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如果驢知道》(Eo):如果驢子並不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謊言。」
(Cinema is 24 lies per second.)
~ Jerzy Skolimowski
傑西史柯林摩斯基(Jerzy Skolimowski)是波林新浪潮大師。他曾在 2016 年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說:「你曾說過:『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謊言。』」──這其實是史柯林摩斯基在二、三十年前某個訪談中的一句話。
史柯林摩斯基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生於猶太家庭,童年經歷納粹時代,生涯早期與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合作,寫下《水中之刀》的劇本;爾後,1968 年因作品諷刺史達林遭禁演驅逐,遠走英國、西德。他故事中的主人翁不一定都如導演生平那麼流離失所,但不是經歷荒誕人世、炎涼百態,就是任憑福禍降臨,卻不能言語。
史柯林摩斯基 2022 年新作《如果驢知道》在坎城影展首映,獲得評審團獎。本片粗略改編自羅伯布列松(Robert Bersson)《驢子巴特薩》(1966),大師改編大師經典,因為:這是這麼多年來唯一讓他真正落淚的電影。
《如果驢知道》講述一隻馬戲團驢子,因為「動物權人士」的抗議而離開馬戲團,與寵愛牠、牠也深深愛戀的馬戲團女成員分別。其後我們跟隨一頭驢子的視角,走過動物收容、足球賽場、公路休息站、動物醫院、貴族莊園,牠拉車、當模特兒、成為兒童玩伴,最終因為「無用」走進屠宰場,通過驢子的眼睛探索現代歐洲的景象。
電影內的故事開始於馬戲團,一種歐洲大陸最古老的舞臺藝術形式,而電影院外蔚藍海岸的坎城電影宮舞台上、是電影的巨型銀幕。新舊兩種媒介對比,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是電影?
筆者以為,比起電影院的「黑盒子」,《如果驢知道》更適合作為一部放在美術館「白盒子」的電影,儘管故事有些許的情節連戲,儘管這是一個拍攝一首首由動物觀點凝視「歐洲狀況」的組曲,但我們不能隨意進出戲院,我們必須照順序、在密閉的場所看完這部片,才能體會完整的「體驗。」
儘管,誠如史柯林摩斯基在影展後記者會提到,這部驢子觀點的電影,不依賴「線性敘事」和「三幕式結構」的情節;相對地,導演表示,正是因為將主角設為非人的「驢子」,給予了編劇與導演在故事撰寫、拍攝現場跳脫傳統順序的模式,他們必須完全站在動物的角度想事情,工作人員在現場必須等待動物的反應,幾乎像是紀錄片,人類的「控制」必須退位。
他說:「按照三幕結構拍攝,是一項機械性的工作。但對我的團隊來說,不得不去玩一些完全不同的角度,才能打開觀眾大腦的完全不同面向。」
與此同時,《如果驢知道》的畫面有著製作上讓人難以抗拒的高度設計。《沒有煙硝的愛情》攝影師 Michal Dymek 精緻的構圖,不同於羅伯特布列松以一部單鏡頭拍攝的黑白電影(只有 50mm),他以靈活的大遠景、特寫、空拍、驢眼鏡頭(類魚眼柔焦)──電影中充斥大量「圓形構圖」──以適合這種構圖的獨特畫幅比例(1.5:1),製造多重的景深。配合影像,波蘭知名作曲家 Paweł Mykietyn──導演特別稱讚他「發揮了他的全部才能和敏感性」──特別替影像撰寫的交響樂配樂,有著類似「圓舞曲」的節拍。這部電影的拍攝是衝著最好、最大的銀幕而來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0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an Goldin以及那一整代人在做什麼?他們不是一群邊緣人需要文明世界的承認,他們是一群文明人希望啟蒙正常世界當中的野蠻人,希望那些衣冠楚楚的原始人,能夠從偏見、無知與利益當中稍微地掙脫。而實踐這件事的第一步,就是不能否認關於世界或是關於人的真實。這是Nan Goldin對於攝影最強烈的動機。
波光仍閃動,像是暗示著愛子也迎向死亡的河面那樣,生命從不為誰停留。就在今年初,飾演愛子的演員尹靜姬也在與阿茲海默症糾纏了十年後離世。孰料戲裡戲外竟如鏡?生命之詩終究是死亡的隱題。不過幸而有詩有舞,在死亡之前,讓人類仍有機會創造出不朽的片刻。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Nan Goldin以及那一整代人在做什麼?他們不是一群邊緣人需要文明世界的承認,他們是一群文明人希望啟蒙正常世界當中的野蠻人,希望那些衣冠楚楚的原始人,能夠從偏見、無知與利益當中稍微地掙脫。而實踐這件事的第一步,就是不能否認關於世界或是關於人的真實。這是Nan Goldin對於攝影最強烈的動機。
