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天堂】淡水阿給 | 新北美食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淡水阿給是台灣淡水區著名的傳統小吃,由油豆腐包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而成。阿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楊文女士在淡水國中旁賣小吃,為了不浪費食材,便將油豆腐挖空,放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這道小吃推出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逐漸成為淡水區的著名小吃。

淡水阿給的故事,反映了台灣小吃文化的特色。台灣小吃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其來源往往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淡水阿給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楊文女士為了不浪費食材,而發明了這道小吃。這道小吃不僅美味可口,也體現了台灣人勤儉持家的美德。

淡水阿給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創新往往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機遇,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就一定能發現新的創意。楊文女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她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發明了淡水阿給這道小吃,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商機,也為淡水區增添了一道特色小吃。

raw-image

上面是剛蒸好的阿給,還有一些水份。阿給的外皮呈金黃色,下面是淋著特製濃稠的醬汁。阿給的內餡豐富多彩,有冬粉、絞肉、筍絲等。這碗淡水阿給看起來非常美味可口,讓人忍不住想嘗一口。

淡水阿給的故事,不僅是一個美食的故事,也是一個創新和勤儉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生活處處充滿了機遇,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就一定能發現新的創意。先在已經交給第二代經營。

raw-image

這是剪開後的阿給,我都是這樣伴著吃的。以前上課的學生,在校門口買個阿給,裝在塑膠袋中,擠上醬汁,直接帶到課堂上當早餐吃。其實阿給的製作很費工,特別是在蒸煮後出過時,非常的熱,想想一個兩個熱沒甚麼,當一次上百成千個,不停地出來時,那個高溫,真的很辛苦。

raw-image

這個美食的由來"阿給",是由(日文)油揚げ音譯"阿布拉給",簡稱而來,(中文)就是"油豆腐"

