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7南臺灣唯一營運的糖廠–善化糖廠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qx6cpao03k501ru84554dx6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您收聽「甜言蜜語說糖史」第7集的播出,今(2024)年是台南建城400年(從荷蘭人1624年來台算起),同時台灣燈會「 龍耀台南」也將在台南分兩區舉行,分別在台南高鐵站區和安平區舉辦,因此,可以想見,今年,2024年,台南,會是熱鬧的一年。
台南數年前被網友戲稱是「全糖市」,因為台南的飲食嚐起來都是甜的,所以有這個稱號;但也有比較文雅的說法,稱這種甜味叫作「台南甜」。
台南飲食皆帶甜味,不是沒有原因。
一是台南一直是製糖重鎮,在新式糖業發展之前,其產量就佔全台的4至5成,不僅鄉間有糖廍(廍,音同「不」,台語發音為 phōo ),府城市街則有全台獨一無二製作白糖的「糖間」,所以台南是一種盛產糖的地方,因此,研發新甜品、食物調理或帶有甜味的飲食,也是合情合理。
二是台南府城是以前的首善之區,再加上糖在早年是奢侈品,為了顯擺,所以飲食在加糖,以「無聲」的方式向從外地來台南的親朋好友彰顯「我是府城人」尊爵不凡的天龍地位。
上述這兩種說法,第一種比較可信,第二種是沒有被考證的民間傳說。但不管如何,糖,在台南確實是普遍且重要的存在。
進入新式製糖時期後,善化糖廠從台資轉為日資,之後,對人口移動、地方繁榮扮演重要角色,如今是全台唯二還在製造本土甘蔗糖的糖廠(另一是虎尾糖廠),在進入十二月冬季的此刻,正是「廍動」糖廠開工製糖之時,此刻,講講位在台南的糖廠歷史,正逢其時。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南台唯一營運的糖廠—善化糖廠」。
善化糖廠,在日治時期的全稱是「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被叫作「善化糖廠」,是台灣光復以後的事。說起「善化糖廠」與尚未被日資購併前的台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老闆,被稱為「一代豪商」的台南富商—王雪農。
一代豪商王雪農
出身於農家的王雪農出生於清同治9年(1870),13歲於進入高雄富商陳中和所經營的「順和行」工作,他主要的工作業務是將打狗(高雄)生產的糖輸往日本,後來王雪農後受到陳中和的賞識和提拔,僅兩年的時間,便被派去順和行在日本橫濱的據點「順和棧」擔任記帳(會計),管理帳務。清光緒13年(1887)時,陳中和招攬陳福謙家族以合資的方式成立「和興公司」,其業務以營運中國、香港與日本等地之間的貿易為主;到了清光緒16年(1890),「和興公司」逐漸壯大,躍升為打狗地區最大的糖商。清光緒21年,也就是日本明治28年(1895)時,政權轉換之際,陳中和避走廈門,將和興交予王雪農經營,明治29年(1896)陳中和返台,發現和興公司被王雪農不僅被顧好,還經營得有聲有色,於是獎勵他自立門戶,讓他去台南府城發展新事業並擴大和興公司的勢力範圍。
為了開創新事業,王雪農在臺灣和中國各地邀請了15位股東,募集了3萬元,在台南府城創立「德昌公司」,經營貿易與航運。他萬萬沒想到,在六、七年後,在府城沒有任何地緣關係的他,竟然取代台南本地既有的商人和望族,成為台南排行第一的富商及重要的仕紳代表。
究竟,王雪農如何迅速崛起,成為稱霸南臺灣的「打狗陳中和,臺南王雪農」的兩大豪商之一呢?
