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機器人》讓我們在各自的夢裡,找回自己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在去年(2023年)上映,是一部西班牙-法國合製的動畫電影,編劇和導演為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故事改編自莎拉·華倫(Sara Varon)的同名漫畫,以1980年代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一隻在曼哈頓公寓獨居的狗狗,渴望有伴,於是買來一個機器人,共享每一刻相處的美好時光。但就在夏末狗狗帶機器人去海邊戲水後,機器人竟在沙灘上無法動彈,原先形影不離的他們被迫分開,展開各自的生活…。

從去年底就已經不斷聽聞這部廣受好評的電影,但礙於種種因素,遲至今年四月才終於買票進電影院看,慶幸它的好口碑讓上映的影廳還算多。在觀看之前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就只有海報上的資訊:機器人與狗,以及故事大概是發生在海報背景裡那座熙來攘往的城市。102分鐘長的故事,沒有一句台詞,單單用畫面與音樂說故事,有時候,越是複雜難解的情緒,更需要用簡單輕淺的方式敘述,才能讓餘韻留在觀者心中更深遠。

人性心底潛藏的孤獨

日復一日吃著微波起司通心粉的狗狗,在沙發上關上電視的喧嘩後,倒映出的是形單影隻、與自己雙眼對望的無聲寂寞。他轉頭望向對街公寓彼此依偎的伴侶,更顯公寓冷清。於是他轉頭被電視上的廣告吸引,想找到填補內在空虛的解答。

想念的是機器人,也是有人陪伴的關係。

想念的是機器人,也是有人陪伴的關係。


孤獨,是會向內吞噬人,也會向外淹沒他人的。常猜想人性的底層,可能有個基本元素是怕孤獨,所以一個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被解讀成有勇氣、很特別的行為,例如一個人環遊世界,一個人唱KTV,一個人去醫院,一個人去吃到飽,或者一個人生活。

孤獨是許多愛情故事的序章:因為另一個人能理解自己,而產生親密連結與羈絆,卻也常常是愛情走入終章的原因:結束於兩人在關係裡再也不能如初識時地耐心傾聽對方,而各自重拾了內心的寂寞狀態。

孤獨與語言無關,甚至與「人」無關,更像種靈魂的特質,那份「想要陪伴」的意識,可以投射在家人、摯友、寵物、網友、陌生人,也可以轉化成音樂、偶像或者植物的陪伴…。抽絲剝繭,我們做的很多外在行為,無非是試圖消融內在的一絲孤獨。

一如《雲端情人》(Her)男主角的不被理解與孤獨,驅使他依賴上 AI 的無條件情感支持與即時回應,傳達的是人類對於被理解、被傾聽的渴望;《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中兩個毫無交集的旅人,嗅到孤獨同類的氣味,在異國城市療癒了彼此空白的心;《正常人》劇集裡的康諾與梅黎安,試圖理解卻又彼此傷害的糾葛關係,害怕孤獨卻又深陷孤獨的輪迴。

緣份聚散有時,但我們不會知道是何時

raw-image


狗狗為自己找到的陪伴,是一台機器人,是狗狗親手組裝和賦予它生命,象徵著狗狗第一次建立的親密關係,充滿未知的體驗,平凡無奇的街道也染上快樂的色彩,就像《戀夏500日》裡,他愛上夏天的第一天,每一刻都是奇蹟,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夏天戲水的那次,是機器人首次接觸到海水,不懂什麼是害怕,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直至日落,機器人才驚覺身體動不了,無法再向前一步,只能無力倒在沙灘上,狗狗搬不動,只能留他在原地,卻沒想到,適逢海灘園區年度關閉,下次開放要等到隔年六月。狗狗想方設法仍無計可施,只能靜靜等待六月一號的到來,他在冰箱門上貼上便條,想著「只要等到那天,就沒問題了。」

一段關係在走到盡頭前,可能有過數次小到不能再小的裂痕,像茶葉蛋一樣,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滲入內核,但多半很難一眼察覺;也可能會是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讓關係命定般走向結局。

