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驢知道 EO 影評|或許不知道的是人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情提要

《如果驢知道》是一部2022年上映的波蘭電影,由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執導。透過不同顏色、速度運鏡,切換驢子和人類間的「視界」,講述一隻馬戲團的驢子在反動物娛樂團體的示威後,被迫離開主人,開啟奇異的旅途。

這部片在爛番茄上獲得了96%的「新鮮」好評,也在2022年坎城影展首映,獲得評審團獎。《如果驢知道》不管是在詮釋手法、寓意或內容創新度來說,筆者認為導演確實也做到了推動觀眾好奇心、引發思考以及有深度的結尾這些細節。

《如果驢知道》改編自羅伯特·布列(Robert Bresson)1966年的作品《驢子巴特薩》,兩者都在講一頭驢子輾轉遇到不同人的經歷,都在講一種生命的無常和由不得。

以下內容將會有大量劇透,不想搶先看小驢子歷險記的話,記得轉臺先,另外有想法的人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喔!ˇ

火車上的男人跟伊歐分享自己吃過驢肉做的臘腸。

火車上的男人跟伊歐分享自己吃過驢肉做的臘腸。


我有一隻小毛驢,但不是去趕集

我想馬戲團的概念在台灣是相對陌生的,但在東歐一代,是過去許多表演者賴以為生的管道之一。正好筆者最近在讀一篇關於馬戲團的散文,在汗味、人畜味、陳舊道具味交雜的圈子裡,演出的本質即是人們對死亡與極限的著迷,馬戲團四處巡迴,不外乎就是本著同一個賣點。這種遊走、漂泊的概念,和伊歐的出走,正好互相呼應,但一個是控制下的,另一個是未知。

在伊歐被帶離馬戲團的期間,不同人們對一隻驢子的不同反應,某一部分也是反映著各自的需求,無論是愛著伊歐的卡珊卓、歡慶球賽的球迷、迷茫義大利人或是最後趕鴨子上架的屠宰場工人。我認為很難分辨《如果驢知道》的主角,他是一部公路電影,要觀眾陪著角色一直走一直走,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這麼一匹驢子,一直在反射每個決定。

驢是你,驢是我

從動物視角出發的電影不在少數,幾年前看過一部關於一隻蒼蠅向情敵復仇的電影,但《如果驢知道》顯得更加漫無目的,甚至無法預測結局。我非常喜歡整體偏灰色的色調,跟伊歐的毛色及那冷清的早晨被硬生生裝進貨車裡的動物們一樣,引導觀眾很快進入這種不確定性、緘默的狀態。電影中沒有太多的對話,更多時候是列車趕路的聲音、動物的嚎叫及高昂詭異的背景音樂,好像要我們專注在感官上面,就像動物不會思考太多,卻能敏銳感知環境的變化。

電影中的相對暖色是伊歐眼中的紅色世界。這紅色給我一種依戀、預警、迷幻的感覺,尤其是伊歐腦中不斷呼喚他名字的卡珊卓、撫摸他時手指陷入毛髮中的觸覺記憶,看起來又近又遠,又真實又像做夢。在與卡珊卓的回憶後,伊歐踢斷柵欄跑了出去,在群樹高聳參天的森林裡奔跑。那一段導演用了極大量的紅光背景,由上俯拍整座森林,小小的驢子在渺無人煙的樹林裡,顯得更加形單影隻,似乎也預告了不祥的未來。

導演給伊歐的身體多個細緻的特寫,隔著螢幕彷彿都能感覺到那毛皮刷在臉上的觸感。當伊歐停下時,觀眾也停下,當牠嗅聞斑駁欄杆時,觀眾也跟著那一抽一抽的鼻頭,感受動物認識環境的方式。這對於觀眾揣測伊歐的情緒也有加成作用,就像你看到那雙視線向下、靜止不動,被濃密睫毛掩蓋的大眼睛,你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孤單、疲憊等情緒。伊歐變成了更真實的存在,我們都不自覺地為他的一舉一動下註解。


動物本無心,荒誕的是人類自己

講完了導演的拍攝技巧,我想來談談電影中的暗示與諷刺。

我想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相信伊歐最後會回到卡珊卓身邊的人,卻被黑暗中「刷」醫生嚇個措手不及。在反思本片的寓意時,我發現結尾和一開始的反虐待動物團體對政府施壓,最終「解放」馬戲團動物形成極大的諷刺。你怎麼能確定這是對另一個生命最好的去處?就像家暴的孩子不一定想被另外安置、伊朗婦女也不一定想摘頭紗。這就是個矛盾的點,但也不能說如果沒那場示威,伊歐的結局就不會這樣,因為生命就是一連串連鎖反應,在當下的人是看不見後來的。