波光仍閃動,像是暗示著愛子也迎向死亡的河面那樣,生命從不為誰停留。就在今年初,飾演愛子的演員尹靜姬也在與阿茲海默症糾纏了十年後離世。孰料戲裡戲外竟如鏡?生命之詩終究是死亡的隱題。不過幸而有詩有舞,在死亡之前,讓人類仍有機會創造出不朽的片刻。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娜烏西卡的異國藍色衣裳,心口點綴一抹丹紅,那是《風之谷》欲直指的核心——無跡可尋的戰爭與愛情多半都是紅色的,紅色是屬於生命的——如刺穿耶穌手心的鐵釘,滴下聖潔的、血腥的愛;如村人當歌飲酒,以血色的葡萄酒浸泡赤豆與樂音;又或是常駐於心的,寧靜中的憤怒,戰爭與愛情多半都在偶然與動機不明的怪誕中爆炸開來。
Thumbnail
時間與意志匯集成一條比歲月還要纏人的思緒,以薩塞克斯無情涓涓的深色河流作為象徵物,由指尖向前奔去。《時時刻刻》的三位女性作為彼此精神活動的投射,三者的生活與精神由 1923 年的英倫鄉間指向 1951 年的洛杉磯,再映照至 2001 年的紐約,命運化作彼刻煩惱的鏡子,零落的機會與憂傷的選擇緊隨其後。
Thumbnail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Thumbnail
《如果驢知道》是一部2022年上映的波蘭電影,由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執導。透過不同顏色、速度運鏡,切換驢子和人類間的「視界」,講述一隻馬戲團的驢子在反動物娛樂團體的示威後,被迫離開主人,開啟奇異的旅途。
Thumbnail
《鳥》是1963年由希區考克拍攝的著名代表作,被視為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它不但突破了以往觀眾對恐怖的想像,更把電影的「鳥」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欣賞《鳥》的時候,不禁讓我聯想到30年代的《育嬰奇譚》,它們都在刻劃不同於正常社會的戀愛關係,這正是開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當喜愛惡作劇的富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狸太怨》(Hundreds of Beavers)是美國導演麥克切斯利克(Mike CHESLIK)2022 年的最新作品。麥克切斯利克早期以短片和編劇為主,《狸太怨》是他第一部執導長片。《狸太怨》以當代少見的黑白手法拍攝,聚焦在人類與動物的進退之爭。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娜烏西卡的異國藍色衣裳,心口點綴一抹丹紅,那是《風之谷》欲直指的核心——無跡可尋的戰爭與愛情多半都是紅色的,紅色是屬於生命的——如刺穿耶穌手心的鐵釘,滴下聖潔的、血腥的愛;如村人當歌飲酒,以血色的葡萄酒浸泡赤豆與樂音;又或是常駐於心的,寧靜中的憤怒,戰爭與愛情多半都在偶然與動機不明的怪誕中爆炸開來。
Thumbnail
時間與意志匯集成一條比歲月還要纏人的思緒,以薩塞克斯無情涓涓的深色河流作為象徵物,由指尖向前奔去。《時時刻刻》的三位女性作為彼此精神活動的投射,三者的生活與精神由 1923 年的英倫鄉間指向 1951 年的洛杉磯,再映照至 2001 年的紐約,命運化作彼刻煩惱的鏡子,零落的機會與憂傷的選擇緊隨其後。
Thumbnail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Thumbnail
《如果驢知道》是一部2022年上映的波蘭電影,由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執導。透過不同顏色、速度運鏡,切換驢子和人類間的「視界」,講述一隻馬戲團的驢子在反動物娛樂團體的示威後,被迫離開主人,開啟奇異的旅途。
Thumbnail
《鳥》是1963年由希區考克拍攝的著名代表作,被視為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它不但突破了以往觀眾對恐怖的想像,更把電影的「鳥」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欣賞《鳥》的時候,不禁讓我聯想到30年代的《育嬰奇譚》,它們都在刻劃不同於正常社會的戀愛關係,這正是開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當喜愛惡作劇的富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狸太怨》(Hundreds of Beavers)是美國導演麥克切斯利克(Mike CHESLIK)2022 年的最新作品。麥克切斯利克早期以短片和編劇為主,《狸太怨》是他第一部執導長片。《狸太怨》以當代少見的黑白手法拍攝,聚焦在人類與動物的進退之爭。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