淡水老牌阿給 創始店

251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6之1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普文創
527會員
4.8K內容數
這裡就是一個小報社,普普文創、水彩速寫、迷你短篇、文創漫談、心靈雞湯、踏青步道、智慧音樂、美食天堂、超級房間。歡迎閱讀。。。謝謝。。
普普文創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當天中午陽光明媚,天氣好得讓人忍不住想外出走走。我和朋友決定到新生公園散步,一邊享受春日微風,一邊拍下許多風景照。走著走著,朋友突然問我:「等一下要去哪吃飯呢?」我想了想,便提議說:「我們往林森南路那一帶走走,看看有沒有不錯的餐廳吧。」我們兩人就這樣慢慢地往那邊走,心想也許可以順便發掘一些新的旅
Thumbnail
2025/04/30
當天中午陽光明媚,天氣好得讓人忍不住想外出走走。我和朋友決定到新生公園散步,一邊享受春日微風,一邊拍下許多風景照。走著走著,朋友突然問我:「等一下要去哪吃飯呢?」我想了想,便提議說:「我們往林森南路那一帶走走,看看有沒有不錯的餐廳吧。」我們兩人就這樣慢慢地往那邊走,心想也許可以順便發掘一些新的旅
Thumbnail
2025/04/29
老地方,永遠的美味 今天又來到熟悉的覺旅餐廳,這裡總有種讓人安心的魔力,像是老朋友的擁抱,溫暖又親切。餐廳的氛圍一如往常,帶著點復古的慵懶,牆上的手繪菜單和木桌上的小花瓶,讓人一進門就感到舒心。 我點了最愛的鮮蝦貝殼麵,端上桌時,濃郁的海鮮香氣撲鼻而來,貝殼麵裹著奶油醬汁,搭配彈牙的大蝦,每一口
Thumbnail
2025/04/29
老地方,永遠的美味 今天又來到熟悉的覺旅餐廳,這裡總有種讓人安心的魔力,像是老朋友的擁抱,溫暖又親切。餐廳的氛圍一如往常,帶著點復古的慵懶,牆上的手繪菜單和木桌上的小花瓶,讓人一進門就感到舒心。 我點了最愛的鮮蝦貝殼麵,端上桌時,濃郁的海鮮香氣撲鼻而來,貝殼麵裹著奶油醬汁,搭配彈牙的大蝦,每一口
Thumbnail
2025/04/28
大直的泰式小館,生活的味道 在大直有一家我們常常光顧的泰國料理館,位置就在學校附近,走路就能到達,十分方便。這家店其實蠻符合台灣人的口味,味道適中,香料濃郁但不過頭,每次吃起來都讓人覺得既熟悉又帶點異國風情。 今天中午,我們又臨時起意來這裡吃飯。也許是因為時間正好卡在大家都餓的時段,店裡生意特別
Thumbnail
2025/04/28
大直的泰式小館,生活的味道 在大直有一家我們常常光顧的泰國料理館,位置就在學校附近,走路就能到達,十分方便。這家店其實蠻符合台灣人的口味,味道適中,香料濃郁但不過頭,每次吃起來都讓人覺得既熟悉又帶點異國風情。 今天中午,我們又臨時起意來這裡吃飯。也許是因為時間正好卡在大家都餓的時段,店裡生意特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頂豐潮州豆花位於馬來西亞怡保,是當地一間著名的甜品店。這裡以其美味的潮州豆花聞名,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的食客。潮州豆花是一種傳統的中式甜品,以其滑嫩的豆花和甜美的糖水為主要特點。頂豐潮州豆花提供多種不同口味的豆花,如原味、花生、紅豆、黑糖等,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需求。 怡保作為馬來西亞著名的美食之都
Thumbnail
頂豐潮州豆花位於馬來西亞怡保,是當地一間著名的甜品店。這裡以其美味的潮州豆花聞名,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的食客。潮州豆花是一種傳統的中式甜品,以其滑嫩的豆花和甜美的糖水為主要特點。頂豐潮州豆花提供多種不同口味的豆花,如原味、花生、紅豆、黑糖等,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需求。 怡保作為馬來西亞著名的美食之都
Thumbnail
新竹市有九降風,而米粉製作就和九降風息息相關。新竹米粉之所以有名就來自於老鍋米粉的渡台先祖郭乾兄弟帶著郭泉等四個小孩,在清朝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SINCE  1858),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市引進台灣。米粉製作需要稻米、水、強風。作為新竹米粉發源者老鍋米粉承襲著一百多年來的祖業,隨著時代的更迭,
Thumbnail
新竹市有九降風,而米粉製作就和九降風息息相關。新竹米粉之所以有名就來自於老鍋米粉的渡台先祖郭乾兄弟帶著郭泉等四個小孩,在清朝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SINCE  1858),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市引進台灣。米粉製作需要稻米、水、強風。作為新竹米粉發源者老鍋米粉承襲著一百多年來的祖業,隨著時代的更迭,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淡水人文景觀相當豐富,包括淡水老街、紅毛城、滬尾砲台等。淡水老街是台灣最著名的老街之一,擁有許多古蹟和特色商店。紅毛城是台灣最早的西洋式建築,也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遺跡。滬尾砲台是清朝時期建立的軍事要塞,也是淡水重要的歷史景點。 這幅畫描繪了新北市淡水區水碓里的景色。畫作的中央是淡水小丘陵,遠處是觀
Thumbnail
淡水人文景觀相當豐富,包括淡水老街、紅毛城、滬尾砲台等。淡水老街是台灣最著名的老街之一,擁有許多古蹟和特色商店。紅毛城是台灣最早的西洋式建築,也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遺跡。滬尾砲台是清朝時期建立的軍事要塞,也是淡水重要的歷史景點。 這幅畫描繪了新北市淡水區水碓里的景色。畫作的中央是淡水小丘陵,遠處是觀
Thumbnail
淡水阿給是台灣淡水區著名的傳統小吃,由油豆腐包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而成。阿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楊文女士在淡水國中旁賣小吃,為了不浪費食材,便將油豆腐挖空,放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這道小吃推出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逐漸成為淡水區的著名小吃。
Thumbnail
淡水阿給是台灣淡水區著名的傳統小吃,由油豆腐包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而成。阿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楊文女士在淡水國中旁賣小吃,為了不浪費食材,便將油豆腐挖空,放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這道小吃推出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逐漸成為淡水區的著名小吃。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