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書店裡沒有兒童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686Facebook貼文提到《鏡週刊》這期(NO.394)做了一個傳統書店的專題,我也難得去買了這期周刊回來看,距離我上一次買周刊,我實在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了!很可能是smart phone還沒出現的時候!(十五年以上)

翻起這篇的一開始是先說起今年(2024)四月底即將結束營業的鳳山大書城,再是引述吳明益在《海風酒店》巡迴時於新北瑞芳「非書店》的分享:「這些(新興)書店呢,很棒,我非常愛,但九歲的孩子進不來,不是說書店拒絕九歲的孩子,而是他不會被吳明益吸引,不會被辯論或文化的議題吸引⋯⋯我們要培養的還有七歲到十六歲、還沒到文青年齡的年輕讀者。」(《鏡周刊》NO.394,P.046)

我開始搜尋我腦海中還沒成為青少年、青年前,我家的附近有什麼「賣書」的書店?(沒有只賣書的呀!)我想不太起來,但是依著吳明益這段話再往下的報導內容,說起「書店」,在我的記憶裡,有賣書的地方,真的不常叫「書店」,可能是「書局」而且它們多半不只賣書,或者「書」只是店裡的其中一部分!而且書不會只有「文青們」讀的文史哲,或是比較高階(看起來很有質感)的科普書,當然會有那些莫名其妙還摸不著自己是什麼模樣的心理勵志書,還有那年代老師指定要去哪一間書局才能買的到某一家獨家進貨或老師自己編寫成冊的參考書!

我的閱讀習慣停在父母離婚那一年,家裡本來訂閱的兒童日報和國語日報全都停了,沒有閒錢買書這件事那時也不以為意,總還是可以窩在書局裡翻看些漫畫(一本十元的《小叮噹》)或也真沒有太悠閒的心情能靜下來閱讀,總覺得家變後的日子難熬!進了書局可能連買上課用的文具都要精打細算才能從口袋裡掏出零用錢來!

那間餵養我長大的書局應該在2015年前後結束營業,我和那位總是在店裡貼上「偷竊法辦」的告示、我從小不愛跟她說話的老闆阿姨,也在結束營業前的那段時間,多有閒聊了一點,她幫我訂了許多當時她以進貨價出清的文具賣給我,我們好像都忘了我小時候她張牙舞爪、我小心謹慎不要與她對到眼的那些事!

國中的時候,同學的舅舅在這間阿姨的書店附近開了一家像是後來九乘九一樣有大量文具的書局,文具在前、書在後,書應該占了這間書店一半的空間,而這一半裡有一半是賣參考書;那個年代我的母校是高雄升學率數一數二的大學校,一個年級近三十班,一班五到六十個孩子,參考書的銷量應該就是傲人的收入,但像我這樣不特別愛讀書、家裡經濟狀況不太好的孩子,多半參考書用兄姊留下來的,若要看其他閒書就邊逛書店打發時間順手翻一翻,去幾回就讀完了。

後來家裡附近開了金石堂,也讓我站在那兒看了一些書,閒來沒事去它旁邊的銀行、麥當勞、生活工場、郵局⋯⋯也會走進去摸摸書,看看有什麼新書,或者不去阿姨的書店買文具,就去金石堂看看有什麼新的文具花樣!

鏡周刊報導的鳳山大書城我似乎只有父親還沒離家前有帶過我和姊姊打發時間進去過,或者上專科不想搭校車放學而搭客運回高雄時在鳳山下車時有進到鳳山大書城,倒是青年書店我印象深刻的是為了看後來交往的女友在剛認識閒聊時提過張曼娟的《海水正藍》,就到了青年書局站著讀完了!後來上學用的比較專業的電腦書,為了寫程式需要、考大學轉學考去了青年書局買了一些考試會用到的專業書局。

那些從小陪我長大的書局,漸漸地成為文青瞧不起的書店,或是在廣大獨立書店標榜的藝文青氣息中,它們都不算是能被提起的書店了,似乎我在書局買郵票、錄音帶、漫畫、文具、玩具、課用教材、蠶寶寶和桑葉的記憶,都被那些文文青青的獨立書店給抹去了!或者某些書候的某些情境好像會變成這樣:有賣那些哩哩扣扣的書局都不能算是書店,都沒有帶動閱讀機會的可能!

