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讀《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看本書以前,可以選擇先去科普一下案件的前因後果,或者也可以直接閱讀,縱然台灣史上第一起女性連環詐欺弒親案、現存唯一女死囚這些是既定事實,但在女性、妻子、死刑犯以先,她也是與你我無任何不同的一個人。


▍ 前言:林于如究竟是誰?

我知道我殺了人,也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根據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網站的整理以及本書介紹,林于如原本與丈夫一起經營臭豆腐生意,在2009年以其子之名義向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申請丈夫亡故的保險理賠,然而保險公司發現她先前也申請過婆婆的理賠,且兩人死亡時間相近,爾後南投地院檢察署檢察官驗屍,發現丈夫一死有蹊蹺,於是事情一發不可收拾,除了丈夫,林于如還被指控殺害婆婆與其親生母親,最後在本案一審中被判處死刑,二審則改判無期徒刑,最後在更一審時又改判回死刑,成為現在臺灣唯一被判死刑的女性殺人犯。


案件當下,媒體在報導中稱她為「黑寡婦」、「驚世媳婦」,然而無論是媒體或判決書所陳述的事實皆有出入,讓人不免懷疑當時審判前後是否有被隱藏的細節,或者在媒體大肆報導後而影響了判決,而本書即是試圖去探討此悲劇的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raw-image


記者胡慕情耗時三年經過多方調查與採訪,從林于如的親姊姊、當時承辦保險的業務人員、監所的管理員、當時做鑑定的心理師、街坊鄰居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來自林于如親自一筆一畫寫下的自傳並經過細心整理,最後成就了一本不同於一般解析罪案的敘事手法,而是以對話與叩問作為核心,以客觀角度看見事實以外的那最幽微的人生故事


▍ 那些不被世人所知道的一切

在閱讀本書時,實實在在感受到筆者在採訪中的煎熬與拉扯,本案案發時間為2009年,最後於2013年6月定讞,而慕情則是在2020年6月,即是本案定讞後7年才首度前往探視,並提出想要寫下林于如的故事的請求。

raw-image


在本書【上篇:她,驚世媳婦】中,慕情娓娓道來她與林于如的書信往來,從一開始的自我介紹、探問意願、噓寒問暖,不被林于如所信任,甚是被對方提出希望能獲得金錢援助、最後因監獄會客嚴謹,林于如還提出與她同性結婚,這樣胡慕情便可以用配偶的身分探監採訪等建議...…,看到這邊內心不免感到困惑,因林于如曾在案發時做過精神與智商鑑定,應該是難以有這樣的思考邏輯,而在【中篇:我是林于如】的自傳裡頭,便可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儘管自傳許多處充滿矛盾,且時隔多年的陳述,不少段落難以分辨是否為事實,更何況當事人也都不在,但這份自傳卻也提供大眾以另一種形式認識犯罪者的心理。


而從林于如的自述中,並不只是看見案件的表層,而是看見在那個年代,一個女性如何受到壓迫,當中觸及了隔代教養、家暴、手足性侵、賭博、墮胎、酗酒……等議題,撇除那些太像戲劇情節的描述,倘若一個家庭中囊括了這麼多令人破碎跟難解的課題,做為被父權壓迫下的女性,我想不崩潰而做出害人髮指的事情也很困難,這樣說並不是認同林于如的行事,而是在媒體與判決書以外的這份自傳,窺見曾不被世人聆聽的聲音,而知道結構裡的壓迫,在多年後的現實社會裡依然可能存在。

raw-image

在自述裡,對於被法院指控的犯行,林于如也寫下她的親身說法,然而並不完全與判決書吻合,然究竟何謂真實?此刻直視一個已經有了既定事實與判決的案件,也許探究事實已並非最重要的事情,去思考為何發生、如何預防悲劇、如何杜撰媒體帶來的閱聽內容過於單一或偏見等等,更是在看完本書後值得深思的課題。


▍ 因為想理解,所以讓我寫下你的故事

raw-image


在收到林于如對記者胡慕情提出與她同性結婚,這樣便可以用配偶的身分探監採訪的詢問後,慕情寫了長信回覆,慕情在書中提到,任何新聞採訪若當中有金錢往來,便失去了新聞的可信度,故當林于如一開始提出就醫需要醫藥費到假結婚,在在讓慕情陷入交戰以及考驗,「我們雖然是因為要寫故事才開始建立關係的,聽起來,好像跟工作有一點類似。但人跟人之間,一旦開始交流,就不會純粹只有利益。記得我之前的信應該提過,對我來說,故事是很珍貴的。故事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的經驗、她的記憶、她的反省、她的領悟。」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每個人因為際遇不同,最終淬煉出的寶石也不同,縱然並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然而讀完後卻在非虛構書寫裡獲得某種舒心感,也許比起小說裡談論的人與人的互相理解,現實裡的殘酷與痛苦更讓人扎心吧。

raw-image


回到一開頭,在女性、妻子、死刑犯以先,她也是與你我無任何不同的一個人。也許有一天,期許世人可以把「驚世媳婦」這樣標籤撕下,去看見林于如這個人她的真實人生。

2024/2/24@左轉有書新書分享會

2024/2/24@左轉有書新書分享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書與它們的產地
22會員
48內容數
▍上班賣書下班看書的愛書人 ▍壓力太大就會狂煮飯 ▍早上不能喝奶但燕麥拿鐵殼以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故事中,瑪波小姐住在聖·瑪莉米德村,是個天生的偵探,年齡大概60-70歲,終生未婚,是一個典型的鄉下老姑娘。
Thumbnail
在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故事中,瑪波小姐住在聖·瑪莉米德村,是個天生的偵探,年齡大概60-70歲,終生未婚,是一個典型的鄉下老姑娘。
Thumbnail
倖存的慰安婦受害者,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了,可是沒有人知道她是誰,或許,這其中還包含她自己。
Thumbnail
倖存的慰安婦受害者,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了,可是沒有人知道她是誰,或許,這其中還包含她自己。
Thumbnail
《她說》打造了一個極其私人的自我對話空間,17歲的她和37歲的她,以書本作為媒介,走入彼此的內心。彷彿是現代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女人娓娓道來的每個故事,都是每個創作者筆下的烏托邦,這裡裝滿女孩對未來的嚮往,也藏有女人對過去的釋懷。在這個維度裡,沒有其他人、也沒有過多的情緒,只剩下書本及耐人尋味
Thumbnail
《她說》打造了一個極其私人的自我對話空間,17歲的她和37歲的她,以書本作為媒介,走入彼此的內心。彷彿是現代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女人娓娓道來的每個故事,都是每個創作者筆下的烏托邦,這裡裝滿女孩對未來的嚮往,也藏有女人對過去的釋懷。在這個維度裡,沒有其他人、也沒有過多的情緒,只剩下書本及耐人尋味
Thumbnail
李珍淑女士在取得心理學、社會學博士後,於35歲錄取韓國第一屆的犯罪側寫分析官,成為了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不僅如此,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在韓國如此重視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一位身兼母職的女性竟能長時間擔任這麼高風險的職務。
Thumbnail
李珍淑女士在取得心理學、社會學博士後,於35歲錄取韓國第一屆的犯罪側寫分析官,成為了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不僅如此,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在韓國如此重視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一位身兼母職的女性竟能長時間擔任這麼高風險的職務。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