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焦慮和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與焦慮和解: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文獻筆記

第一部分 了解你與你的焦慮

第一章 焦慮是如何運作的

將你的焦慮減少到零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幫助。焦慮本身不是個問題。當焦慮升高到使你停滯,而你陷入了困境,這才是個問題。我認為這些瓶頸就像是焦慮的陷阱。我們將要來處理你對五種焦慮陷阱的反應:

  1. 過度猶豫不決
  2. 反芻思考與擔憂
  3. 因完美主義而停滯
  4. 害怕建議與批評
  5. 逃避(包含拖延)

書中介紹的方法,根基於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的原則。


第二章 了解多面的你

焦慮常常與「預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有關。預防定向意味著專注於防止不好的事情的發生。相較之下,「促進定向」(promotion focus)則意味著專注於獲得新的機會和成果。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歸類為其中一種,但也可能同時強烈地具備這兩種特質,這意味著你一直很想避免錯誤和傷害,又同時想去尋找機會。這可能會導致你在前進和退縮之間躊躇不定。


第三章 你的目標

■ 重新發現你的目標

  • 找到目標,讓你在追求過程中,願意忍受焦慮
  • 目標不需要很大,但要對你很重要
  • 意識到你的目標受限於自己的焦慮
  • 敞開心胸接受機會
  • 擁抱你的天性

■ 設定能增加彈性的目標

  • 追求意義,而不是幸福

當你在某些時刻感到不快樂時,去追求意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幸福,才能幫助你感到更加平靜。這麼做可以紓解情緒上的碰撞,那些隨著錯誤、失敗和失望帶來的情緒都會得到緩和。有研究顯示,唯有當你認為壓力是有害的,進而無法應對壓力時,壓力才是真正有害的。如果壓力是建構大局之上,讓你的生活充滿意義,那麼你就更能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應對壓力的。

  • 讓你的自我肯定多樣化

另一種能提升彈性的方法,就是讓你的自我肯定來源更加多樣化。就像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在單一股票上是有風險的,將所有象徵「自尊」的雞蛋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你的心理健康也會造成風險。假如你的自我肯定幾乎完全來自於你擁有的事業成就、擁有平坦的小腹,或擁有一個很帥的男友或很美的女友,一旦你的職涯發展卡關、體重增加,或者你的伴侶甩了你,那麼你就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危機。如果你的自我肯定來源不只是維繫於一個或兩個領域,你就會感到不那麼焦慮。


第二部分 克服你的瓶頸

第四章 猶豫

■ 調整思維以克服猶豫

  • 接受這個想法:你的行為也可能產生正向的結果

預設自己的行為會產生負面結果,這種傾向是焦慮問題的核心。如果你能適時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出負面預測,並接受其他可能,你就可能會減輕你大部分的焦慮。雖然這本書中有很多資訊,但掌握這一項簡單的原則,將會讓你在解決焦慮的路上邁進一大步。要時時注意這個觀念。

每當你感到焦慮時,就用這種感覺當作你的提示,練習釐清你負面的預測和與之相反的可能。試著讓自己也設想最好的結果,而不只是最壞的結果。你不需要做到完全消除恐懼,只需要以平衡的方式去兼顧不同的可能性。

  •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行動也有其價值
  • 了解不行動所帶來的壞處
  • 質疑「失敗=災難」這種想法
  • 質疑「當我嘗試了某件事情卻失敗了,我無法面對」這種想法
  • 質疑「失敗=永遠不會成功」這種想法
  • 質疑「只有輸家才會失敗」這種想法
  • 相信你的直覺

■ 轉變行為以克服過度猶豫

  • 立即減少焦慮

立即減低焦慮感最好的方法是減緩呼吸。當你因為焦慮而感到身體過度激動,或者當你的思緒飛馳或凝結時,嘗試減緩呼吸,這能自動減慢你的心跳速率,你就會感到比較平靜。由於這是一個生理事實,這也是唯一一個能百分之百保證有用的方法。而且效果幾乎是即時的。