(欸,不是啊!人無聊的時候,東摸摸西摸摸也能摸出興趣和才藝的!)

說起賣蠶寶寶這件事,我記憶中剛上台北住在永康街的時候,喜歡步行在永康街附近的巷弄,有間學校外的書局,在門口貼著蠶寶寶開賣,或是有賣桑葉這種公告!(二十四年前了,不記得有沒有記錯地點!)

現今傳統書店的存在被獨立書店大大的畫出了一條界線!文青書店裡雖也有那些看起來好有質感的文具、明信片,卻經常價高到讓人怯步(沒辦法,賣書賺不了錢,就是得賣週邊)文青的獨立書店有很多質高量好的書籍,卻似乎也同時築起了一道讓人只敢遠觀的高牆。

從前我在獨立書店工作時,邀同學來店裡坐坐,她對我說:「不用啦!書你讀就好,我們這種不讀書的人不用啦!也不用送書給我啦!」那時我被她這樣的話深深的刺傷,多年後再回想這句話,會深刻地反省是不是在某些時候是賣書、做書的自己將「不是文青」的一般人、普通人的距離拉遠了?

傳統書店有很多中年人們在童年、青少年時期的記憶,生活上的、學習上需要的東西,很多都是離家最近的那家店可以買到就好了,即使如今網路時代的購物總是那麼方便、即使賣場總是大得應有盡有,但買枝筆、買本書都要花個來回一個鐘頭的時間,除非真的無聊得可以,才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浪費啊!(問題是,現在的大人小孩好像沒有時間無聊呢~~)

我想念阿姨的書局,想念那門口總是連天花板都掛著新奇古怪的玩意兒,想念一樓的琳瑯滿目的文具,想念一樓上二樓的樓梯會有個玻璃窗裡放著當週新上市的新書,想念二樓有一半的手工藝需要的工具,另一半的一半有書,再另一半有一堆偶像明星的小卡、賣郵票硬幣的玻璃櫃台。

我想念走十分鐘會到的金石堂,我要從櫃台的第一個平台櫃看暢銷書、新書,中間經過文具櫃最後到手工藝品櫃,我每次進去都要像我是店員一樣巡視一遍,偶爾買書,偶爾不買書就買雜誌,或經常就只是去郵局領錢、麥當勞買食物、飲料店買飲料,就是要走進去然後不小心買了個什麼玩意兒走!

少子化與人口外移,那種一年級有三十班、一班五六十人的情景已不再。別說書店了!連學校都收不到孩子!

後來再也沒有人會問我去哪裡買書、有沒有去哪個獨立書店!嗯!大台北地區以外都不是像台北那樣好像去書店是隔壁7-11一樣啊!離我媽媽家最近的傳統書店是騎車十到十五分鐘,離我媽媽家最近的連鎖書店在百貨裡要騎車二十分鐘,而我離媽媽家是三十分鐘的車程!

直至如今中年的我進到每一間傳統書局、獨立書店、連鎖書店,我還是會喜歡看那些小孩子才看的玩意兒!那些讓人對世界眼睛一亮的玩意兒!或者其實不是書先吸引人,而是那樣與生活緊扣的一切,帶人進入了書的世界!