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原因:天時地利
1895年,也就是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這一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許多府城的郊商(註:盛行於清代的商業同業公會,各自公會組織轄下的行號,便稱為郊商。因交易商品而分糖郊、布郊等。)因為長期與中國做生意,缺乏和日本第一線接觸的經驗,因此,對日本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過去「倭寇」的形象,加上許多商人的產業仍安置在福建,因此在聽聞台灣被割讓後,便紛紛內渡回到中國。
由於大部分有錢的台南人回渡中國,這也造成台南過去最有勢力的團體「三郊」四分五裂(註: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本就是各地具有勢力的郊,後來合併成「府城三郊」)。
相較於台南商人,像陳中和、王雪農等以對日貿易為大宗的打狗商人,因為有日本貿易經驗,對於日本了解比較多,加上親眼目睹明治維新帶來的亮麗成果,所以對日本比較友善,願意協助日軍調查抗日份子,因此,在許多天時地利眾多因素交互影響下,使得剛成立新公司不久的王雪農,在人生地不熟的台南府城得以見隙得利,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第二個原因:長期累積的商業網路
王雪農事業獨立初期,除了模仿他的前老闆陳中和的事業模式,更利用過去陳中和打造出來的經貿網路來經營他的事業。以府城為據點的「德昌公司」,擺脫台南商人將貨品出口至中國做生意的習慣,改將主力商品—糖和米—出口到日本橫濱,甚至後來還擴及至神戶和長崎。也因為海運貿易業務範圍的擴大,也順勢帶動收購島內砂糖的量,不僅是安平地區,後來連台灣北部的砂糖,也都透過德昌公司行銷到日本。至於,米,也是類似的狀況。
除此之外,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曾利用鹽業籠絡地方仕紳;當時,從台南、鳳山、恆春甚至台東,所有的盬業都是由陳中和承辦,而王雪農在前老闆陳中和的庇蔭下,負責台南地區的鹽務,王雪農再次因陳中和的事業網絡而得利,更進一步透過鹽業,鞏固台南地方仕紳。
第三個原因,他自己
王雪農勇於學習外語、交遊廣闊、精於理財,同時在日本來台之際,選擇站在日方這一邊,利用流利日語的優勢,為他迅速奠定作為台灣總督府在地協力者的身分,由於王雪農與日方關係良好,更令他受到台南地方的倚重。
除了商業成就外,對於經營地方關係,也有相當的成果。王雪農利用商會重振三郊,讓三郊成為日本政府與台南當地紳商的溝通平台,周旋於日本官僚與當地紳商之間,也透過三郊讓台南本地商人了解日本法規和政策,同時捍衛本土商人利益,討回遭到地方官廳占用的三郊公產,改善台南商業環境等。藉由三郊這樣商業團體,王雪農既能擴展本身事業版圖與人際網絡,也奠定自身在台南本地紳商領袖的地位。
王雪農成為台南第一豪商後,對於新式糖業,王雪農也展現他的野心。
在上一集「糖鐵客運首發站—新營糖廠」中,我提到,王雪農與其他地方仕紳集資成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不過,我沒說的是,在成立鹽水製糖株式會社的同時,王雪農整合了原先由台南市街、大目降(台南新化區)以及灣裡街(台南善化區)的仕紳,企圖創立4個製糖株式會社。
明治37年(1904),王雪農結合地方仕紳,共出資30萬日圓,成立「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並於隔年明治38(1905)年設立「灣裡製糖所」,再隔年的明治39年(1906)年正式開工生產,型態屬於改良型糖廍。
研究王雪農的專家,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教授認為,臺南製糖株式會社顯然是集結了包括府城、新化、善化、玉井及關廟等台南縣內重要的製糖業者而成立,突顯了王雪農已經跨出台南府城的侷限,確立了其在大台南地區製糖業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次,他所成立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也打破了過去研究認為日治初期台灣人不能設立株式會社的刻版印象。
日俄戰後,日本資金大量流入台灣投資新式糖業
雖說如此,我們以結果論,王雪農創立的兩家製糖株式會社仍被日資的製糖株式會社所併購,為什麼會這樣?莊天賜的研究—〈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製糖業之變遷(1895至1911)〉或可提供解答。
根據莊天賜(2019)〈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製糖業之變遷(1895至1911)〉一文,台南地區製糖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 第一期:明治28-35年(1895-1902)「傳統製糖業獨佔期」,以傳統獸力製糖業為主,舊式糖廍遍布於平原地區,在沿海區及丘陵地區的製糖業則較不發達。
二、 第二期:明治35-37年(1902-1904)「傳統製糖業與新式製糖業並存期」:此時臨時糖務局剛成立,台南地區同時出現改良糖廍與新式糖廠,然新式糖業剛起步,傳統製糖的發展仍盛。
三、 第三期:明治37-40年(1904-1907)年「台資新式製糖業興盛時期」:此時期受前一時期改良糖廍獲利豐富影響,大量台資紛紛設立改良糖廍,但官方糖持續保護新式糖業的設立,因此形成改良糖廍與新式糖廠並存於平原區的情形。
四、 第四期:明治40-44年(1907-1911)年:「日資新式製糖占平原區,台資新式製糖進入丘陵區」時期。此時期日資新式製糖紛紛在平原區設立新式製糖廠,並且開始併購台資新式製糖廠及改良糖廍而獨占平原區;部分合資新式製糖資本則開始進入丘陵區。
