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以風景如畫的山景和湖泊而聞名,顯然這並不是屬於龐克搖滾革命的成長環境。然而,這個小國卻湧現出了大量、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克和另類團體。瑞士的龐克場景也許很小,但卻極其豐富多樣,孕育出了許多至今仍經久不衰的優秀樂團,而 Kleenex 顯然是其中無可爭議的佼佼者。
Kleenex 由克勞迪婭·希夫(Klaudia Schiff)領軍,於 1978 年在蘇黎世成立。龐克的革命性聲音最初誕生於骯髒混亂的街道,傳到瑞士清新的山林空氣中的時間比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稍晚,但 Kleenex 毫不遲疑地將這其改造成屬於自己的風格,將新浪潮和早期後龐克元素融入到她們激進的音樂中,創造出了最原始,同時也相當迷人的反主流音樂。
令人遺憾的是,樂團在短暫的生涯內發行的作品數量並不多,首張EP由她們自己集資發行,這也使 Kleenex 成為最早接受完全獨立製作的後龐克樂團之一。
這張EP迅速確立了樂團的音樂宣言,令人直覺聯想起 Girls At Our Best 或 The Slits 的音樂,但又多了一層神秘複雜的色彩,因此她們很快引起了知名DJ 約翰·皮爾(John Peel)的注意,並最終與知名獨立廠牌 Rough Trade 簽下合約,隨後又推出了兩首高質量的單曲〈 Ain't You 〉和〈 You 〉,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巡演,用充滿挑釁和活力的聲音感染了整個歐洲大陸。
這些作品發行後不久,樂團就受到了擁有同名 Kleenex 品牌商標的跨國公司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的法律威脅,對於一個獨立樂團來說簡直是蝦米對上鯨魚,這讓她們迅速將團名更改為 LiLiPUT,而樂團在當時已經積累了大批追隨者,在樂迷心中, Kleenex 仍然是 Kleenex。
更名後,他們招募了薩克斯風手安琪·巴拉克(Angie Barrack),這也成為樂團的最後一塊拼圖,接續推出歌曲〈 Die Matrosen 〉和〈 Split 〉,最終在1982 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其中融合了各式風格,聽起來既雜亂無章,又不失音樂上的精緻細節,鮮少有樂團能像他們一樣精準掌控歌曲之間的平衡。
儘管首張專輯非常出色,但對於樂團來說,這張專輯卻成為了他們結束的開始,多年的巡演和歌曲創作讓他們精疲力竭。 1983 年,他們發行了第二張專輯《 Some Songs 》,在歌曲創作上與首張專輯不相上下,但卻幾乎被大眾所忽視。
大約在同一時期,主唱雅絲翠(Astrid Spirit )懷孕了,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她決定遠離歐洲混亂的龐克場景、離開樂團,這一決定也為 Kleenex/LiLiPUT 畫上了句點。
雖然這支瑞士樂團的存在曇花一現,但卻對樂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暴女運動(Riot Grrrl),而 Kurt Cobain 更是該樂團的忠實鐵粉。Kleenex/LiLiPUT絕對值得更多的關注和平反,尤其是她們的作品在歷經歲月的洗禮下,直到40 多年後仍能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