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同時對自己慈悲,糾結減少,親情相處能更自在。中年子女,經過多年的衝突與嘗試,更清楚父母的模樣,也更明白自己的需求,沒有誰需要委屈,子女和父母都在學習親情這門艱深又重要的課。
自從爸爸獨居後,我心裡惦記著,有天要去他家附近一起散步或爬山。想陪爸爸過生活一下,也想了解爸爸的日常和心情。這件事擱置了大半年,每次去找爸爸吃飯聊天就差不多天黑了,也或許,我其實還沒做好心理準備?這次年假很長,真的要邀約爸爸爬山,我反倒猶豫許久。
想約與不想約的猶豫距離,在我關心爸爸的想約,與不想約是我不確定自己能否接納爸爸、接納我心裡面可能愛與不喜歡同在的複雜情感。在人生不留遺憾,有想就行動的信念下,我和爸爸初三一起去爬山(這押韻讓我想到小時候的猴子繞口令,星期三猴子去爬山,我唸到週五就記不得了。懷舊到此,回到爸爸)。
從起點開始,爸爸便開始導覽,介紹經過的店家、市場;進入山裡,爸爸接著講起這座山各種不同難度的步道,他平時因應不同需求怎樣選擇步道,這步道和他的故事,步道經過的廟宇有什麼神明,步道的松鼠如何如何;下山路上繼續說著,走到哪裡要小心階梯不穩,他這次走步道的新發現等等。除了我講話的時候,除此之外他的嘴巴沒有停過,這就是我老爸。
還記得老爸上次這樣,是多年前找爸爸去旅遊,在花東寧靜的海邊爸爸依舊喋喋不休,海邊沒啥好介紹,最後我爸連消波塊都要介紹它的作用,當下我忍不住請爸爸可否安靜幾分鐘,想在海邊發呆一會兒。因為那次旅遊經驗,許多彼此的不同,爸爸的堅持和指導,那時的我選擇用憋得很辛苦完成孝親之旅,身心又氣又累,好幾年都不敢再約爸爸出門玩。
這次登山兩個半小時的路程(這時間差不多是我有力氣真誠陪伴的長度),偶爾感受到自己快要身心不平衡的時刻,換我試著分享自己一點;聽到真的很難有共鳴的地方,我跟爸爸坦承其實這部分我沒有很有興趣,另外延伸往這個話題有關係,比較有興趣願意聊的方向。行程的尾聲,我們買了點心坐在路邊長椅上享用,爸爸突然說出前陣子彼此觀念有落差的某個安排,他真實的想法和考量是什麼;我表示尊重,認同爸爸能夠安心是最重要的,內心也感謝他的考量裡有想到家人,儘管對我來說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這是屬於他的人生啊。
爸爸有他的人生選擇,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包含著我的人生選擇,我想要當怎樣的子女,我如何回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爬山回到家後,習慣內省的我,心中還是默默飄出一絲不安,覺得自己表達對爸爸說的某部分沒興趣,是否有更好的回應方式?
冷靜想想,以兼顧彼此需求來說,目前就很好了,我想要做一個不用內耗來孝順的女兒,親情互動能滿足彼此的需求,對我來說是更能長久的路。過去的我若選擇完全配合爸爸,失去自己的親情,反而偶爾大爆炸傷害累積的信任和情感,對不知情我在壓抑的爸爸來說也不公平。
回顧去年九月的文章,我寫下跟爸爸承認自己愛他也恨他,經過半年,面對爸爸的想法與行為,我更能尊重與平靜的回應。這樣的改變,自己也有點驚訝,接納並承認恨以後,更完整的我,也感覺到內在更輕鬆,同時更踏實。但是,這絕對不是終點,過去、現在和未來也都還有各式各樣狀況考驗著我們。不同的是我知道,我可以選擇,選擇自己需要多點空間,選擇用訊息、電話、短相處、長陪伴等各種方式,來付出我能夠付出的關心與情感。
感謝多年來嘗試過各種方式,仍然不放棄找尋更適合的親情方式的自己,還有一起參與修習這門課的老爸。
-----------‐‐------------------------------------------------
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也木心,喜歡透過寫作整理、反思生命、記錄生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點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
⭐如果你對於這邊的文章們有共鳴,歡迎追蹤或加入沙龍,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