《鏡週刊》這個專題做得不錯!可以去買回來看!唯一缺點大概是書店的圖沒有跟著文走,要跳來跳去XDDDD

圖:20240420,Canon EOSM50,拍雜誌內頁


avatar-img
14.4K會員
87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莎莉的故事小巧可愛,部分現實顯得殘酷,仍也營造非常溫暖與幽默的輕快,最後回到台灣的莎莉是否真的有體會到美玉口中說的那種一個人的美好?一個人旅行真的很奇妙!所有害怕獨處的人都應該試一次!
4/5電影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4/5電影
《魅惑之人》把一段迷人的情感用圍棋的節奏放進君王對抗外敵與王位爭奪的故事裡,既擁有權力鬥爭下時時刻刻的驚心動魄,也有愛情裡那備感艱熬的小心翼翼,更有那愛慕、曖昧間的模糊不清,拽在懷中細細呵護,想往前一步攻城掠地,卻又將它維持在不越矩的著迷!
5/5韓劇
旅行,真的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因為太魔幻了,對它標記任何「有意義」的記號,都顯得太過矯情!畢竟所有旅行上的意義,多半是不能共享的,單單只屬於那個出發的人!每個人體會到的都不屬於其他人的!也不盡然可以拿出來交談了!
車世音這個角色,李英愛是演得過於用力了點,但情緒上的轉折上時強時弱,時而理性明智,時而柔軟怯懦,最終都將她的情緒帶往她所想要完成、她所喜愛的、她自我要求的舞台上:「無論如何都要將自己燃燒綻放!」而這不僅成為讓她能夠站在那個位置上最佳的理由,也讓她「內心的熱愛」那樣清澈地顯露出來!
數位化/網路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消滅」實體,而是透過數位化讓更多訊息/資訊可以方便地讓人取得,能夠讓多數人可以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內容;若是個人真心不想被時代改變,還是繼續去電影院、讀實體書,我相信實體不死,只是變得比較小眾,要喜歡自己的小眾,不要害怕自己變成小眾!
莎莉的故事小巧可愛,部分現實顯得殘酷,仍也營造非常溫暖與幽默的輕快,最後回到台灣的莎莉是否真的有體會到美玉口中說的那種一個人的美好?一個人旅行真的很奇妙!所有害怕獨處的人都應該試一次!
4/5電影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4/5電影
《魅惑之人》把一段迷人的情感用圍棋的節奏放進君王對抗外敵與王位爭奪的故事裡,既擁有權力鬥爭下時時刻刻的驚心動魄,也有愛情裡那備感艱熬的小心翼翼,更有那愛慕、曖昧間的模糊不清,拽在懷中細細呵護,想往前一步攻城掠地,卻又將它維持在不越矩的著迷!
5/5韓劇
旅行,真的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因為太魔幻了,對它標記任何「有意義」的記號,都顯得太過矯情!畢竟所有旅行上的意義,多半是不能共享的,單單只屬於那個出發的人!每個人體會到的都不屬於其他人的!也不盡然可以拿出來交談了!
車世音這個角色,李英愛是演得過於用力了點,但情緒上的轉折上時強時弱,時而理性明智,時而柔軟怯懦,最終都將她的情緒帶往她所想要完成、她所喜愛的、她自我要求的舞台上:「無論如何都要將自己燃燒綻放!」而這不僅成為讓她能夠站在那個位置上最佳的理由,也讓她「內心的熱愛」那樣清澈地顯露出來!
數位化/網路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消滅」實體,而是透過數位化讓更多訊息/資訊可以方便地讓人取得,能夠讓多數人可以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內容;若是個人真心不想被時代改變,還是繼續去電影院、讀實體書,我相信實體不死,只是變得比較小眾,要喜歡自己的小眾,不要害怕自己變成小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回台北的時候,當然要去誠品逛一圈。 除了替兒子扛回許多可愛的童書,太太也選了幾本自己愛看的書。 雖然說這幾年我大多都是以電子書為主,但其實說真的,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看紙本的書。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六年級頭班的我,小時除了看電視之外,和鄰居玩樂的大多是DIY玩具,如燈籠、風箏、手槍等,不然就是彈珠、紙牌、橡皮筋。等年紀稍長到了城市就學後,閒來沒事蹓躂閒晃的去處就屬書店了。來回撫摸著書封,挑本鬼故事坐下來翻閱就是幾個小時,從那時養成我讀字的習慣,直到出社會後的最省錢的休閒也是到書店吹冷氣...
