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的第四大章中,討論了多元發展和專業公司之間的發展。
過程中,也讓我想到這幾年從斜槓青年到 T 型人才的轉換。過去斜槓青年曾是年輕人的潮流,追求不同的專長和標題。但現在則呼籲專注在自己的專業,再發展更多才能。
之前和朋友做生涯諮商的時候,朋友問我覺得自己有什麼專長。我關注的議題很多,例如媒體識讀、移工議題和國際交流,最近也開始閱讀金融經濟書籍。我也坦白,可能每個議題都比他人多了解一些,但都沒有到特別精通。
朋友建議我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標籤。
作者提到,不同國家因為不同的制度,對經濟不景氣有不同的彈性,抵禦能力自然也就不同。
2008 年由美國引起的次級房貸風暴擴散到全世界,但美國卻不是受影響最深的地方。作者列出每過企業度過金融風暴的幾個原因:
不景氣時,金融機構相對謹慎,不輕易放款,企業較難維持現金鏈,因此現今較多的企業也較容易度過金融風暴。
作者比較專業公司和多元發展公司。前者在美國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中國則是以後展為多。
百度跨足金融的優勢
海航集團的擴張方式以併購為主
垂直整合是指企業將同一條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整合起來,水平整合則是橫跨多個領域。
垂直整合其實某個角度也可以視為專注於本業,只不過是將河道上的障礙或成本排除。
兩家公司市值與創辦人身價相去甚遠。邵逸夫身價最高時超過兩百億港幣;鄒文懷賣掉手中公司金融商品時,只換得三億港幣。(但我後來查了一下,邵氏兄弟由三兄弟工同經營,嘉禾則共四位共同創辦人)
為何國際之間會為了幾座小島弄得緊張兮兮?來認識地緣政治上的邊緣地帶和緣海
為什麼世界和平這麼難:地緣政治學讀書筆記
沃爾瑪改變了當時美國零售業生態,讓許多小規模商場倒閉。但,也會更多的家戶省下更多生活支出,多出來的錢可以花費在其他事項上,例如教育和投資等等。
作者在此提到奧地利經濟學家的「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近十多年來,網際網路讓電商崛起,以及過去每一次的「工業革命」,也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為整體經濟環境帶來更好的效率。
前面說到專一特定領域的公司可以獲得更好的利潤,後頭在垂直整合的案例中發現穩地定供應鏈的重要性。那麼,發展和跨域的邊界為何?
作者認為,金融體系越健全,違約風險越低,越能穩定供應,也就越能安心發展主事業。
作者以通用汽車和福特在 1920 年代,福特從美國汽車產業龍頭,跌落成第二大廠的故事為例子。
有不同的書籍從不同角度討論這個案例,此書當然是從金融角度探討。
這之間也有部分宗教信仰的影響:福特的創辦人是天主教徒,對於借貸非常反感。通用汽車的創辦人則認為,買家只是延期付款,以自己的錢支付,並無不妥。(這裡也可以看到思維轉換的重要)。
有一部台劇叫《大債時代》,其中林柏宏飾演的楊大器將賺到的資金拿去投資,而不是用以發展公司業務,公司營運不善,未能及時產出產品,想法甚至被大公司剽竊。
最近共同辦公室很流行,台北市也有NPO聚落,租一個小小的空間,就可以有一個不錯的環境慢慢發展,不用花大錢買房買地才能開始業務。
將資產花在可以擴展公司業務的事情上,而不是將過多的錢放在龐大的固定資本,將低負債。
如家酒店以長期租約的方式,將前期成本降到最低,公司很快就能回收利潤。輕資產提高資產報酬率,吸引資本市場金流注入。
在公司福利之前,公司採用泰勒化的科學管理方式。企業僅將員工視為生產工具,員工也依照完成件數領取薪水。
當創新能力取代勞力付出,科學管理的做法就不適用了。若是想要招募人才,還給予最低等級的待遇,那自然是留不住人。
作者似乎對垂直發展的認可最高,其次是專注於專業,最後才是跨域的水平整合。也正好和逐漸取代斜槓的 T 型人才不謀而合。
自從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後,發現好多事情環環相扣。因為對媒體有興趣,修了系上的媒體識讀,接觸到社會學,也開始發現媒體和政治息息相關,逐漸關注政治,又發現國際間的關係都牽扯上經濟,政治脫離不了利益,所以開始對經濟產生興趣。雖然我認為若讓我選擇一個議題的作為標籤,媒體識讀應該是當仁不讓的,但我依然同時對其他議題有興趣,也正增加自己對其他議題的認識。
近期寫了不少和經濟有關的書籍,除了真心想了解外,另外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發現金融內容似乎是流量密碼,所以決定小試一下。但我自認內容寫得較其他種類書籍較差,經濟金融似乎也不是我的流量密碼。或許加強經營自己的初衷,找到自己的縱深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