歷,來聊聊標準答案對我們的影響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應該是很多人國中時都有讀過的詩吧? 你們還記得那時候課本是怎麼解讀這首詩的嗎? 我記得,那一次學校的段考考卷上,有這樣一題題目:「《一棵開花的樹》主要是在描述?」 標準答案是「愛情」,因為當時的教材就是這樣教的。 但是我卻猶豫著要選擇什麼選項,因為……
Thumbnail
avatar
溫曉風
2022-08-28
「為什麼我能力比你強,卻賺的比你少?」多維度思維,組合出你的競爭優勢 – 組合力 運動員生涯規劃你是不是曾有過這樣的感覺 : 為什麼我專業比他厲害,賺的錢卻比他少? 這世界是不是不尊重專業? 沒有去思考這個世界需要什麼、也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天賦與興趣、甚至沒衡量過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定位在哪裡,這都是很危險的事。 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不能成為第一,那就創造一個新的品類,成為唯一
Thumbnail
avatar
盧郁婷
2022-07-01
為什麼我花了七萬元學習室內設計?「學習焦慮」與「學習障礙」的慘痛經驗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我認為假設你所擁有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時,你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是很有吸引力的。」
Thumbnail
avatar
商科PM
2021-09-20
「臺灣人為什麼要殺我?」從蔣經國的視角來看1970年發生在紐約的「那一槍」(上)2021年在網路上最夯的白恐話題,無非是李惠仁與馮賢賢策畫的紀錄片《那一槍》,這個紀錄的主軸在於「讓歷史的拼圖不再缺角」,全面還原1970年,刺蔣案的歷史面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那一槍吧!
Thumbnail
avatar
我的學習筆記
2021-07-12
懷孕性行為可以嗎? 我好驚會影響到BB呀! 有什麼姿勢是可以?夫妻間的性行為和婚姻健康有着密切的關係,很多媽媽懷孕後對可否發生性行為是一知半解?認為懷孕性行為可引致流產!或者不知懷孕期間甚麼時候可以進行性行為!而媽媽心裏只想好好保護寶寶,所以她們會盡量避開性交來保護寶寶的安全。而每對夫妻對性事的態度和要求都不同,性事是雙方的,夫妻間更需要有良好溝通,互相體諒,
Thumbnail
avatar
wowmama
2021-04-25
「已經診斷是癌症了,為什麼不能馬上開始治療?我不想等檢查,我要換醫院!」今年一月份(距離現在剛好一個月)我發生了一個身份轉換:從癌症科醫師變成了癌症病患家屬。 對身為醫師的病患家屬我來說,最難熬的並不是家人的治療過程,而是安排檢查等待診斷的過程。
Thumbnail
avatar
阿君
2021-02-14
我的經典書目是羅勃特清崎的富爸爸 告訴你為什麼A咖學生當員工,C咖學生當老闆!富爸爸窮爸爸的書本在於求學時期我已經收藏了很多本,他們一直以來都是環繞著同一個概念,就是財務自由,要讓金錢為自己工作,而非我們為金錢工作;這個概念不單導致清崎先生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更加改變了我的人生。但是當我離開了學校的時候,反而最能夠讓我有所反思和感觸,偏偏就是這一本書。
Thumbnail
avatar
Bruno 追夢者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