  • 決定你要在何時何地展開行動
  • 給予自己成功的經驗

「間歇增強」意即有時會獲得獎勵,但無法預測你何時會得分、何時會被判出局。間歇增強讓行為能被迅速養成,並且能持久進行——去問問經常被吵著要買糖果的媽媽就知道了。你也可以從買彩券並且偶爾中獎的人身上看到這種間歇增強的原則。中獎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多巴胺,讓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贏得大獎的可能性上,並且加強了他們購買彩券的持續「努力」。

  • 融入那些與你在同樣領域深耕的人們
  • 練習忍受不確定感
  • 練習別那麼猶豫

第六章 使人停滯的完美主義

■ 調整思維以克服無益的完美主義

  • 察覺「非此即彼」的思維
  • 將思維從「表現目標」轉移到「精熟目標」

「表現目標」(performance focus)意即你最優先的考量是彰顯自己當下可以將事情做得很好。「精熟目標」(mastery focus)則表示你最關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專注於優勢的人會想著:「我的目標是駕馭這些技能」,而不是「我需要表現優異才能證明自己」。

  • 察覺「貶低」的思維錯誤
  • 接受成功的步調
  • 調整「我應該要更努力」的思維以防精疲力盡
  • 調整「全或無」的極端思維
  • 調整「這對我來說太難了」的思維
  • 轉變你對於構成「好想法」的觀點

■ 調整行為以克服無益的完美主義

  • 管理你的意志力,而非你的時間
  • 注意自己是否出現了過度堅持的警告跡象
  • 別等到筋疲力盡或卡住的時候才中途停止
  • 交出控制權
  • 精簡你的注意力,別一件事還沒完成又去做下一件事

第三部分 下一步往哪裡走?

第九章 管理焦慮VS.過生活

如果你正在想的是「我不想要一輩子都在處理焦慮」,那麼你的想法是正確的。你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來持續提升你的焦慮工具包技巧,但不必擔心管理焦慮會變成你的第二份(或第三份)全職工作。

我們已經討論過這種方法:簡化出哪些思維偏誤是你每日關注的重點,然後每周自我檢查一次,以解決你當時無法成功調整的陷阱。

第二種方法,則是在你的日曆上預設一個時間,時間到了就回頭重新閱讀你在本書中獲得的所有材料。可以暫時把這本書放在一邊,繼續過你的生活,然後六個月後拿起來重讀,到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中階程度的自我行為認知學家,而不再是一個初學者了。到了那時候,你也會發現自己與這些材料有了不同的連結,因為你對這些概念早有基本的熟悉程度。

第三種方法,會吸引那些喜歡思索自己的想法的人,還有喜歡自我反省的人。其實每一個人多少都會犯一些思維錯誤,但這些錯誤並不一定都會引發焦慮。如果你希望進一步提升你的認知行為IQ,你可能希望能夠覺察出自己是何時以及如何陷入這些思考陷阱的。如果你選擇要這麼做,我已經整理了一份包含五十個常見思維錯誤的清單放在網站上。


📝閱讀心得

如此書書名《The Anxiety Toolkit》,這本結構比較鬆散的以焦慮工具包(Toolkit)形式呈現。基於認知行為治療常常都會區分為「處理認知」與「處理行為」兩方面,「處理認知」著重處理「認知偏誤」,而「處理行為」粗略而言關鍵在於「制約」。

預設自己的行為會產生負面結果,這種傾向是焦慮問題的核心。如果你能適時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出負面預測,並接受其他可能,你就可能會減輕你大部分的焦慮。雖然這本書中有很多資訊,但掌握這一項簡單的原則,將會讓你在解決焦慮的路上邁進一大步。要時時注意這個觀念。

以上可以作為本書的重點,另外關於「預防定向」與「促進定向」也能和「劍型人」與「盾型人」互相參照,而關於「防禦性悲觀」書中則只提到:

研究表明樂觀和所謂的「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同樣有益。

「防禦性悲觀」與「憂鬱現實主義」是我目前感興趣的方向。


當你在某些時刻感到不快樂時,去追求意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幸福,才能幫助你感到更加平靜。這麼做可以紓解情緒上的碰撞,那些隨著錯誤、失敗和失望帶來的情緒都會得到緩和。有研究顯示,唯有當你認為壓力是有害的,進而無法應對壓力時,壓力才是真正有害的。如果壓力是建構大局之上,讓你的生活充滿意義,那麼你就更能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應對壓力的。

《意義》寫道「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

有意義的活動需要你為更宏大的東西奉獻心力,所以相較於快樂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換句話說,意義和快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研究顯示,有意義的付出可以促成更深長的幸福感。—《意義》

《輕鬆駕馭壓力》提到「只有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才會對你真正有害」:

我恰巧讀到的這項研究「只有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才會對你真正有害」,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重新思考教學內容是否正確。不僅如此,這項研究也促使我反思自身和壓力的關係。

《日本5ch戰神的回嘴技術》提到「意義的反義詞稱為『強度』」:

意義的反義詞稱為「強度」,其所代表的是一瞬間的「密度」,也就是大腦產生快感的化學物質被大量釋放的那一刻。縱然性行為也可以套用「傳宗接代的本能」或是「確認彼此相愛」等「意義」,但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做愛,所尋求的是當下的快感「強度」。在強度面前,那些極度虛無縹緲的「解釋」將會隨著使用保險套或性犯罪的發生而輕易消逝。—《日本5ch戰神的回嘴技術》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寫道: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花錢在體驗上面,要比花錢買東西更讓我們感到快樂。—《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從這些資料或許能得到一些觀點:

  • 相較於快樂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
  • 意義和快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研究顯示,有意義的付出可以促成更深長的幸福感。
  • 意義的反義詞稱為「強度」。

「意義」與「體驗快樂(強度)」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但有意義的付出可以促成更深長的幸福感。那麼追求較少的擔憂、壓力和焦慮,是否該追求體驗、快樂、強度呢?幸福感是透過承擔擔憂、壓力和焦慮而形成的嗎?那麼追求幸福感是否像「小確幸」一般「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擔憂、壓力和焦慮),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幸福感)」?幸福感是經歷受苦後的對比體驗嗎?

另外「唯有當你認為壓力是有害的,進而無法應對壓力時,壓力才是真正有害的。」或許可以稱為壓力建構論,與情緒建構論、認知重構的觀點不謀而合,但我認為其問題在於自主性。

簡言之,這些觀點可能立意良善認為是「自己建構了壓力、負面情緒、非理性認知,所以能自主重構處理」,可是在新自由主義的變體下形成「你的壓力、負面情緒、非理性認知是咎由自取,應該自行處理,而非怪罪外在」,例如:憂鬱症是你自己想(建構)錯了、鬼剃頭是因為你認為壓力是有害的。


另一種能提升彈性的方法,就是讓你的自我肯定來源更加多樣化。就像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在單一股票上是有風險的,將所有象徵「自尊」的雞蛋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你的心理健康也會造成風險。假如你的自我肯定幾乎完全來自於你擁有的事業成就、擁有平坦的小腹,或擁有一個很帥的男友或很美的女友,一旦你的職涯發展卡關、體重增加,或者你的伴侶甩了你,那麼你就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危機。如果你的自我肯定來源不只是維繫於一個或兩個領域,你就會感到不那麼焦慮。

《夠好的工作》亦提到:

心理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像狄維亞一樣投資不同面向的自己,應對挫折時會更有優勢;反之,如果越讓某一部分的自己定義自己的全部,應對變化的能力就越差。舉例來說,派翠西亞.林維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對自己有更多不同想法的受試者(即她所謂「自我複雜度」越大的人),在經歷壓力事件後,較不易陷入沮喪情緒和出現身體疾病。自我複雜度越低的人遭逢壓力事件時,壓力容易「擴散」到其他生活層面。—《夠好的工作》

這可以延伸到「斜槓」,不過其也會遇上新自由主義的變體問題。簡言之,從「自主性」詮釋成「你應該自主」,結果美其名「斜槓」實則「兼差」,原本要增加自我肯定感來源,結果卻越來越焦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