我們根據莊天賜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台資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與台南製糖株式會社被併購,剛好都是明治40年(1907)的「日資新式製糖占平原區,台資新式製糖進入丘陵區」時期。此時,日俄戰爭剛結束(1906),日本取得勝利,大量資金流入民間,紛紛尋求投資管道之際,因此,台灣的製糖業成為日本資金投資的對象,王雪農的鹽水港、台南這兩家製糖株式會社,自然也被視為目標。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台資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原料區與日資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原料區相近,讓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怕彼此的原料區會互通,因而倍感壓力,於是出資200萬日圓創立日資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向台資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傳達兩家會社合併之意。明治40年(1907)年,日資與台資這兩家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在日本東京正式合併,由日資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繼承台資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不過,台資創立人王雪農仍擔任重要職務。
善化地區第一個現代糖廠
事實上,日資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的成立,是為了日後與背後的出資者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於是明治42年(1909)年,台南製糖株式會社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進行合併契約締結,至此,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則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經營。昭和3(1928)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著手人第二工場修建,於10月完工,11月即加入生產,於是灣裡製糖所也就有第一、第二工場。灣裡製糖所(善化糖廠),也就成為是善化地區第一個現代糖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工場興建的過程中,為了降低建設成本,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敦請日本國內電氣鎔接家專孕石元照博士來台指導,大大減低建設經費,這項技術後來也應用到阿緱製糖工場與灣裡第一工場。
時序進入到二次大戰末期,由於善化糖廠位於平坦的嘉南平原上,加上廠區遼闊目標明顯,善化糖廠成了美軍轟炸的目標。昭和20年(1945)2、3月起至5、6月間,美軍P51野馬式戰鬥機經常飛臨善化糖廠上空,以機槍朝地面掃射,善化糖廠的廠房屋頂、牆壁與大部分的設施多有損傷。具備供應酒精工業的糖蜜槽罐,更是軍機掃射的重點,罐體上彈痕累累。迄今,仍可於糖蜜槽上看見當年戰火的痕跡。
灣裡製糖所(善化糖廠)設立後,生機較台南其他地區活絡,因而吸引人口移入,此外,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還會主動招募外界勞動力,協助製糖作業,像現今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旁的「益民寮」即是「移民寮」,原墾民來自佳里區的「下營」、安定區「牛肉寮仔」及「油車」等地,就是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所招募的台灣農業移民。
此外,其糖鐵發散,四通八達,連結市街、車站與鐵路。昭和12(1937)年時,灣裡製糖所已有超過2000人以上員工眷屬,而「善化街線」即為方便製糖所員工所設。日治時期,製糖會社對於所屬員工的生活照料相當重視。宿舍區內除了有俱樂部、棒球場、網球場、圖書室等娛樂設備外,供作集會用的大禮堂、提供醫療的醫務室、便宜又便利的的雜貨店、公共浴室、理髮店等設施,一應俱全,如同一個小型社區。
戰後,善化糖廠宿舍區更選出善糖8景—「潭浦春曉、塔水鳴琴、虹橋倒影、平台觀魚、柳蔭垂釣、雙潭濯月、勵亭聞鐘、廣場晨操」,因證善糖之美。可惜物換星移,當年的八景,早已不復存在,但走在善糖樹木成蔭偌大的空間,仍可感受到早年環境的幽美。
隨著糖業式微,目前台南地區僅剩善化糖廠仍在製糖,或許是善化糖廠的生命力自創立以來,比其台南其他八座新式糖廠還旺盛吧?儘管如此,台南糖業曾經輝煌的歷史,仍在台灣史上留無法抹滅的印記。
故事說完了,還喜歡今天的故事嗎?我們這一集除了講述善化糖廠外,花很多時間在講王雪農,王雪農同他的前老闆陳中和、板橋林氏家族、辜顯榮等皆為日治時期台灣糖業的傑出的台籍名人,而下一集,我們要講溪湖糖廠的故事,而溪湖糖廠跟辜顯榮有關,究竟怎麼回事呢?且聽我下回分解,歡迎您繼續收聽、按讚、分享與訂閱哦!
參考資料:
1、 周俊霖、許永河(2010),《南瀛糖廠誌》,台南:台南縣政府。
2、 黃微分、張尊禎(2015),《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3、 莊天賜. (2019). 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製糖業之變遷(1895至1911). 臺陽文史研究, 4, 43-72.
4、 莊天賜(2020),〈蔗糖台南—日治時期台南蔗糖業發展〉,《聯合文學》, 427, 32-35。
5、 林玉茹(2020),〈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27(4),35-82。
6、 林韋聿. (2021, November 7). 掌握大局時勢,從海洋貿易崛起──跨越清、日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 故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wang-xue-nong
7、 李亦樵(2021)。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9NTNU5136017%22.&searchmode=ba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