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設計理念:國文結合數學,鍛鍊學生的邏輯力與圖表力
108課綱實施之後,考題會如何順應變化,是師生都關切的問題。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於110年10月公告了「統測素養導向及實務導向題型示例」,其中明確指出:「國文科朝向部分考題內容以產業或職場背景,評量閱讀及邏輯等應用、延伸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是否能進行邏輯思考,並將所學轉化成其它方式應用出來,將是閱讀測驗部分的評量重點。
從一段文字中「提煉出關鍵字」並「轉化為圖示」是新式考題中經常出現的考點,倘若學生平時接受過這兩種訓練,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解讀文章的能力,也能迅速掌握命題邏輯,在考場上爭取到更充裕的作答時間。有鑑於此,筆者嘗試結合課文與跨領域概念,設計形式活潑、操作容易的學習單,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並且學習從中「提煉出關鍵字」與「轉化為圖示」。
《論語》和《孟子》是課本中一定會出現的教材,由於兩者篇幅不長,內容也多與抽象概念的思辨有關,所以非常適合針對上述教學目標設計為學習活動;而數學是最講究「邏輯力」的一門學科,若學生能完整消化《論語》和《孟子》的內容,再加上妥善應用基本的數學公式,就可以將思辨過程與結果清楚地呈現出來。因此,就有了這次「論孟×數學=閱讀理解」的教學設計。
以下圖一為例,《論語‧公冶長》中的〈何各言爾志〉一則,呈現了孔子與學生顏淵、子路間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看出三人不同的志向。子路的回答觸及物質層面的分享,顏淵的回答涉及自我對待成就的態度,孔子的回答則與對社會弱勢者的關懷有關,若應用數學概念,則可以得出「物質+Δ=子路之志」、「成就+□=顏淵之志」、「他人+○=孔子之志」三條公式,從而請學生依文意推論出Δ、□、○的答案各應為何。由於是開放式的問答題,教師可從學習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邏輯推論能力的高低,這樣的題目,也與111年新型學測非選擇題的題型類似,對想要跨考學測的技高學生來說,更是很重要的練習。
貳、教學流程:個人練習加小組討論,分階段檢核學習成果
為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不需先行解說課文,可直接進入下表一的教學流程,本活動預計使用一堂課的時間,分兩個階段進行。階段一是個人作答的時間,目的在讓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理解,並完成個人的學習單;階段二是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的時間,目的在讓學生相互觀摩,並練習口語表達。
在進行小組討論前,建議教師給予報告者關於口頭報告的句型指引,例如:「我們這組認為○代表AA,因為課文說『……』;而□代表BB,則是因為課文說『……』。」藉此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是「有邏輯的說話方式」。透過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不但對文意會有清楚的認識,也能鍛鍊出「提煉出關鍵字」與「轉化為圖示」的能力。教師批閱完個人作業後,可於下一堂課展出優秀的作品,並進行更深入的解說。
參、結語:貼近素養題型的「做中學」教學法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方法,他建議讓學生從實做經驗中累積知識與習得技巧。此一概念應用到新課綱實施之後的教育現場也十分適切。「統測素養導向及實務導向題型示例」中提到的「閱讀及邏輯等應用、延伸思考的能力」,學生無法依靠從教師口頭講述獲得,只能從一次次實做練習中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此次「論孟×數學=閱讀理解」教學活動的實驗,或許正是一種能貼近素養題型的理想教學法。
●本文亦刊載於龍騰《無痛跨域Follow Me》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