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矮暴龍 Nanotyrannus lancensis ,命名於1988年,是一種相對於暴龍而言,體型偏小的暴龍科成員,而這也是其“矮”暴龍的得名由來,其體長約5公尺多,體重在一至二噸之間。
儘管從體型與一些形態上的細節看,矮暴龍都與暴龍都有一定差距,但矮暴龍是否有效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這主要是因為矮暴龍的發現地點與生存時間完全與暴龍重疊,並且目前發現的所有矮暴龍標本全部都是亞成體(青少年),而暴龍則正好幾乎沒有亞成體的標本,加上形態細節上的差異可以使用個體差異與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的論點來解釋,所以有不少科學家認為矮暴龍就是暴龍的亞成年個體。最後在2020年隨著新研究的發表,矮暴龍正式成為無效分類,其底下所擁有的標本亦全數成為暴龍亞成年標本。
但若要說矮暴龍真的是暴龍的亞成體卻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兩者體型差距過大了,想像一下如果你國高中的時候身高還只有80公分,結果一上大學身高就忽然直接飆高到170,這樣看起來應該蠻奇怪的。
為此學界上有一個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發生,這個理論結合了以上資訊還有其他白堊紀晚期肉食性恐龍的採樣情況。最後得出的結果認為:白堊紀晚期普遍缺乏中型肉食恐龍,這主要是因為大型肉食恐龍的亞成體搶佔了中型肉食恐龍的生態位,以此可以避免亞成體與成體之間的競爭關係也可以避免其他類群競爭者產生的威脅。
而暴龍亞成體就是其中的經典案例,牠們與成年暴龍體型差距巨大,而且體態輕盈,奔跑速度非常快,所以牠們可以追逐那些更小型更靈活的獵物。
但既然前面提到爭論從未停止,那肯定就還有研究人員認為矮暴龍不是暴龍,所以首先在2022年就有研究認為矮暴龍應該與暴龍在北美東部的遠親傷龍 Dryptosaurus 有更近的關係,但傷龍甚至不屬於暴龍科,而是更大範圍的暴龍超科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