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其實很有邏輯,就算不講道理也是一種道理,只是這個邏輯不容易轉過來,當思維停留在直線或是平面上,彎彎繞繞的邏輯就感覺不合邏輯。
人心有點複雜,不只有直線,還有曲線、迴轉、拋物線;不只有平面,還有側面、背面、黑暗面。這些都有其軌跡可尋,很多不符合邏輯的事情,都是因為過於站在自身立場思考,忽略對方才是這件事的主角,以旁觀者的視角來觀察,永遠都會出現視覺盲區!
很多人在談愛情的時候,套入過於主觀的立場,然後再說這樣很客觀,因為自己是用第三者的角度。到底對「客觀」這個詞有多大的誤會,才會出現這般想法與行為?
第三者的角度不等於客觀。
例如「渣男」這件事,大部分的判斷標準都是個人主觀想法,就算是出於經驗,也並不表示這在其他狀況下一律適用。
例如確認彼此「交往」這件事,有牽手、親吻、上床或告白,以及其他。這些都是主觀的想法,客觀上是兩個人一致認同才算交往。主觀上有落差就會形成歧異,如果又沒有經過確認,相處過程就會很奇特,像是水與火互不相容。
邏輯思考沒有模糊地帶,當很多事情在自己邏輯上想不通,就更不應該猜測,增加彼此間的距離。可以有推論,但下一步是進行分析與評估,並非把推論當成結論,然後判斷就是如此。急著從猜想中得到答案,通常都是懶得進行後面步驟,或是邏輯走不到那裡所以停止。
以我過來人的經驗,我猜原因是如何。
「猜」就算一種假設,無論經驗如何都需要進一步驗證,畢竟每個人真實狀況皆有不同,經驗只是能更快的篩選出合理範圍,還不是確切的答案。而且就算有了答案,結果通常都仍不夠理想,要如何讓其結果符合期待,這就又是另一個層面的邏輯範圍。
如果只是空想,很容易偏離事實,後續結果當然會受到影響。
更確實想辦法得到資訊,可以再次詢問,從其他相似之處找到蛛絲馬跡,都比猜測來得有邏輯,也不會偏離主軸。
有邏輯就單純講道理?可以把邏輯再多元化,人情世故也是一種方式,而且更貼近現實生活,這樣範圍就相對廣泛。把事情局限於怎麼做才是對的,等於指責對方就是錯的,這樣的道理很難聽得下去。
某A因為對主管逃避的態度不滿,再因為主管將問題責任推給他,盛怒之下在滿是其他主管的群組裡指責對方。當A訴說這件事時,情緒仍很激動,期望得到安慰與認同,我則直接點出當下最重要的事情「A要道歉」!因為先不論事情對錯是誰的責任,對職場倫理看重的主管,單就言語對上級不尊重這點就能發難,這樣事情從起點就輸了,後續發展必定不如己意。
就像夫妻吵架「這麼大聲會嚇到小孩」、「這些小事不要讓父母擔心」這些都不是道理,但是聽起來會比較合理。
比起「說話不用這麼大聲」、「事情沒有這麼嚴重」雖然訴求一樣但是感受明顯不同。
舉個例來講「工作跟家庭的重要性」。
老公覺得工作比較重要,老婆覺得家庭比較重要,這時如果一直把工作的難處放在嘴邊,希望老婆能為自己想,就很難形成有效溝通。感情裡的爭執其實彼此都心知肚明,只是誰也不想讓誰,所以必需特別強調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抬高到天上。其實老婆也知道工作辛苦,但被壓著喘不過氣時,就必需嚴正反駁來舒緩。
如果立場不變但用對方的想法思考,就會感受到老婆如何為家庭付出,理解其中的辛勞以及困難,但自己還是有必需把工作放在前面的理由,希望老婆能多體諒。反過來也是一樣,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話就不會說得太滿,也更能取得平衡。
這個邏輯很簡單,彼此還有意願溝通,就是希望能將感情延續下去,目的一定是合而不是分!如果只想著分開,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既然目標明確,為何不能在對方立場多想想?在感情裡爭一口氣,換來的就只是嘆息。
這些就是邏輯在愛情裡容易撞牆的原因,不是愛情沒有邏輯、不講道理,而是因為過於主觀、太多猜想、不懂人情世故以及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就像在遠處看山不高,實際爬上去才發現困難重重,不到半山腰就認為絕對能登頂,再走幾步就安慰自己爬過了可以下山。這樣的邏輯自然看不透愛情,並非愛情艱深。
任何事情死板不知變通都是死路,就算邏輯再好也沒有意義,尤其是在感情裡。
凱爺跟老婆說話不談邏輯,談邏輯當然老婆說不贏我,但事實上我贏了嗎?
只會死得更快…
通常都會從她的立場來思考,再客觀理性的分析事情,接受度會高很多。不行的話就講人情世故,用情感面來訴說問題,用感性來切入重點,帶著她一起換位思考,就算一時還不能接受,但過一段時間她就會發現確實如此,因為已經討論過,所以也有了相對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