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分割是什麼?還是要遵守特留分?

遺產分割是什麼?還是要遵守特留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遺產分割是指在共同繼承人之間,為了消滅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而進行的一種法律行為。當一個人過世後,其財產自動轉為遺產,所有繼承人對於遺產擁有公同共有權。這意味著各繼承人雖然有應得的比例,但尚不能直接取得該比例的所有權,必須經過遺產分割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於確保每個繼承人獲得公平的繼承份額具有重要意義。

遺產分割的準備工作

在進行遺產分割之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特別是涉及不動產的部分。根據《民法》第759條規定,處分不動產必須經過登記。因此,全體繼承人或其中一位繼承人需要先辦理「不動產遺產登記」,即不動產過戶登記,這是遺產分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這樣可以確保遺產分割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遺產分割的方式

遺產分割有幾種不同的方式,每種方式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要求:

1.遺囑分割

根據《民法》第1165條第1項的規定,如果被繼承人在生前已經立下遺囑,並在遺囑中明確指示了遺產分割的方法,則應依照遺囑所定的方式進行分割。然而,根據《民法》第1187條規定,即使被繼承人立有遺囑,分割方法也不能侵犯繼承人的特留分。特留分是法律保障繼承人的最低繼承份額,即使有遺囑,也必須保留這一部分。

2.協議分割

協議分割是一種需要全體繼承人同意的分割方式。如果所有繼承人達成一致,則可以依照協議進行分割。但若協議將部分繼承人排除在外,則該協議無效。協議分割屬於債權行為,並不會直接使共有人取得分割後的單獨所有權,而是取得履行分割協議的請求權。這意味著繼承人可以請求遺產佔有人依協議交付遺產,特別是涉及不動產時,還需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

禁止分割與其限制

遺囑除了可以明確分割方法外,還可以禁止繼承人分割遺產,但這種禁止是有期限的,根據法律,最多只能禁止十年。如果遺囑沒有禁止分割,但繼承人協議後決定不分割,該決定也是有效的,但約定不分割的期限不能超過五年。這樣的規定旨在平衡繼承人之間的利益,避免遺產分割過程中出現過多的糾紛。

特留分的保障

特留分是繼承人依法享有的最低繼承份額,即使被繼承人立有遺囑,也不能剝奪這一份額。根據《民法》第1223條,特留分是保障繼承人基本權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例如,直系血親卑親屬的特留分為法定應繼分的一半,父母和配偶的特留分亦是如此。因此,無論在進行何種方式的遺產分割,特留分都是必須遵守的法律底線,任何違反這一規定的分割行為都將被認定為無效。

總之,遺產分割是一個複雜且重要的法律過程,無論是通過遺囑還是協議,都必須遵守特留分的規定,以確保每個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在進行遺產分割時,建議繼承人尋求專業法律意見,確保分割過程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Line免費諮詢按我***

raw-image


avatar-img
880的法律沙龍
3會員
15內容數
880法律提供各式法律資訊, 喜歡歡迎追蹤支持。 有法律問題,歡迎與我們詢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880的法律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介紹了刑事案件的偵查流程及提告的注意事項,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有效提告。許多人誤以為去警局報案即為正式提告,實際上這只是第一步。透過對各角色的解釋,以及提供聘請律師的建議,本文旨在提升讀者對刑事案件處理的認知,保障自身權益。
很多人出於信任,選擇當保人,卻未必了解這其中的潛在風險。一開始事情看似平穩,這種信任的舉動並不會引起太多的擔憂。然而,一旦友好、親密關係破滅,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保人可能將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和責任,甚至可能導致個人信用受損。因此,當保人後悔了,如何擺脫保人的束縛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網路平臺的普及,匿名發文和留言已成為許多人表達意見的方式。然而,許多使用者認為匿名可以逃避法律責任,但事實上,即使匿名,依然可能面臨法律後果。此文章探討匿名發言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以及如何在社群平臺上維護言論自由與他人權益之間的平衡。謹慎言行是相當必要的,以免觸犯妨害名譽等法律問題。
本文介紹了刑事案件的偵查流程及提告的注意事項,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有效提告。許多人誤以為去警局報案即為正式提告,實際上這只是第一步。透過對各角色的解釋,以及提供聘請律師的建議,本文旨在提升讀者對刑事案件處理的認知,保障自身權益。
很多人出於信任,選擇當保人,卻未必了解這其中的潛在風險。一開始事情看似平穩,這種信任的舉動並不會引起太多的擔憂。然而,一旦友好、親密關係破滅,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保人可能將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和責任,甚至可能導致個人信用受損。因此,當保人後悔了,如何擺脫保人的束縛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網路平臺的普及,匿名發文和留言已成為許多人表達意見的方式。然而,許多使用者認為匿名可以逃避法律責任,但事實上,即使匿名,依然可能面臨法律後果。此文章探討匿名發言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以及如何在社群平臺上維護言論自由與他人權益之間的平衡。謹慎言行是相當必要的,以免觸犯妨害名譽等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