網路上有些評論說狗狗才努力兩次就放棄了,是不是表示也沒多重視這段關係?個人覺得,故事裡兩人的分開方式,是用這種陰錯陽差的園區關閉為由,就說明並不是兩人對彼此的情感生變或者在乎程度減少,而純粹是因為當下的生命情境,造就彼此不得不分開。

肯定有過的吧?那些曾經不得不的決定、那些想起來懊惱、曾經太過年輕而沒能做出「最好的決定」的遺憾等等,甚至不一定侷限在親密關係,而是人與人的緣分本就聚散有時,不是誰沒有努力過,只是練習接受必然的錯過。

看到海邊這段時腦海冒出一堆驚嘆號,擔心機器人會壞掉,驗證了自己是受過教訓的大人(笑)

看到海邊這段時腦海冒出一堆驚嘆號,擔心機器人會壞掉,驗證了自己是受過教訓的大人(笑)


分開的我們 出現在各自的夢裡

機器人躺在沙灘上,經歷秋風冬雪,故事至此轉折進機器人腦中的小宇宙,「What if」開頭的內心劇場,是關係結束後,許多人午夜夢迴的喃喃自語。

機器人走回熟悉的公寓樓下按下電鈴,沒有人回應。
轉頭看見遠處迎面走來,是狗狗與另一個機器人。

不止一次,相似而重複的戲碼在他腦海中輪番上演,會不會他早就忘了我?會不會他根本不會再來找我?要是狗狗過得很好,我還需要回去找他嗎?不能自主行動的機器人、受到非善類傷害的機器人,深陷在夜復一夜的夢境,心和身體,全被冰封在深深的雪裡。

直到季節的變化迎來了春天築巢的鳥兒,機器人與小小鳥烙下相連的生命印記,看著他出生,教會他揮動羽翼,再不捨仍要看他展翅高飛。

傷痕累累,氣力耗盡的機器人,於是被撿走了。他在狗狗的眼中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在海盜兔的眼中是修補船的工具,在小鳥的眼中是充滿母性依賴的愛,而在廢鐵回收員的眼中…就是廢鐵。

會有善待你的人,也會有不夠善良的人;或者說,會有願意欣賞你獨特價值的人,也會有對你不屑一顧的人。我們總仰賴透過他人的眼睛去驗證自己:在他眼中的我是什麼樣的人?對他來說,我真的重要嗎?他喜歡我的哪一點?我這樣做是可以的嗎?這樣他還會想跟我繼續在一起嗎?

機器人也曾不被愛過,被回收員「甩」掉的他,頭和身體分崩離析,從此再不能完整。


轉向另一場景,狗狗失去另一半的寂寞該如何填補?他參加滑雪活動想認識新朋友,卻遭冷眼相待,灰頭土臉的回家。然後他遇見鴨小姐,她獨樹一格、率性自我的特質,吸引了狗狗,但彼此終究不是同路人,鴨小姐只能拯救他一時的孤單,但無法拯救他一輩子。

萬聖節喧鬧的夜晚,試圖融入群體,裝模作樣卻一眼就被孩子看穿,直到在人群裡看見相似的機器人,大驚失色,明明知道那不是the Robot,卻覺得內心壓抑的某個地方被掀開了,他哇哇大叫,嚇跑所有人,驚覺自己原來只是很想念有人陪伴的時光。

機器人是狗狗的第一場夢,狗狗也是機器人的第一場夢,過於逼真的夢境,會令人感到錯愕難以自拔;也有些夢,在醒來的瞬間就已經散佚。分開後的日子,彼此做著一次次近乎真實的夢,但再難忘,也還是得醒來。

這個畫面聯想到了la la land裡在天文台外對話的結局。

這個畫面聯想到了la la land裡在天文台外對話的結局。


後來的我們 在最後一首歌裡告別

回收廠裡的機器人得到了救贖。浣熊看見了他,為他修補了身心,身體變成一台播放器,腿是二手市集物品,縫縫補補後的他,在浣熊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完整,機器人不再是原廠設定,而是後天改造,但在第二人生裡,他活得快樂知足。

