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天譴或恩寵的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了。前些年,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剛傳出時說是憂鬱症,但後來她太太才證實,羅賓威廉斯是因為發現自己罹患了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於是多種症狀纏身與絕望中,同時也在自己還有能力與意識時,選擇了自殺。

    在各種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最初是失去短期記憶,一開始的症狀也許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健忘,但是後來會失去空間記憶,常常迷路,經過一段時間後,疾病會進展到情緒不穩定與失控,語言障礙,甚至洗澡穿衣等生活基本活動也無法完成,最後連行走與吞嚥都有困難。

    失智症的進展歷程或許很長,最令人恐懼的是在你可以察覺記憶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階段,也就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慢慢不見,卻又無能為力,更令人絕望的是,你知道某一天後,你會變成全家人甚至社會的負擔,那種折磨是很痛苦的。

    偏偏這種痛苦不是少數不幸的人才會得到,以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的人會逐漸顯現著某種形式的失智症,隨著年齡愈大,得到失智症的機會也就愈高,而活到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就有一半的人會得到失智症。這在只要活過五十歲以上的人,幾乎大部分的人預期壽命會超過八十五歲的時代,失智症幾乎是每個健康走過青壯年期的人的重要威脅。

    也因此,這些年有大量經費投入失智症治療藥物的研究,有好幾百個研究團隊研發了數十種的藥物,其中只有一種藥物核准上市,實驗結果證實可以暫時減輕某些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是對疾病的惡化進展是沒有遏止效果的。簡單講,截至目前投入難以計數的資源,希望能夠找到減緩或阻止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是完全失敗的。

    原因是對於這種複雜且慢性的腦部疾病,無法用細菌感染以藥殺菌這種治療思維來解決。當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損壞到在生活中顯現出來時,數以十萬計的大腦神經早已死亡,大腦結構已經永久改變,要用單一藥物阻止或恢復的機會就很小,這也是失智給人印象是無法治療的原因,神經科醫師除了診斷與暫時的症狀改善之外,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但是最近看了一本由美國兩位傑出神經科醫師所寫的書「九成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帶給我們新的希望,書裡所寫的不是江湖郎中式的誇大,而是有科學實證的解決方案。

    經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與研究,他們發現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而其他百分之十來自遺傳風險較大的人,也可以將這個疾病向後推遲十到十五年。治療之道並不是服用什麼仙丹妙藥,而是操之在己。

    阿茲海默症受五種主要的生活型態影響,分別是營養、運動、紓壓、恢復及優化,也就是五種不良習慣包括營養不良、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睡眠不足,缺乏挑戰大腦的認知訓練。

    作者特別提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認知能力下降,比如高糖與高飽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會毒害大腦,我們大多數人整天坐在桌前或低頭看螢幕,但為了健康,我們需要規律的運動,而且我們承受強大的壓力卻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壓力,同時也很少人能長期有良好的睡眠,甚至我們的工作往往需要我們做重複性的活動,沒有讓大腦有新的刺激與發展。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雖然在理論在研究在案例實證都確實有效,但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發明有效的藥物,臨床醫療也習慣把「失智症」當成一種病來對抗,不會積極地要病人改變生活型態,甚至長期以來大家也都認為,像大腦這樣一個複雜的器官,不會受到生活型態的影響。

    的確,改變生活習慣多麻煩啊!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好,或者有一種手術,花幾天住院就解決了該多好,所有人,包括病人與醫生,都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聖杯」,卻沒有人願意面對一個事實,唯一的解決方案在自己家中,在我們的冰箱裡,我們也必須了解,只有在全身都健康時,大腦才會健康,全身各個器官與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對身體其他部位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同樣的,對大腦有益的,對其他器官也有益。

    看完這本厚達四百頁的書,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失智症原本就是我最害怕罹患的一種病,假如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那就使我放心不少了。

    那麼又那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要確實遵行呢?第一是營養,儘量吃全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同時低糖低鹽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再來是運動,儘量每個小時都要動一動,而不是久坐一整天再到健身房。作者建議的紓壓方式是靜坐、瑜珈、正念呼吸以及多接觸大自然,同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謂復原力,主要是透過良好的睡眠讓身體得以修補受損的細胞,最後的「優化」,指的是要從事具挑戰性的活動或能促進大腦不同部位連結的多模式活動,同時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對大腦的認知發展也有幫助。

    改變生活型態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只要我們有心,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我們沒有理由繼續偷懶。

raw-image

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Thumbnail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快樂餘生 去年完成第一階段六次化療後,休息三個月,上星期五回院追蹤檢查,狀況良好。四月12日再繼續做三次化療,三個月後再做三次,共需完成二年二十次。除了膀胱癌的治療,還要處理牙齒和白內障的問題。 歲月不饒人,身體也是必須面對老病死,是任何人無法避免的真實人生。樂觀面對,快
Thumbnail
#快樂餘生 去年完成第一階段六次化療後,休息三個月,上星期五回院追蹤檢查,狀況良好。四月12日再繼續做三次化療,三個月後再做三次,共需完成二年二十次。除了膀胱癌的治療,還要處理牙齒和白內障的問題。 歲月不饒人,身體也是必須面對老病死,是任何人無法避免的真實人生。樂觀面對,快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當疾病無法被根治,我們只能與它共處── 一本獻給所有因慢性疾病所苦之人的共情之書
Thumbnail
當疾病無法被根治,我們只能與它共處── 一本獻給所有因慢性疾病所苦之人的共情之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