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日本發行的《學校沒教,但一定要讀懂的地緣政治課》(下面以副標簡稱《地球儀》)。將艱深學問小說化、漫畫化似乎是日本近期趨勢。包含我過去寫過的哲學漫畫入門書籍《歡迎來到人生哲學研究所》、小說《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還有《被討厭的勇氣》等等,都是類似的例子。
佐佐木俊尚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中,提到入門書的重要性。讀經典文學卻不理解作者的世界觀以及想表達的意涵,那便是枉然的。改編後的小說、影視、影評書評,或是作家採訪等等,都有助於更理解文本,皆被他列為「入門書」。
以目前的閱讀經驗來說,我認為日本人在「入門書」這方面來說,絕對是翹楚。
說來也是天真好笑,小時候許過一個願望是:希望世界和平。許完之後又覺得自己浪費願望。
開始看國際新聞後,才發現世界局勢波譎雲詭,時常搞不清楚為何這些地區會有衝突紛爭。同時,我也開始擔任學校學伴。每每和學伴討論時事很有成就感,也讓我維持看國際新聞的動機。
可能是我的見識依然不足,第一次知道「地緣政治學」這個名詞,是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可愛的封面加上我本來就有興趣的議題,都促使著我翻閱。
不過,田中先生以兩位國、高中生作為小說主角,也標示了閱讀客群為青少年,因此讀完之後仍覺得不足,後來又讀了澤邊有司的《一本書讀懂地緣政治學》(図解 いちばんやさしい地政学の本)(下面簡稱《一本書》)。
地緣政治學是從地圖出發,了解世界局勢的變化。《一本書》另外提到,雖然各國總是將戰爭訴諸意識形態,或是將美中衝突視為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較量,但意識形態只是一個「故事」,一個用來說服民眾對抗與參戰的故事,一個師出有名的正當理由。戰爭的真正原因從來都是從地緣政治出發。
在二戰之後,地緣政治學被視為「挑起戰爭的學科」,所以在許多國家,——尤其是挑起戰爭的日本與德國——成了被禁止的學術研究。
讀完兩本地緣政治學的書籍,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鮮少提及台灣。僅有《一本書》在中國的章節有淺提台灣,《地球儀》則無。
之前參加學校交換學生申請的筆試,有一題是:請描述台灣的國際地位。我當時寫了對西方國家來說,比起中國,台灣的價值觀與他們較為接近,且台灣對美國來說是遏止中國領土擴大或是非民主政權擴大很重要的curb。當然,還有當時被我遺忘的台積電。
暑假之初到蘇黎世參加暑期學校時,有去一間位在山腰上的郊區小學參訪。因為有兩位台灣學生的關係,小學老師統計班上小四學生有多少人聽過「Taiwan」。差不多有一半學生舉手。當然,依然有學生詢問老師"Is it Thailand?"
我認為,高達半數的10歲學童聽過台灣,也確實證實了受到烏克蘭戰爭的影響,台海危機問題也讓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提高。
作為與台灣鄰近的日本,在撰寫地緣政治學沒有提及台灣還是令我訝異的。除了距離接近,兩國在國防上應該也算得上是盟友,卻連一個獨立小節都沒有,也讓我好奇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或是國際上究竟處於何種地位?
畢竟多數人資訊還是台灣,會不會是我們的自我安慰,才會反覆地說台灣在國際上有一定重要性?
《一本書》在簡述地緣政治學學術背景時,即提到由兩位不同學者提出的不同派別,分別是英國Mackinder麥金德提出的陸權論,以及美國軍官Mahan馬漢的海權論。這兩個學說在其書中也不斷地出現。
至於《地球儀》則沒有提到此類背景,但我看到約莫一半時,我最大的感想是:「原來海洋這麼重要!」又剛好可以結合一些時事(雖然現在來看可能是舊聞),例如:為何這幾年中國一直要介入南海?為何中國要插手歐洲港口?為何「一帶一路」積極建設東南亞港口?