而狗狗終於等到六月一號,他迫不及待跳上地鐵,往心心念念的地方奔去,誰曉得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機器人早已不在。狗狗挖到了一隻腳,是機器人存在過的痕跡。

一段關係結束之後,你難免疑惑:「我們真的在一起過嗎?曾經這麼親密,為什麼現在看來如此遙遠又陌生?」所以你在腦海裡重複倒帶播放,你故意繞遠路回曾經住過的地方,散步經過跟他待過的公園角落,你不斷往記憶的深處挖呀挖的,挖到最後,回神才發現其實只有你一個人留在坑底。

狗狗決定重新找一台機器人,他或許覺得自己想要的其實不是 the Robot,或獨立外向的鴨小姐,只是一個能無條件陪伴他的安穩存在。他們手牽著手繼續遊走在同一座城市,睡在同一棟公寓裡,去同一個海灘曬太陽。不同的是,狗狗學會了保護自己,和保護另一半,會在他向海浪踏出一步前,從後面輕輕拉住他,會在他放肆地曬太陽時,不忘幫他塗上潤滑油。親密關係一次次建立,也可能一次次崩塌,多數人像狗狗一樣,逐漸變得小心翼翼,變得害怕失去,變得「安穩過日子就好」。


然後機器人看見他了。

就像曾經在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畫面,終究是狗狗和另一個機器人。他想衝下樓,狂奔到狗狗面前,讓他知道「我還在。」,也想過問他:「你有來找過我嗎?為什麼你沒等我?」諸如此類的疑問。

「愛是什麼?是想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寫過的話。

在機器人這最後一場有狗狗的夢裡,是身後的浣熊拍了拍他,讓他回到了現實。是啊,他現在早在有浣熊的另一個夢裡,此刻很快樂,也很知足。狗狗也是。

去年夏天,在公園裡一起跳的那首歌,是他們永遠互相陪伴的另一種形式。按下心臟處的播放鍵,喚醒了遠處佇足的狗狗,他不知道誰在放音樂,但他記得這首歌,是快樂的回憶,他興奮地跳了起來。於是他們一起跳了支舞,就像那天一樣,只是這次你在那裡,我在這裡。

比起失去的,我們擁有過的更多,與其用一輩子的時間不捨懷念,不如用一首歌的時間好好道別。我們在各自的夢裡,以為尋找的是對方,其實是在找回自己,擁有快樂和安全感,被理解和在乎的自己。

永遠會再見

之前看過一個展覽,主題跟消逝、再見、道別有關,也記得小日子出過一本專刊,主題是跟一個人說再見。隨著時間年歲漸長,面對人與人的際遇消散,從畢業典禮漸漸擴展、延伸到生活的許多層面,走過的路越多,遇過的人越多,就意味著離開也越多。

我曾經也是「失去恐懼症」患者,傷春悲秋,惜花憐葉,看《秒速五公分》會想哭,看《樂來越愛你》也會哭,看關於錯過與遺憾的電影,總是高敏感共情,覺得我沒有活在此刻,而是活在被捨棄的另一個平行時空裡。

或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階段吧,無止盡地追悔與緬懷遺憾,也或許只有我如此。但在徹底面臨過死亡的無常,生命真正的逝去之後,我不再執著於要有一絲牽連,才叫做真愛,因為只要相遇過,就永遠會以某種形式再見,可能是明天,或是臨終前,可能在這一輩子,也可能等到下次輪迴。

我願意相信,所有的靈魂最終都會相逢,只是在這趟旅途中,我們需暫時別過,才得以去積累生命的厚度。

哪日再相見時,記得跟我分享你沿途做過的夢。


Our hearts were ringing
In the key that our souls were singing.
As we danced in the night,Remember how the stars stole the night away


