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管理領域中,辨別出目前所處的週期位置,並且適當地擘劃出合於此一週期狀態的配置決策,就足以降低風險。散戶往往根據自我主觀的判斷去下注,往往不是失敗在操作速度不夠快,而是決策過於草率。理論上每個週期的特徵明顯且依序發生,而實務上的市場則不然,即使在景氣擴張週期內也會遇到小週期下滑交錯其間,使的人們難以判斷究竟是市場週期已經改變了呢?還是僅屬短暫的波動?了解環境: 研究過去的週期,了解它們的緣起與意涵,而且對下一次都週期保持警戒,就不必白費力氣去重新理解每個投資環境,也比較不會被事件蒙蔽,我們可以掌握這些反覆出現的模式來改善自身的情況。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在投資上沒有什麼是永遠有效的,因為環境總是在改變,而且投資人努力對環境做出回應,會使的環境更進一步改變。經濟週期會影響獲利循環,企業財報會影響投資人心態,心態會進一步影響市場。投資人集體關注風險的方法,以及因此產生的行為,對塑造我們所處的投資環境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而投資環境是對於風險的因應關鍵。世人應對風險態度的波動或反覆無常,既是一些週期造成的結果,也是其他週期發生惡化的原因。銀行必須做出在異常有利條件下持續取得成功的事情(量化寬鬆大量的錢),因為害怕失去市占率,所以沒有銀行會拒絕參與,這種群體行為就是週期的典型,創造週期,使週期惡化。愈來愈多尋求投資機會的資金代表高收益債券的需求上升,由於華爾街一向都不容許供不應求的情況發生,於是,債券發行大增。(將不良債權打包賣出,風險也轉移到投資者身上,於是更是無忌憚的放款,並繼續打包賣出)當信貸窗口完全開啟,掌握優勢的是證券發行人;當沒有人願意提供資金、信貸市場凍結、而且提出的商品(證券IPO)沒人要,這時掌握優勢的人是資金提供者。當別人愈不審慎處理他們的事情,我們就應該以更謹慎的態度處理自己的事情。巴菲特週期不會停留在中點,而是會往極端值擺盪。股票市場的平均績效並不是常態,這種大幅度波動幾乎無法從公司、產業或經濟體的命運來完整解釋,這主要是由投資人的心態擺盪影響(猶如訊號放大器)。2003~2017年台股,持有一年含息報酬率統計,中點是9%;極端正報酬有三年(2003: 33.08%、2006: 26.1%、2009: 79.17%);極端負報酬有三年(2008: -41.82%、2011: -18.46%、2015: -6.54%);0~5%有一年;10~15%有六年;15~20%有兩年。1970~2016的47年間,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平均年報酬10%,其中13年年報酬率偏離20%(報酬率-10%&30%);介於8%~12%僅有三年。很少人能比其他人更好了解未來的總體局勢,經濟、市場和地緣政治。把時間花在三個領域會最有效,證券分析: 產業、公司和證券的基本面;價值投資: 根據基本面分析,有紀律的付出適當的價格;週期判斷: 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而且策略性的配置投資組合(在積極型與防禦型做出平衡)。週期定位和資產的選擇,是投資組合管理的兩大工具。當市場處於週期的高點,投資人應該著重於限制虧錢的可能性(防禦性配置);而當市場處於週期低點,投資人應該著重於降低錯失機會的風險(積極型配置)。成功並不是基於做正確的事,而是比其他人做更正確的事。將資金配置在不擁擠的競技場會帶來龐大優勢,參與一個人人都投入金錢的領域則是出現災難的不變公式。沒有一個說法能夠保護一個以過高價格買進的投資標的。關於預測: 預測未來是不準確的: 大多數的經濟預測都使用外推法,這些預測結果很可能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因此已經反映在資產市價上;那些可以正確預見到偏離長期趨勢與近期水準的預測才有潛在價值,但是這種預測很難預測準確,而且這種大幅偏離的趨勢很少出現。所以大多數非外推法的預測,結果都是不準確的,而根據它們來投資的人,績效通常會低於平均值。明天將發生什麼?下個月可能發生什麼?沒有人有能力經常或每次都正確地分辨出上述問題的答案,並且藉此大幅提升投資成果,也沒有人能透過週期定位而推斷出可能的市場發展,何時會發生。針對大型週期來部署投資組合,是橡樹資本主要的成功因素之一。其中包含四十八年當中的四次或五次出手。第一次大幅進展出現在1760~1830年的工業革命,人力被蒸氣和水力驅動的機器取代;第二次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電力與汽車取代沒效率的動力;第三次發生在二十世紀後半期,電腦和其他形式自動化控制取代操作的人類。幾十年來的每個改變都是逐漸發生的,每個都使GDP有很大的影響,但即使這樣,每年的經濟成長也沒有出現大幅的加速或減速,保持相對穩定。房地產週期: 實際啟動房地產開發作業前的漫長前置期。(類似半導體,會有長尾效應,建好了但經濟時空可能已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