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藝識 臺北 展覽】2024/05 台北 展覽筆記 (立方計畫空間、福利社)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又是壓線看展的一天,但有體力的藝術走讀(早上跑去三峽,跟著 高俊宏老師 走隘勇線),又趕到接下來會介紹的兩個藝術空間看展,分別是立方計畫空間和福利社。剛好都在5/19結束展覽,但還是想寫些筆記,紀錄些什麼。

raw-image

看到我這麼濕,不是因為我去移山了,而是爬完山,又連趕福利社的閉幕表演,抱歉了當天感受我汗味的看展朋友。不過愚公移山這神話故事(或成語),與文學家 #楊逵 有什麼關係呢?

結束綠島政治犯生涯的楊逵,在後來的十幾年,幾乎不在寫作。直到70年代如火如荼的保釣運動,學子發現這位歷經不同政權壓迫的文學家,他也開始重新整理舊作,甚至與當代議題進行對話。

raw-image


其中,楊逵根據李雙澤為<三個臭皮匠>所譜之曲,將原詩改寫為歌詞<愚公移山>。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李雙澤紀念基金會主辦之「新歌大家唱!」演唱會中發表。隔年,楊逵響應校園民歌運動的《大家來唱我們的歌》成為文學家與當時流行音樂集合的空間。

因此,這檔展覽借用了楊逵寫的詞,用移山這個概念,不只指涉文學與流行音樂的移動,也對楊逵與不同議題性團體對公共事務參與的能動性。

raw-image

這其實是一段梳理楊逵一生,與不同時代的社會面向碰撞的過程,能看到不同的紀錄音像、影像、文字被翻出,重新排列與詮釋了楊逵與台灣社會所交織的。

還記得賊賊去年也有策一檔以 客家籍文學家 #吳濁流 為主題的展覽嗎?那時也發現了,楊逵與吳濁流在 #臺灣文藝 的交會,日治時期到戰後文學家的批判力道,與相互連結可是很強勁的。

raw-image


這檔展覽其實延續了立方計畫空間 #聲經絡 線上展計畫中的「愚公移山:九零年代楊逵聲與影」,試圖再度爬梳過往檔案,再往前尋找楊逵在六零到八零年代的社會蹤跡。

當中,由 #李慈湄 藝術家,透過不少檔案和參與的小設計,讓觀展者留意到愚公移山在「唱自己的歌」被傳唱,以及當代環保與土地議題的連結。牆上的手繪年表圖很精彩!

raw-image

另一件作品則是 由藝術家 #黃大旺 朗誦楊逵親譯的日文版《阿Q正傳》的影片。魯迅的這本著作,其實有幾個日文翻譯版本,但作為日治政權反抗者、翻譯者,以及身為台灣作家的身分,讓他決心翻譯出屬於台灣人角度的版本。

可惜賊賊不懂日文,不然很想好好觀賞藝術家如何藉由文本,演繹楊逵的身分拿捏。

raw-image

紀彤一直進行火燒島的田野與創作,之前在她的其他作品就有看到 #東海花園 ,也讓我在這檔展覽,有些先前知識的獲得。而在這檔展覽,她用女性角度,關注楊逵的妻子 #葉陶 。

她其實也是經歷日本殖民時期與戒嚴時期的鬥士,不過在以第一性主導的檔案爬梳中,很容易隱藏在丈夫的背後。而樓梯間回放的修改後的 #賣花阿婆 ,讓這停滯的歷史身影有了奔波忙碌的想像,這讓我想到巴奈的新專輯 《夜婆》。


raw-image

519當天滑壘得另一個展,便是福利社的「在縫隙中拾起」。會想要來看這檔展覽,與自己過去研究所時的東南亞關懷有關。雖然做了地方賊之後,我好像比較台灣一點,但最近也開始想重新往東南亞跨去,例如音樂、書寫。而這檔展覽,算是讓我拾起了一些核心關懷。

raw-image

由藝術團體 #擠玩 策劃了這檔展覽,除了有不少國內外藝術家外,很用心地在週末都有不少活動,包括講座、行為藝術。而賊賊在爬完山後,剛好趕上三點的最終場,由 許柏慧KK 帶領參與者的《只是行走而已》。

