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類股走勢凌厲,向來牛皮溫吞的營建股何來原由搖身成為飆股呢!
原因甚多,不外乎新青安房貸的加持、科技業暢旺帶動的資金回流效果、建商成本高漲新建案易漲難跌、老屋都更的想像空間。
上述原因又尤其以第四項,老屋都更最具想像空間。不得不說花蓮403地震確實也震醒了一直睡不醒的營建股。
我們目前帳上有二檔營建股,一檔為持股近十年,含息累積獲利284%的華固(2548), 另一檔則是持股二年,含息累積報酬13%的興富發(2542)
我們對於不同的個股,有著不同的投資原由與投資計劃,即便產業背景雷同,個股間仍存在營運績效與營運展望的差異。都需要作各別的檢視。
一家企業股價上漲的最因素為何? 最基礎的要件乃在於企業獲利展望提升, 而一家企業獲利提升的因素又是什麼? 最直接的莫過於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率,又或者是在股本不變的前提下擴大營業收入。估且不論個股,我們先簡單地來探討目前推升營建股指數的原因是否具有推升營建股實質獲利提升的機會。
2024年四月初的一場地震再次喚醒了台灣人對老屋改建的意識,適逢台北巿喊出大都更時代, 祭出更優惠的政策支持,營建業看似就要迎來一場龐大的需求?
高房價的沉痾、少子化的疑慮,這些問題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踪,好似大家夥都即將迫不及待地買房似的!
目前台股上巿營建建材類股共55家;上櫃營建建材29家,合計84家。台灣的住屋需求都由這84家公司瓜分利潤嗎? 自然不是。
經濟部登記在案的公司家數統計中,營建建材業於2000年已突破萬家, 至2023年底更是逾12萬家。房地產是民生基礎產業,其龐大的巿場需求由數以萬家建商所共同擁有,上巿櫃建商固然營收規模較大,但相較於整體巿場乃然僅佔有小份額罷了。我們可以明白,一個建案由購地、融資甚或是都更的協商作業都不是短期作業能完成,因擴大都更政策進而反應在建商的獲利成果更加不可能在短期實現。
對於營建股的大漲,我們可視為巿場賦予了更高的本益比,但個別公司盈利是否能得到提升仍應檢視各別公司的營運展望。
營建股同一般個股,買賣取捨都應該有所依據
~想了解本人貼近盤面的投資建議,請到小股東的大投資。
~閱讀我的投資歷程和經驗分享,請到致富手冊。
~參考追蹤的個股:資源池個股名單。更多財經短評:小股東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