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理想過生活,人生會更美好嗎?理想生活21天,透過實踐放在心底許久的理想,找尋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與其活在美夢中,不如戳破泡泡,更有機會在現實裡走出一條路。
①早上6點起床,晚上22點睡覺(執行率70%)
「起床」大多十分順利,唯有其中一天因為前晚沒睡好,決定六點半再下床,讓身體好好休息。「睡覺」比我過去所想的還困難,心裡知道要睡,總是在睡前還有事情沒做完,趕在最後一分鐘碰到床,其中兩天還遲睡15-20分鐘。遲睡的原因,聽起來都是很必要的,例如身體伸展、靜心都有助於保持睡眠品質,更早一點我在做什麼呢?洗澡、刷牙、滑手機、跟另一半聊天…,這些也很重要(滑手機除外),不能提早做嗎?看來睡前的兩個小時,是決定能否準時睡覺的關鍵階段。
以往知道晚睡似乎是來自於我過度控制生活,有蠻長一段時間,每到晚上九點才開始想要拖地,想到完成後的成就感,當天執行任務又更多的充實感,勉強略帶疲倦的身體拖完。接著,休息善待自己(累了就去睡覺不是更好?),坐在沙發上滑手機,時間又更晚了,更不用說後面還要洗澡。現在回想,那時真是瘋了。面臨睡覺與否,清楚地顯露我對於生命的態度與排序,值得好好觀察。
②靜心20分鐘(執行率100%)
早上起床後,靜心15分鐘,睡前坐在床上,靜心5分鐘。儘管還是雜念紛飛,刻意留20分鐘靜心,一方面重新回歸關注身心,帶來安頓感,另一方面,也透過這份刻意,感受到對自我的重視。
①閱讀一本書(執行率100%)
喜歡閱讀,卻常常是有剩下的時間才留給書。安靜坐在椅子上讀書,內在跟著書同步思考很熱鬧,要是畫成漫畫,大概就是人拿著書在畫面中間小小的,框內擠滿人和書的對話,隨著心境不同底部還會變色。20年前的好書,現在看還是很佩服作者能留下這些智慧,讓此刻的我有機會學習。
②健身房運動或去戶外健走,半小時(各做一次,執行率200%)
到戶外健走,能看見天空、綠樹,與大地同步呼吸的過程,享受身心被打開、延伸的舒暢感。前提是,要先把自己拖出門,就跟前段閱讀有異曲同工之妙,明明喜歡但我卻不做。記得聽過盧建彰導演受訪時說,他不喜歡跑步,但他喜歡完成跑步的感覺。去健身房對我來說,還不到自我超越感,更像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既然想順利使用它,就要定期保養的概念。
每7天回顧一次,可選擇調整一個部分,以更適合及成為更喜歡的自己為原則
★增加每天觀察睡前兩小時,我在做什麼?
了解我對於生命中輕重緩急的態度與排序,卡在哪?想去哪?瘋在哪(哈)?
為了完成實驗執行,對於生活的選擇較有覺察,也就是知道自己現在做的決定,會對能否完成目標有影響。儘管如此,依舊會有一不小心就與目標擦身而過的失誤,姑且稱之「人生的恍神時刻」。想起內觀老師的提醒,心會飄走是正常,它飄走一次,我們就帶它回來一次,它飄走第一百次,我們依舊把它帶回來,這樣就好。記得當下聽到這段相當感動,如果有人在我走偏人生第一百次,還願意不帶評價的就只是把我帶回來,那是真愛,喂~我想說的是,那是真心的為我好,真心的想陪伴我。我想成為那個對自己真心,願意一次次帶自己走回來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