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快問快答 (?) 問我對瑞典了解多少,我大概只能回答幸福國家、宜居城市,讓人稱羨的社會福利及人性化工時,還有適合印在明信片上的好山好水。而這些印象在讀完《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後,補足了更多細節,想像變得更具體,瑞典好像和我想的一樣,又不太一樣。
作者「瑞典劉先生」23 歲時獨自移居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當地求學、工作、生活至今 12 年。他以「外來者」的眼光,觀察瑞典的職場文化、社會制度、社交潛規則、民族性與政治,寫出這本有趣又引人反思的《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
從熱情的亞洲海島,來到冷靜的歐洲北國,文化差異是可想而知的家常便飯,但書中提到的幾個例子,還是讓人覺得奇妙,例如「你可以來我家玩,但不能在我家吃晚飯」、「不直接告訴鄰居派對很吵,而是站在窗邊用眼神『被動式攻擊』表達不滿」、「幫女士拉椅子的美國紳士,在瑞典卻吃了閉門羹」等等。諸如此類的文化差異,通常是吸引我們想到異國一探究竟的魅力,但有時候也會變成讓人不得其門而入的高牆。
這種幻想與幻滅的對照,在第四章「瑞典不是烏托邦」裡有深入描寫。即使擁有穩定工作及住所,發展出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劉先生仍然會有「自己是外來者」的感覺,對身邊其他「異鄉人」的困境也更有共感。這些朋友因為戰爭、情感或經濟因素來到瑞典,跌跌撞撞想找到落地生根的機會,卻在現實的考驗下失去眼裡的光。
對講求包容、多元,位在人權前段班的瑞典來說,這些外來者的灰暗遭遇,恰好顯現了烏托邦理想的漏洞。我很喜歡這一章帶來的思考,偏見與歧視是任何人種在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的事,當未來你在職場上碰到新住民的同事或主管,你會怎麼看待他/她?
如書名「宜居指引」所示,《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是一本帶你認識瑞典人的眉眉角角,讓異地變得宜居的書,瑞典劉先生兼具感性與理性的剖析,拓展我對遙遠北國的理解,而不管外國月亮是不是比較圓,不要忘記月亮也有陰影面。
關於瑞典 & 斯德哥爾摩
人口:約 1060 萬人(2024 年止)
面積:45 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 12 倍。70% 以上是森林,有近 1/6 在北極圈內)
首都: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1個半島上,由70多座橋樑將這些島嶼連為一體,享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航程:台北出發約20小時以上。
品牌:IKEA / H&M / VOLVO / Spotify
作者:瑞典劉先生 (劉晉亨) / 出版:時報出版 / 初版: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