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假設我們都可以剛好活到90歲,而從20歲到90歲的70年歲月裡,我們會支出的費用固定為3000萬元。而自己又可以決定這3000萬可以使用的時期,你會怎麼做分配呢?
如果我們把80年拆分成每10年一組,你會怎麼設計與分配每個十年所花費的費用呢?
是在較年輕的時候,分配較多的費用,還是在老年的時候分配較多的費用呢?
年輕時運用的金錢方式,和老年時期運用的金錢方式,是不一樣的。年輕時、會需要許多探索的機會、豐富的學習、增進自己的視野,像一個新鮮的海綿一樣不斷吸取各種體驗與知識,讓自己在見識上能更成熟、在各項技能上能更加優越。
壯年時估計會成家、養育兒女、可能因為考慮轉職需要一筆學費、甚至有可能會創業。
老年時運用的金錢方式,很大一部分在醫療,看護,長照。
那麼如果自己可以事先分配我的一生中所有的支出,那麼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年輕時用資金去獲得資源吸取養分,壯年時用資金養育下一代,並維持自己的健康狀態,讓身心靈能得到高度的平衡,以保證自己在老年時不需要在醫療上花費過多的金錢。
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一出社會就開始努力存錢,努力爆肝工作,然後把健康賠光光,到老的時候把存來的錢拿去養老?請看護?和治療慢性病?
那麼,理財前,可以先問問自己夢想是甚麼嗎?存錢(累積資產)的目的是為了甚麼嗎?
我大學時主修教育,畢業後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想進入教職現場,決定放棄四年的學歷養成的專門背景,投入職場尋找基層工作。因為大學四年主修教育,事實上我對商業模式老實說並不瞭解也不熟悉,但憑著在學期間自學的美編技能,幸運進入一家公司的行銷部,執行活動廣宣、EDM等需要美編技能的工作。
在職場的第二年,我產生了去日本遊學一年的夢想,開始努力存錢,並做許多功課,當時的我並不排除在日本念語言學校時,也許可以找專門學校繼續念下去並習得一技之長。職場的第三年結束後,用存好的一筆錢飛去日本給自己放假一年,體驗人生。當時的我26歲。
一年期滿後回台灣,因為在日本工讀的公司,可以讓我在台灣繼續做soho,之前在台灣任職的公司偶爾會發包一些美編的案子,所以回台一年期間,我又再次完成人生第二個夢想,成為一個SOHO族。
在可以自由調配工作時間的SOHO時光中,我每周會去上2-3堂舞蹈課,也會參加肢體開發集訓班等。當時的下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職業是可以在舞台上成為一名演員。一年後,我參加了兩個劇團的徵選,幸運的兩邊都同時徵選上了。而往後的在劇團的十年時光,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這段時期是我的28~38歲。
隨著年紀愈來愈大,我知道自己是個會想成家的人,並且會想有自己孩子的人。不僅如此,我希望在孩子三歲前,可以親自陪伴孩子成長。38歲,姊姊出生,40歲弟弟出生,就這樣留職停薪,在連續請兩次兩年的育嬰假過程中,資產歸零,從新開始。
如今40+,雖然從零開始,但回顧自己的過去,心裡有著滿滿的充實感。自己每個階段的人生,都在達成自己階段性夢想,雖然把資產用盡,但我得到的是想用錢也買不到的人生歷練。
如果重新再來一次,在同一個階段,我一樣會做同樣的選擇,將自己的一筆存款拿去實現夢想。只不過我會在那可以累積資產的期間,多吸收理財知識,做好更完善的資產配置,讓現在的我不至於從零開始。
剛出社會的20-30歲,這十年時光,是最初探索自己的起步十年。我們都需要時間去找尋甚麼行業別適合自己,或是需要不一樣經歷去開拓自己的眼界,以及需要積極的行動力學習自己感興趣與熱愛的事物。30-40歲的中壯年時期,是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我們在這個時間開花結果,成為社會的中堅主力份子,並照亮他人。40-50歲,對我而言才剛開始起步,以我現在的理解,這個階段將會是個努力分享,貢獻自己所知所體悟的階段。
但也別忘了多運動,多喝水,吃健康的食物,養成良好作息,定期健康檢查,照顧好自己就是照顧好全家人。存起自己老年的健康存摺。
如果說,我們都很在乎時間流過產生的複利與平衡效應,,當在股市中撐得愈久,年化報酬率愈高。可以把資金投到裡面打滾20年以上,才能累積足夠的財富,賺得最多的報酬。即便如此,我也不認同年輕的時候就將每個月的結餘款直接投入股市10-20年都不去動用(或是買房開始背房貸一樣的道理),只為了可以盡早享受躺平的生活。因為那筆錢,在年輕時的用途和年老時的用途與意義是不一樣的。
所以請投入存款的本本裡時,先問問自己,存下的這些錢要拿去做甚麼?如果是要存退休的錢,請年輕時比例不要占太多。請多留一點用在年輕的時候吧。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給我一顆愛心,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也歡迎大家追蹤我的理財IG,一起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