Thumbnail
🔥 文末有兒童節活動資訊及專屬折扣碼🔥 過去我一直沒有為孩子買任何操作書或立體書,原因是擔心孩子年紀太小而不小心毀損書籍,直到近期才在圖書館接觸到許多猶如藝術品的立體書,才驚覺原來紙本書不僅是文字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在兒童的領域裡,操作書及立體書除了可以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更能當作收藏
Thumbnail
不知道妳喜不喜歡逛書店?三不五時我會到書店去噴一噴一種特別的香水叫做「書香」的香水,讓自己增添一點文學的氣味,感受一下「文青」的氛圍。但是常常發覺逛書店的人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買書的人實在不是很多,因為科技的發達網路的資訊太豐富,會買紙本書籍的人真的越來越少
Thumbnail
今天來到台北國際書展,一進去人真的超級多人,走了一圈之後發現他不只有書,也有針對兒童的一些玩具,或是一些藝術的禮品等等,增加了書展的樂趣,也比較不會那麼單調,另外這次的書展使用以一個出版社為一個位置,分類也算是蠻明確的。
Thumbnail
常言道「開卷有益」,許多家長都鼓勵小孩養成閱讀習慣,對此我總是笑而不語。畢竟我當年就是藉此理由偷看許多不合宜的作品。 無可否認,閱讀是良好的活動,也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不過開卷是否有益就真的有待商榷。即使是經典童話故事也埋藏著許多血腥殘忍的橋段啦。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回台北的時候,當然要去誠品逛一圈。 除了替兒子扛回許多可愛的童書,太太也選了幾本自己愛看的書。 雖然說這幾年我大多都是以電子書為主,但其實說真的,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看紙本的書。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六年級頭班的我,小時除了看電視之外,和鄰居玩樂的大多是DIY玩具,如燈籠、風箏、手槍等,不然就是彈珠、紙牌、橡皮筋。等年紀稍長到了城市就學後,閒來沒事蹓躂閒晃的去處就屬書店了。來回撫摸著書封,挑本鬼故事坐下來翻閱就是幾個小時,從那時養成我讀字的習慣,直到出社會後的最省錢的休閒也是到書店吹冷氣...
Thumbnail
🔥 文末有兒童節活動資訊及專屬折扣碼🔥 過去我一直沒有為孩子買任何操作書或立體書,原因是擔心孩子年紀太小而不小心毀損書籍,直到近期才在圖書館接觸到許多猶如藝術品的立體書,才驚覺原來紙本書不僅是文字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在兒童的領域裡,操作書及立體書除了可以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更能當作收藏
Thumbnail
不知道妳喜不喜歡逛書店?三不五時我會到書店去噴一噴一種特別的香水叫做「書香」的香水,讓自己增添一點文學的氣味,感受一下「文青」的氛圍。但是常常發覺逛書店的人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買書的人實在不是很多,因為科技的發達網路的資訊太豐富,會買紙本書籍的人真的越來越少
Thumbnail
今天來到台北國際書展,一進去人真的超級多人,走了一圈之後發現他不只有書,也有針對兒童的一些玩具,或是一些藝術的禮品等等,增加了書展的樂趣,也比較不會那麼單調,另外這次的書展使用以一個出版社為一個位置,分類也算是蠻明確的。
Thumbnail
常言道「開卷有益」,許多家長都鼓勵小孩養成閱讀習慣,對此我總是笑而不語。畢竟我當年就是藉此理由偷看許多不合宜的作品。 無可否認,閱讀是良好的活動,也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不過開卷是否有益就真的有待商榷。即使是經典童話故事也埋藏著許多血腥殘忍的橋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