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曲單挑戰D18-常被說是古典樂
avatar-img
A+ LIFE

古典樂曲單挑戰D18-常被說是古典樂

玥-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對這個題目的理解,常被說是古典樂,代表本身不是"古典樂"。

於是乎,我要來推薦我心目中最像古典樂的現代音樂~

Hans Zimmer, Theme of Pirates of Caribbean

Hans Zimmer是依照電影主題打造配樂氛圍的專家,他的許多作品例如The Batman、Installer或全面啟動等,都讓整部電影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他不只是善用交響樂的手法,也會透過加入現代元素或電子音樂,讓音樂更具畫面感~

這首加勒比海海盜主題曲,是我小妹在國中時擔任小號手時例行表演的曲目,我很喜歡配樂拉出的海洋遼闊感及隨時好像都會發生甚麼事情的高低起伏刺激段落(果然是海盜人生)~

2023年還有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The World of Hans Zimmer – A Symphonic Celebration)的巡迴演出,當時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欣賞,其畫面會投放出電影及配合絢麗的聲光效果(其實我對於打霓虹燈沒有很欣賞,但畢竟他是一場包裝後的演出),讓你可以很快地重回電影的情境~

以下為奧克蘭交響樂團演奏的版本~


avatar-img
A+ LIFE
20會員
93內容數
Art,拉丁文原意泛指一切具有創造性的學問。 Albert Einstein曾說過,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希望能分享,人類想像力致力於創造的各式精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 LIFE 的其他內容
Dvořák: 9. Sinfonie (»Aus der Neuen Welt«) 又名新世界交響曲 德弗札克是國民樂派作家(1841-1904),他的年代正值民族運動興起之時,而他的音樂也充滿著對故鄉(捷克)的濃濃鄉愁及波西米亞風格~ 而1892年時他也應邀前往美國進行教學及寫作,新世界交響
婚姻,是個在外頭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的社會框架。 朋友一聽到說離婚,要放莫札特安魂曲中有關Dies Irae(震怒之日)的篇章,我倒不是這麼認為,結婚是一個神聖的契約沒錯,但是看遍了眾多人生的曲曲折折,我覺得很多時候一生一世、天造地設這些形容詞反而顯得相當的不切實際。 談戀愛,經營結婚,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張曉風曾經說過,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我們總是在人生不經意處悄悄地懷念青春,而最能刻劃這般心境的,莫過於舒曼的兒時情景系列,這次推薦的是霍洛維茲最常在安可曲表演的夢幻曲,從大師手下流瀉出的琴音,靜靜的體會...青春,小時候,那悄悄的惆悵與感慨,但也伴隨著甜美的回
看到這個題目,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年份入標題的 TCHAIKOVSKY Overture Solennelle, “1812” 1812序曲 這曲的小號段落耳熟能詳,是很常被公開演奏的曲目,尤其在戶外公演時會搭配真正的砲聲一起演出,是柴可夫斯基1880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創作緣由是為了紀念1812
La Traviata: “Libiamo, ne’ lieti calici”飲酒歌 茶花女是威爾第鋪寫的歌劇名作之一,以小仲馬的小說為藍本,敘述一名歡場女子交際花在付出真心卻被男主角父親阻攔而被迫假意與深愛的男主角分手,最後病重離世的劇碼。 飲酒歌,則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的場景所演唱的曲
Dvořák: 9. Sinfonie (»Aus der Neuen Welt«) 又名新世界交響曲 德弗札克是國民樂派作家(1841-1904),他的年代正值民族運動興起之時,而他的音樂也充滿著對故鄉(捷克)的濃濃鄉愁及波西米亞風格~ 而1892年時他也應邀前往美國進行教學及寫作,新世界交響
婚姻,是個在外頭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的社會框架。 朋友一聽到說離婚,要放莫札特安魂曲中有關Dies Irae(震怒之日)的篇章,我倒不是這麼認為,結婚是一個神聖的契約沒錯,但是看遍了眾多人生的曲曲折折,我覺得很多時候一生一世、天造地設這些形容詞反而顯得相當的不切實際。 談戀愛,經營結婚,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張曉風曾經說過,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我們總是在人生不經意處悄悄地懷念青春,而最能刻劃這般心境的,莫過於舒曼的兒時情景系列,這次推薦的是霍洛維茲最常在安可曲表演的夢幻曲,從大師手下流瀉出的琴音,靜靜的體會...青春,小時候,那悄悄的惆悵與感慨,但也伴隨著甜美的回
看到這個題目,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年份入標題的 TCHAIKOVSKY Overture Solennelle, “1812” 1812序曲 這曲的小號段落耳熟能詳,是很常被公開演奏的曲目,尤其在戶外公演時會搭配真正的砲聲一起演出,是柴可夫斯基1880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創作緣由是為了紀念1812
La Traviata: “Libiamo, ne’ lieti calici”飲酒歌 茶花女是威爾第鋪寫的歌劇名作之一,以小仲馬的小說為藍本,敘述一名歡場女子交際花在付出真心卻被男主角父親阻攔而被迫假意與深愛的男主角分手,最後病重離世的劇碼。 飲酒歌,則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的場景所演唱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