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說「喜歡」,那是對他,還是對不孤單的渴望?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喜歡他,但只要他不在,我就覺得好空。」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
你真的愛那個人嗎?還是,只是不想自己面對那個空房間?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陷入了一段戀情,實際上只是想逃開寂寞,這時我們不是在愛人,而是在躲避孤單。
1. 不是愛,是一種情緒依附
在我們最空虛、最無助的時候,任何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可能被貼上「我愛他」的標籤。
但那真的是愛嗎?還是只是你剛好需要有人陪?
這就是所謂的假性親密關係(pseudo-intimacy)。看起來像戀愛,會傳訊息、見面、依賴彼此,但真正的親密感並不存在。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他真正的價值觀、脾氣、行為模式,只是害怕一個人吃飯、睡覺、過節,於是說服自己:「他其實也不錯。」
有些人說:「我沒有很愛他,但我離不開。」那不是愛,是依賴。
一段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我想和你一起過生活」,而不是「我只是不想一個人」。
2. 焦慮型依附與情感填空
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中,有一種類型叫做「焦慮型依附」。這種人害怕被拋下、渴望關注、對關係有極強的需求。
當他們感到不安時,會想用一段關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愛情變成了一種補償:只要有人愛我、陪著我,我就覺得自己是有意義的。
久而久之,他們會為了「不孤單」而談戀愛,為了「有人陪」而不願離開,哪怕這段關係根本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
例如,他明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夠用心,卻總在對方一個訊息、一句晚安後,又選擇留下來,因為那一點溫柔就足以填補整天的不安。
3. 三個提問,幫你看清這段感情的真相
如果你能誠實回答這三個問題,或許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如果他今天不再主動聯絡,你會難過的是他這個人,還是沒有人關心你?
💡如果你現在的生活很充實、每天都開心,你還會一樣渴望和他在一起嗎?
💡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你是更自由,還是更依賴、更害怕失去?
這三個問題,不是要你立刻做決定,而是讓你意識到:有些「喜歡」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投射。
與其問「我該不該繼續這段關係」,不如先問「我是否能獨立地感到完整?」
愛不是為了填補空洞,而是因為你已經完整,才有餘裕去愛別人。
4. 學會與孤單共處,才能真正去愛
我們最常誤會的,是以為愛情能救我們脫離孤單。但事實是,當你還沒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再多的陪伴都只是止渴的水,一碰就蒸發。
真正的愛情,是來自一個不害怕獨處的人。他不需要愛情讓自己有價值,他只是剛好遇見一個值得共度生活的你。
所以,別急著談戀愛。先回到自己身上,當你能在安靜中感到踏實,那麼你也將更有能力去愛,且不再害怕被愛。
真正讓人感到安心的,不是陪你逃避孤單的人,而是讓你連獨處都不再恐懼的自己。
有一段時間,凱爺也害怕孤單,甚至連別人的寂寞也一併承攬。以為兩個孤單的人在一起就能取暖,卻發現,心裡依舊冰冷。因為那不是愛,是一起逃避空虛的陪伴。
當你能一個人也過得踏實,才有力量去愛,也值得被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