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含有「孟子」共 5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一、 1.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六、 1.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
一、 1. 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
十、 1.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 1. 原文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
原來孟子這樣說 傅佩榮  2010 九歌出版社 分類:論說--實用  ★★★☆☆
Thumbnail
八、 1. 原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
一、 1.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
一、生平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展者。他曾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學習,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今天早上,看到新聞, 說一名男子撿到皮夾,被法院判刑。但他辯稱: 「自己沒有侵占意圖,只是撿到皮夾當下肚子很痛,急著回家上廁所, 並預計在傍晚接送小孩時,再將皮夾送到派出所。」 但是法官說: 「法官認為,李男撿到皮夾當下,距派出所僅4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