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是一個很特殊的月份,上半月股市歡欣鼓舞,大盤創新高,下半月反轉直下瞬間大多頭變空頭,尤其是8月2日台股創下史上最大的1000點跌點,晚上美股又因為非農開了一個很爛的數據而大跌。
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控制風險這一段我很常拿來引用
傑出的投資人之所以傑出,就在於除了創造報酬外,他們還同樣有控制風險的能力。
看看那些被大眾認為做得很好的投資人巴菲特、彼得·林區等,一般認為他們的投資紀錄出眾,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高報酬,還因為數十年來的表現都很穩定,沒有嚴重虧損。
控制風險很少會得到獎勵,尤其是在多頭行情時,原因就出在風險是隱藏的、看不見的。風險(指得是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觀察不到,能觀察到的只有虧損,而虧損只有在風險碰到負面事件時才會發生。
年初券商給我一個非常漂亮的質押利率,我那時就陷入長考,質押出來的資金要怎麼配置,是要繼續投入股市增大部位,還是買高股息ETF為之後的離職創造現金流,還是買降息只聞樓梯響的美國公債。
最後我選擇美國公債,理由如下:
1、有5%的利息現金流
2、有未來降息的可能性
3、股災時有對沖股市部位風險的特性
其中2+3是看起來穩贏不輸,有降息可能又有對沖股市部位風險的好處,但實際執行之後大家都知道2024上半年AI股跟指數大漲特漲,反而美債一直都停在原地,雖然有利息的現金流,但整體的收益仍然比不上指數。
我在上半年的績效檢討也有提到,債券的配置拖累我的整體績效不少,但我仍然沒有調整部位,主要是就算不降息,在大盤指數漲多之後,有5%的利息現金流加上對沖股市部位風險,仍然配於我的配置之中。
有看過我的配置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我有20多%的部位配置在債券,在這一波台股跟納指回檔約10%,而我投資的個股如台積電、NVDA回檔20%甚至30%,但我的總資產部位只減損不到8%。
但回頭想,這些資金如果放在指數或是個股,在上半年大漲,對於整體績效是否會有更好的績效表現,因為沒發生我就不特別去計算。
因此對於債券我不會說「我早就買了」,我會說:
風險與機會考量的結果,結果是好是壞只能在未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