因為我稍微遲到,到了金萬萬時,不確定遊戲規則的我,就跟著隊伍依序走在狹窄的大樓廊道間。雖然不是第一次到金萬萬,卻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欣賞每一間店,包括那些商品、海報,還有裡面的消費者。

raw-image

可能過去做族群關係研究的反身性,我一直說服自己,這個空間場域的族裔性沒什麼不同。然而,我還是獵奇了?也或許是這樣的行走,讓我沒有安全感,直到不少菲律賓朋友給我了微笑。

真正要說卸除壓力,應該是走到外頭,呼吸到新鮮空氣,甚至是轉彎走向福利社的通然。當然,可能有很多路人覺得我們很怪,但這樣的團體行動可以讓一切不平凡,感受為自然,我更能享受這城市慢走的節奏。

raw-image

真的只是行走而已,但如果回想在金萬萬中,你我分界的不適感,似乎更能同理看待移工們在異國需要適應的狀態。而偶爾放鬆的假日時間,或許就像我們在街頭感受的那一陣風,這樣的空間倒轉,挺有趣的。

回到福利社時,KK讓我們唸著《沒有名字的女人》一書的段落。其實它是印尼和中文翻譯分別在前後的一本書,但我不自覺就念起了印尼文。好險之前有修二年的印尼文課,至少念得還算標準吧?而大家此起彼落朗誦的橋段,也挺震撼人心的,很感謝這次的活動!

raw-image

在縫隙中拾起 這檔展覽的計畫,發展自2020 年起之藝術計劃「移動羅曼史」(Not Just Love Stories)此計劃定位在「移動」與「情感」兩元素之間的交會之處。在看似大架構下的移動命題,抓住了每個人都難以割捨的情感面向,相當聰明。

環顧展覽,從程仁珮的 《Spice is a way of empowerment》的香料地毯開始。形式上採用了印尼朋友聚會時的席地而坐,而內容則是藝術家過往針對生活於台灣南部的印尼移工對香料的去得與運用。而如何調配菜餚相當私人,也是一種自我賦權。

raw-image

後面則是濃情蜜意的攝影展,由印尼籍婚禮攝影師Muhamad Fauzi、Pahrudin,與台灣攝影師何柏儒分別創作得 《Love & You》。仔細看兩位攝影師在拍攝婚紗攝影的構圖,和後製的方式,存在著差異,但都是為了呈現相愛的時刻。

raw-image

成雙成對的攝影中,有花香四溢之感。那是 柯柏儒的六件作品《那些在花叢間的呢喃,是一封送給妳的情書》。不斷以花作為攝影主題的柏儒,藉由🌹的姿態探討攝影的凝視,並作為情書獻給異鄉的情人們。

raw-image

中間還有 #吳美琪的作品《gorgeous shop》,這是一件大型的裝置藝術,用不同媒材去呈現金旺旺內部的異質性。可惜燈光有些昏暗,我沒有看清楚裝置內的細節。

raw-image

而我最喜歡的作品是這個以印尼的虎姑婆 #wewegombel 童話為題材,結合著印尼傳統舞蹈和音樂的《半神-落難》。將印尼虎姑婆,巧妙連結了田野獲得的逃逸移工所生子女的議題,雖然異國的擺動很獨特,但背後可是慢慢的哀傷啊!🙏藝術家 魏澤


raw-image

這是一個文學計畫,以 #米與愛情 為題材,由台灣及印尼六位文學家,包括Evi Agustika、Tari Sasha、Neni Triana楊双子、蕭鈞毅、林新惠,以文學接力的方式,完成這本小說。其中,反映了不同的文學筆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愛情觀點,卻要持續著前一位作者的情節。想起來就覺得有趣,惹得我好想參與!🙏下次找我(毛遂自薦)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