回顧世界上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世界大權典範轉移,不難發現,15世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5世紀前,所有的帝國都是陸權國家,從第一個跨三大洲的帝國波斯、最後一個帝國鄂圖曼土耳其,還有沙皇國以及中國,都是不折不扣的陸權國;大航海時代之後,最先贊助探險家出航的西班牙,造就了麥哲倫與哥倫布,也是第一個海權大國,英國在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成了第二個海權強權,其後的「日不落帝國」積極發展海軍與航海技術,例如美國以及今日的中國。
能把西班牙支撐成世界第一強權,就是找到新航線之後更快速的貿易路線。如今的世界貿易仍以海運為主,因為陸運需要不斷地過關、卸載與裝載,因此不見得會比海運快,成本也可能因此拉高。《地球儀》以俄羅斯為例,寒冷又人煙罕至的東部鐵路稀缺,陸運不便。
運河與港口就是海運的咽喉,也是麻六甲海峽被重視的原因。若是麻六甲因為各項原因被阻斷,那中國有可能陷入「麻六甲困境」。因此,中國積極地想在泰國興建克拉運河。
掌握港口的利益也包括收取貨船的貿易費用,以及掌握進出口。
雖然擁有核武的國家並不多,但《地球儀》提到,藏匿核武也是中國積極進入南海的原因之一。
核武要藏在哪裡才不會被衛星拍到?這是令擁核國家苦惱的事。中國四周的海域中,黃海太淺,核潛艇在此很容易一覽無遺,南海的深度則足夠隱匿。
至於新聞上最常看到的,就是爭奪領海與專屬經濟海域了。
南海的能源與漁業資源豐富,以上三種原因才是中國頻繁進出南海的原由,而不是訴諸歷史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尤其這種說法在國際上根本站不住腳。
烏克蘭戰爭是國際關注焦點,西方主流媒體仍天天更新戰況,甚至有烏克蘭戰爭專欄。
衝突背後是美俄角力,所以烏克蘭戰爭是一種代理人戰爭。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東南方的日本有美日安保,西南方的烏克蘭若是真的加入北約,那俄羅斯將被歐美勢力包夾。且北約吸納原華沙公約組織國也違反最初的「北約不東擴」協議。
亞洲的朝鮮半島也是緩衝區,不時受到日本、俄羅斯與中國之間,日俄戰爭的戰場就位在朝鮮半島與遼東半島。
二戰時期的東歐位在兩大強權——俄國與德國——之間,所以才會在二戰期間被瓜分四次。
邊緣地帶是陸權說的理論之一,與之相對的是心臟地帶,而掌握心臟地帶者得天下。但有部分學者認為,邊緣地帶比心臟地帶更為重要。類似的概念有美國的「圍堵政策」與中共的「從鄉村包圍城市」。
海權說也有相似概念,將邊緣地帶轉換成緣海、心臟地帶轉換成世界海。
一樣以上述南海爭議舉例。以菲律賓的角度來看,中國頻繁進出南海,就是侵犯他們的主權。雖然南沙群島僅不過是一系列小小群島,但若今日讓中國得逞,拿下了南海與南海諸島的主權,來日定會貪婪地持續進犯與挑戰菲律賓其它領土與領海的主權。
若用一句話歸結地緣政治學,那我認為地緣政治是一門換位思考的學科。從不同地圖位置出發,去思考當地人民甚至是領導人如何看待國家與國際之間的關係。
台灣媒體長期以來習慣從美國視角出發,國際新聞多直接翻譯自美媒,也就習慣以美國的視角詮釋國際問題,即使國內新聞也不時見到網友說:「如果這在美國早就......」
以俄烏戰爭為例,從美國視角出發,普丁發動戰爭不人道,需要國際譴責;對普丁來說,俄羅斯是真的被歐美威脅了。
兩本書都從各國角度出發,《地球儀》更是一再告誡換位思考,國際議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各國都有不同的立場與利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