13會員
16內容數
以書寫記錄日常,以電影餵養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再見機器人》|慶祝遺憾是對過去的祝福,孤獨是關係中的必修課《再見機器人》是改編自莎拉華倫的同名漫畫的動畫電影,講述了一個獨居的狗先生與機器人相遇、相伴、再次離別的故事。這部影片以人與物的關係為主軸,歌頌了孤獨、愛情、遺憾和與自我的關係。文章中主要探討了劇情背景、角色個性以及對生命與關係的反思。
Thumbnail
avatar
二月 IMMA
2024-04-17
《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 》最初學習愛與現實的旅程 電影視角 (上)【寂寞與建立關係】 寂寞是學習獨處最好的時候,一個人閱讀、一個人烹飪、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運動,在過程中可能會體會到認識自己和自己相處的喜悅。那為何獨處的狗狗還是會過的行屍走肉呢?或許就是阿德勒提到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就要看他的社會興趣發展得如何?社
Thumbnail
avatar
荻野千尋
2024-04-13
再見機器人 觀後需要花很久的力氣和時間忘掉一段關係。 關係會褪去,但回憶永存,只要共享曾經的美好回憶,那就已足夠。 人是由美好與悲傷的回憶組成,持續創造美好回憶。
avatar
susufufu2000
2024-04-06
【觀影】再見機器人:讓人窒息的「孤獨」「我好痛苦......」妹準備回台北迎接明日的社畜生活。為了緩解這種憂鬱,我拉她去看朋友推薦我的電影《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Thumbnail
avatar
星星
2024-04-06
《再見機器人》— 你想再見誰說再見⚠為確保觀影體驗,如不想知道任何內容,請謹慎考慮是否繼續往下滑⚠ 曾經無憂無慮、一起體驗許多事情、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的那時 有讓你想起誰嗎? 如果有,他/她/牠/它還在身邊嗎? 如果沒有,現在身邊有另個他/她/牠/它了嗎?
Thumbnail
avatar
bepatientwz
2024-03-27
「再見機器人」–大人的動畫觀後雜感 我是一個很不常看電影的人,一年看電影的次數五隻手指頭應該數得出來。這次被這部電影吸引,想看看怎樣在沒有一句台詞的動畫裡去演繹出已得多個獎項且入圍奧斯卡動畫片的內容。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有興趣觀影者請略過。   電影的敘事手法相當平實,就如同你我的每日例行生活般要吃、要睡、要坐車,還
Thumbnail
avatar
soso
2024-03-24
《再見機器人》:說再見很難,被時間推著前進,只能笑著與遺憾和解「說再見」對你來說很難嗎?或許看完《再見機器人》可以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一隻在曼哈頓公寓獨居的寂寞單身狗,買了高科技機器人作伴,兩人在1980年代紐約街頭創造出許多共同回憶,一起吃冰淇淋、熱狗,一起溜冰跳舞、拍大頭貼,以為就此終結孤單。 意外來得猝防不及,緣份說斷就斷...
Thumbnail
avatar
A.NOT.HER
2024-03-17
🎥🎞️📝《再見機器人》| 即使在分離之後,我仍舊有你的影子兩人之間的羈絆無法輕易斷離,當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偶然撞見你之後,那個十字路口對你我的意義就不再一樣了。即使在分離之後,我的人生裡仍舊有你的影子,而你的人生裡也必然會有我的餘溫。
Thumbnail
avatar
鋼哥
2024-03-12
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2023)再見機器人是一部簡單明瞭的動畫,宛若動物方城市(Zootopia)的紐約曼哈頓中,寂寞的狗先生與機器人間建立起一段深厚的情誼,然而夏日的某個夜晚,機器人意外地無法移動身軀,狗先生試圖搭救它,卻也無濟於事。 他們彼此幻想著與對方重逢的那一日,然而事與願違,機器人歷經風霜,最終沈寂在一間廢鐵廠。與此同
avatar
Moritz
2024-03-05
《再見機器人》 影評:得到幸福前,得先學會祝福沒有想到一部沒台詞的電影,帶來的感受卻如同千言萬語般,那些放心裡的回憶,已經被它悄悄地轉譯成幸福。
Thumbnail
avatar
Allen Chen
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