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謬論破障系列(7)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破障】

我對這個顯教所謂和尚簡直是嗤之以鼻。他的那種無知和狹隘的偏見,確實令人咋舌。

首先,先弄清楚,佛教是悉達多王子不捨世間眾生受生老病死四苦困惑,因而出家確認自己是久遠元初本佛的身份。而他對婆羅門教的禮節是尊崇,並把它融入佛教的修行中。禪修就是繼承婆羅門教冥想的一種領悟方式,釋尊最初出家,成佛前,就是在荒野做苦修冥想,但是最後發覺不合人性。試問阿無知和尚有沒有認清這一點?

第二,你要批判他人的信念,甚至是信仰體系的事,是不是先要體會過才有資格,或這樣說,是否至少要先打開心胸,撇除成見,去先了解人家的事?你以為修密好輕鬆容易?你以為密教可隨便自己修行嗎?

有沒有聽過叢林制度?有沒有聽過隨方毗尼?中國最初接受佛教時,不也是要遷就平民百姓的諸子百家或知識份子所奉行的儒家思想,融入民間信仰的習俗而成格義佛教嗎?

第三,你作為一個全職修行人,自己奉持一個不圓滿的顯教教義與修行方法,對密教連一點認知也沒有盡力去理解,心存偏見和不公,你連「空空」也沒做到,有什麼資格渡化他人捨執?持門戶之見,連天台智顗大師判敎系統「五時八教」中的方等時也去不到,般若智也修不成時,你還出來招謠撞騙?

我不時也批評這個所謂和尚的歪理,正因他那種狹隘的視野,只懂嘩眾取寵,斷章取義,這在修行上是一大危險之行徑。末法時代,魔道橫行,你越是修得越高階位,資歷越深,三障四魔就會越頻繁戲弄你,那就等於在荒山,山賊會打劫路經的八人大轎的富翁,還是路旁衣衫襤褸之輩?不言自明吧。

FB 佛學專頁分享

FB 佛學專頁分享

raw-image


【原文】

#你一定有福!

我們也有「財神法」,但我們不是教你發一般的世間財,這點你要瞭解,尤其你看那財神,大都是象鼻子的財神,紅財神就是一個嬰兒相…那麼,象鼻子的天王是什麼法呢?這是印度教啊,你弄錯了,「毘沙門天」怎麼修到那邊去了呢?你所修的根本都是印度教,哪是佛教啊?所以,喜歡修持這些密法的人,本身那種心態就不對…但是,這種密法為什麼會那麼迷人呢?因為它──很單純,就那麼一個。

如果你真要修「福報」的法,那最好就是修「午供」:每天佛前大供,一連做53天,保證先發福5公斤,你看嘛──每天十二碗,中午供完佛以後,你要把它吃掉…(你有沒有福呢?你一定有福嘛)。其實,「佛前大供」是修「大福報」哪!尤其是做官的人更要修…那我們現在的官員福報不足,他有做官的命,沒有「為民植福」的福報,所以他們一上台,大家都難幸福了…原因在這裡啊,那個「大福報」就是要從「佛前大供」修哪!

我們道場有很多「供養法」:我們的「禮祖大供」就是供養法,我們這個「上師無上供養法」也是供養法,我們七月里的「盂蘭盆法會」也是供養法。這些「供養法」有很多、有很多…但是你想想看──你要修「財神法」,你不修「供養」,你不修「佈施」,你會有「福報」嗎?(你想想看,這不對啊,所以,你從「佛前大供」開始修)

「佛前大供」我們民間修得很多,初一、十五的「犒君」不就是佛前大供嗎?可是你沒有「法」,只會「拜」而已,你只會供一堆東西而不會修…初一、十五是不是拜「中午」的?那本來就是「佛前大供」哪!只是我們把法本給遺失了,只剩下簡單的「拜拜」儀式還留著…再想想──初二、十六的拜門口「作牙」,到現在還有很多商家一直遵循著…我記得小時候,都是擺一條長板凳(一頭放門外、一頭擱門內)就擺上一塊三層肉、一尾魚(沒有魚,那魷魚也沒關係)還要半瓶米酒,然後燃香昭告,香燒過半,就可以燒金銀紙了…這「拜」的過程當中,供品要顧好,那塊肉不要被狗叼走了,小心那魚被貓咬掉…啊常常到後來就都缺了一口,阿嬤問「怎麼變這樣?」(狗叼走了)「哪只狗,在哪裡?」(這裡、這裡!看守供品的這只狗吃了…)

那個初二、十六的「作牙」,就是修「蒙山施食」,可是,你有那個儀式、沒有法本,你的法本弄丟了,你不會修…其實,這個是結善緣,做生意的人最愛了!那麼,現在變成誰在做呢?八大行業做得很認真哦,我告訴他這樣沒效的,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會「施食」,他就只是拜一拜,拜完就自己吃而已…可是,那些吃的都全是餓鬼道的眾生,你不會修「施食」法,他吃不到啊!因此,那些八大行業人應該要認真修蒙山施食,可是他們不會修,你看看,一樣是拜,會不會修法就是不一樣了。所以,你有心要結善緣的話,看到人家在「拜門口」,如果有那種非正當行業,像檳榔西施之類的,那你就教他修「蒙山施食法」,功德無量啊!

——海雲繼夢和上

0會員
12內容數
貝瑪。囉珠,歷煉如字典,連續三年會考中文U,01年遇尖子中尖子的啟蒙,大三歲卻成熟我三十年,一年地獄特訓培育,性格突變,十年無間合作,再自創成人過動協會十年,價值觀崩潰九次重生,擁十種精神障礙。四年前腦能全開,跟尖子各佔山頭,命與運更衰,創業零發展,改詞268首。自學占星學五個月成職業,兼穴位按壓、皇帝內經和面相自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