另外,細心的人肯定會發現,電影中不只一次提到驢肉做成的臘腸。說他是個引人發笑的玩笑話也好,因為沒人想得到伊歐最後竟跟著一群牛被送進屠宰場。明明屠宰場的工人都看見伊歐這隻可能有主人的驢子,所有人卻都選擇沈默,趕牛去死的整個過程都象徵了一種集體的社會冷漠,人們懶得關心不會影響的自己的事情。就像動物團體關心馬戲團是否解散這件事、瘋狂球迷關心喝酒慶祝這件事、屠宰場工人關心今天能不能準時下班這件事。每個人的軌道看起來都短暫交錯了,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盤。

《如果驢知道》在講一種荒謬,給人一種錯愕。如果這就是伊歐的結局,前面跟一堆人的邂逅有什麼意義?事實上,一切都沒有意義,驅動每個個體的力量都是為了自己,就像一路上那些荒誕的小插曲、衝動暴力和背德,伊歐只是代替我們走完其中一條故事線,而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斷在投射機械社會的冷漠,再把冷漠內化,活在一種荒唐的循環中。


以上就是看完《如果驢知道》的一些分析和感想,我是田小蛇,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電影,如果你也喜歡聽聽不同的聲音,歡迎逛逛沙龍裡的其他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小蛇的沙龍
8會員
24內容數
一些看完電影的murmur,一些和寵物的瑣碎日常。 人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輩子大概不能當瘋子了,當個傻子也不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如果驢知道》是一部2022年上映的波蘭電影,由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執導。透過不同顏色、速度運鏡,切換驢子和人類間的「視界」,講述一隻馬戲團的驢子在反動物娛樂團體的示威後,被迫離開主人,開啟奇異的旅途。
Thumbnail
《如果驢知道》是一部2022年上映的波蘭電影,由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執導。透過不同顏色、速度運鏡,切換驢子和人類間的「視界」,講述一隻馬戲團的驢子在反動物娛樂團體的示威後,被迫離開主人,開啟奇異的旅途。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藉由介紹迷你影集「馴鹿寶貝」,並分享心得和反思,呼籲家人的包容與接納,展現了人生的成長和深刻的自我反思。男主角親身經歷寫劇本,實踐了使你痛苦者使你偉大的真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藉由介紹迷你影集「馴鹿寶貝」,並分享心得和反思,呼籲家人的包容與接納,展現了人生的成長和深刻的自我反思。男主角親身經歷寫劇本,實踐了使你痛苦者使你偉大的真理。
Thumbnail
一部探討自我生命意義與家庭親情價值、人生競賽輸贏、友情分合、人狗巧遇奇緣,到生死同盟的轉折,全片融合越野探險競賽的緊張刺激、商業贊助金額與IG流量高低的冷酷現實等議題探討的好片。
Thumbnail
一部探討自我生命意義與家庭親情價值、人生競賽輸贏、友情分合、人狗巧遇奇緣,到生死同盟的轉折,全片融合越野探險競賽的緊張刺激、商業贊助金額與IG流量高低的冷酷現實等議題探討的好片。
Thumbnail
本篇心得涉及小說劇情內容,可能影響觀看體驗,請大家斟酌。
Thumbnail
本篇心得涉及小說劇情內容,可能影響觀看體驗,請大家斟酌。
Thumbnail
電影雖然是透過驢之眼,看這驢(愚蠢)世界,但也因為EO的視角,我們漸漸的被代入了,驢是我,我是驢,所以《如果驢知道》被指為是一部富有詩意的作品,具有一種隱喻的世界觀,也給了我一些或說是聯想,或說是提醒:人類與動物的依附關係;馬戲團、海生館、動物園存廢的思考。並期待不再有〈動物的悲歌〉這樣的故事發生。
Thumbnail
電影雖然是透過驢之眼,看這驢(愚蠢)世界,但也因為EO的視角,我們漸漸的被代入了,驢是我,我是驢,所以《如果驢知道》被指為是一部富有詩意的作品,具有一種隱喻的世界觀,也給了我一些或說是聯想,或說是提醒:人類與動物的依附關係;馬戲團、海生館、動物園存廢的思考。並期待不再有〈動物的悲歌〉這樣的故事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