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出身的徐譽庭,從 2011 年《我可能不會愛你》,劇名開始取得別出心裁,像是隔年她首度嘗試執導的電視劇《罪美麗》,之後的《荼蘼》、《我的男孩》,以及跨足電影的《誰先愛上他的》、《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光是劇名就充滿意境與想像空間,令人玩味而反覆咀嚼。
在「我不會愛你」之間鍵入「可能」,讓原本篤定的「我不會愛你」添上了不確定與曖昧不明。
一個「先」字,立刻跳出小孩子般的爭執。
一個「誰」字又飄出了懸疑推理的味道。
本該只有兩位主角的愛情出現第三個主角時,就是會變得如此孩子氣的偵探心理。
沒有談的戀愛還能稱之為戀愛嗎?
光是看這九個字,都能總結出「遺憾」與「錯過」,即使不想被虐,仍是禁不住的好奇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徐譽庭時隔 12 年再次編導的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則是在「善良」之前加上了「不夠」,促使觀眾勾起「為何不夠」的懸念。
不似《罪美麗》的叫好不叫座,《不夠善良的我們》開播後引起廣大討論,一齣劇擁有一個好名,就像贏在起跑點,徐譽庭諳於此道,相信不少人又會展開一波《不夠○○的○○》的各路照樣照句文字行銷。
如果採用原名《彼岸似有花》,如此充滿禪味確實字面看上去很美,但開播前的討論度會不會也這麼美就不得而知了。
臺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著愛情中難以完整存在的「善良」。
善良
釋義:心地端正純潔,沒有歹意邪念。
如果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從「善」的這端,一步一步踏上不夠善良的彼端?
人性本善,但人性複雜,就像明知世上有兩種「教」不能信,一是「計較」、二是「比較」,但我們還是信了,比其他宗教都虔誠。
《不夠善良的我們》用了大量的對比,讓自以為旁觀的我們不自覺也信仰了「比較」。
同月同日生,愛上同一個男人的簡慶芬(林依晨 飾)、Rebecca 張怡靜(許瑋甯 飾),從工作能力、人際關係、面對愛情的態度、與所愛之人母親的相處模式、還有面對婚戒的反應(那該死的「應該不用尷尬的單膝下跪吧」求婚詞,這婚簡直結得莫名其妙到荒唐)…等,無一不是對照組。
這兩人同樣有哥哥,簡慶輝(藍鈞天 飾)是如何寵妹,張志豪(柯宇綸 飾)是如何讓妹妹活得像姊姊。
Rebecca 的三個男人:何瑞之(賀軍翔 飾)、總經理(路斯明 飾)、于向立(柯震東 飾)。三人截然不同,唯一共同點:都傷害了這個把自己武裝成刺蝟,全是因為怕被傷害的女人。
同樣在婚姻裡出軌的總經理、簡慶芬,前者感覺應該很爽,後者沒有。
簡媽媽(王淑娟 飾) 疑似失智,與何媽媽(陸弈靜 飾)開刀後臥床,當子女的角色互相切換為媳婦、女婿時,心境的轉換與不同的因應方式。
對比就像一面照妖鏡,對照出殘酷的面向,我們將這些對比的角色在心裡做一番評論甚至打上分數,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不夠善良的我們。
慶芬用手抄《心經》的方式將功德迴向給罹癌的 Rebecca ,《心經》是佛教經典中最廣為人知的,短短 260 字裡頭就提到 21 次「無」。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擁有就能幸福快樂」的觀念,有好成績就能有好學校,就能有好工作,就能有錢,就能有想要的東西,有車有房就能有好對象,好婚姻,只要得到這些就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所以我們像慶芬一樣的在愛情裡頭錙銖必較著,讓另一半的前任成為心魔,矇住了看見日復一日裡那個一直在陪她看細水長流的丈夫,那個好不容易追到的男人,在她忽視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犯錯時,被她傷透了心。
那時的她被恨意沖昏了頭,而起初她是被愛沖昏了頭,所以想方設法的在瑞之與 Rebecca 交往不順時趁虛而入,手機裡頭毫不掩飾的將對方名稱設為「我的組長」,佔有意味濃厚,總相信擁有這個男人後我就能幸福。
我們也像 Rebecca 一樣的努力賺錢犒賞自己,衣櫃塞滿戰利品,卻填不滿空洞的心,以為擁有一件特製服飾,自己就又更特別了一點,更快樂了一些,她不知道煙熏妝底下藏著的自己,其實就像她的衣架,終有支撐不住的時候。
於是這兩個品味相近常撞衫的女人,互罵對方爛和笨。
倘若我們的教育和文化不是著重在「有」,而是「無」呢?
許多事情的結局是不是就有不同走向?我們是不是就不會在追逐擁有的過程中,從善良的我們長成了不夠善良的我們,甚至是不善良的我們。
幸福或許不是「有」,而是「無」。
無憂、無慮、無病、無災,以及《心經》所言的「心無罣礙」。
於是「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沒有了任何的牽掛及障礙,就不會怕東怕西。
無為、無常更是能帶來解脫的大智慧,懂得隨遇而安,明白無論好壞終將過去,便能安住當下,看見平凡生活的美好,就像慶芬經歷了這一切之後,過去的一念無明,轉為一念菩提。
貪、嗔、痴、慢、疑是佛教所説的五毒心。這五種心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般,故稱為五毒心。
貪:過度索取,永不滿足
嗔:嗔恨之火,足以燎原
痴:不明事理,不辨是非
慢:自我膨脹,內心空虛
疑:多疑多慮,耽誤自己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中每一個角色都可以套用在這五毒裡,這是導致不夠善良的根源,煩惱與痛苦也是從此而來。
《心經》所說的「無苦集滅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
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
,就不用為了消滅(滅)
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
。
《心經》的最後一段話「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去、行、至
波羅:彼岸
僧:眾
薩婆訶:成就
大意如下:「去吧!去吧!去彼岸吧!眾人一起去彼岸吧!去成就覺悟之道!」
彷彿呼應劇終那句:不夠善良的我們,繼續前行吧!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戲裡的角色,也是現實中的我們。生而為人因五毒而變得不夠善良,而受苦掙扎,也因為把這些人性刻畫得寫實到位,才能引起共情與共鳴。
連戲份不多的簡慶芬大嫂(蔡淑臻 飾)、盧冠良醫師(藍葦華 飾)、很難追的陳芷茵(林思廷 飾),都像是人海中隨便一瞥都能找到的角色原型。
年近耳順之年的徐譽庭,將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手抄《心經》融入劇情之中,相信都是她這些年感興趣或身體力行過的體悟,說不定有天她還會將有所研究的人類圖納入劇本之中,我期待著。
這是身為編劇的一種幸福,也是身為觀眾的一種福氣,當一個創作人認真的過生活,再不斷的叩問生活,你可以透過角色窺見他的好幾個分身,有迷惘的、憤怒的、較勁的、索愛的…等,各種你我都有過的不堪與挫敗,再從中豁然開朗,成長了,領悟到「這一路實在顛簸……但路上的風景……真好。」
所以我也合理的推論,《不夠善良的我們》在字面上不單單指戲劇角色,也暗喻現實生活的每個人,因此我的標題【是什麼造就了《不夠善良的我們》?】這個問句同樣有這兩層涵義之外,也包含了戲劇的成功,而答案都寫在裡頭了。
(但何氏夫婦,菸少抽一點吧!抽到我都懷疑是置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給柳繪雨“愛的鼓勵”吧!
我有五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