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因為緣份,有一間房子就留給高中同學跟老太太用了。
然而對門卻總是佔地自居,把很多雜物佔著公共空間,只留下一個人的寬度給人走;幾十年了,講不太動,但聽說在某個星期日,全部清空了?老太太也隨之笑了!再隔一天,門上就貼了張房仲的名片跟「看屋注意事項」;我這老同學也好奇上網看看開價跟內部的設置,想說有機會,也進去看看佔地自居的品味如何。但再過兩天,門上的張貼物撤了?!網站上的資料也沒了!打電話一問之下,售出了!
不是說不景氣嗎?想不到,一間屋子可以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易主,而且聽說成交價落在單坪52萬,而這剛好是當初成婚時,購入價格的三倍!
整整三倍!回想那時候好像還是咬著牙,解了不少定存才開始的,然後慢慢調整、付房貸、微調擺設、生兒育女、付房貸;經歷了不少人生階段,就這麼的過了十年。而這十年,是也聽說同一社區有別的門戶在轉手,每次聽到價位都覺得「怎麼可能」「有這個價?」「沒還價?」然後就從30、40,到如今的53。依照這個速度,可能還會再往上走。然而我們日常的國民便當、珍珠奶茶、有在這15年調漲三倍嗎?甚至是醫療、教育支出有順勢調整嗎?抑或者說,醫療、教育專業人員的收入有因而調升三倍嗎?而現況其實很明顯是沒有的,甚至對比房價的暴漲,很可以說是狂跌的。
聽說民國70年代,老一輩是用布兜包著幾綑錢,坐著火車幫子女購房、資助下一代成家立業來著。到了民國90年代,也是有長輩,直接跟房仲約在銀行,用現金領出頭期款,再拆出仲介費、手續費、政府規費什麼的,然後簽名蓋章,就完成了。但到如今,似乎沒這麼容易了,而且不光是買房變難,要先能維持基本生活都蠻難了;而覺得困難的族群,好像還是醫師、律師、教師呢!看似鐵飯碗的族群,或許就因為薪水這麼鐵,鐵到漲不上去,而成了新一代的清貧族。
政府一直說「20年來經濟最好」,股市跟房價也來到歷史新高;但筆者身旁的「老師們」的薪水卻沒有同步上升,受害的是誰呢?是老師自己?還是老師的家人、小孩?還是老師們的服務對象,也就是被服務的民眾、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