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飲食文化南北差異

台灣飲食文化南北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觀看美食節目與女網友討論南北食物名稱差異極大;飲食習慣也略有不同。


看美食節目介紹魯肉飯,想起南北稱呼不一樣;例:台北人稱(魯肉飯)高雄人叫(肉燥飯),高雄人稱(魯肉飯)台北為(爌肉飯)。早餐吃法習慣也不一樣,例台北、高雄早餐講求快速便利為主;而台南就差很大,台南人早餐吃乾飯或肉燥飯配牛肉湯或者鮮魚湯,嘉義朴子除了熟知雞肉飯就是麵食、羹(乾、炒、湯)配魯味小吃等。


南部常見煎、燙虱目魚腸,北部由其台北許多人未曾聽聞;炸肉圓流行中部地區,南部則是蒸肉圓。而在肉汁方面高雄人偏鹹其他地區就偏甜口味,個人偏好多汁多鹹、重口味。曾經在高雄三民區工地遇到台南來的勞工朋友,早餐想吃肉燥飯、熱湯,于是介紹在高雄市六合、自立路口有名的老店,早上有賣早餐,有燙(煎)虱目魚腸等各類小吃,完食告知我高雄口味偏鹹不合胃口;且台南早餐四處可見炒牛肉、牛肉湯、鮮魚湯等;又如台南人愛吃牛肉切薄片清燙,高雄人吃火鍋才涮牛肉片,牛肉湯麵都吃整塊牛肉方覺得有嚼勁過癮。另高雄早晨營業店數寥寥可數,大部分營業時間在午晚餐及消夜才能吃的到!


早期台灣傳統老一輩的人由其鄉下農村;坐在長板凳翹隻腿彎曲在凳椅上吃飯才覺得够香有味道,且必須大口扒飯不顧形象,喝湯需發出呼嚕聲、吃飽還需擤鼻涕,現今注重衞生禮儀此現象逐漸少了。




在一個小小的台灣飲食文化南北都有差異特色。年輕時在民國76年至78年左右去大陸深圳、廣州、上海、杭州等地區同樣是中華人民,飲食生活、特色、口味差距更是天南地北有人覺得可口亦有食不知味。







avatar-img
蔡明儒的沙龍
7會員
136內容數
作者是業餘文學創作者擅長短文論述。作品:做粗工的日子、創作艱辛過程路、動容愛情故事……等著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蔡明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參照百度百科) 「頂針又稱“頂真”“蟬聯”“續麻”,修辭學上統稱為“頂針格”。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詞是下一句開頭的字詞。這樣一句頂一句,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傳下接,首尾相連,層層承遞,語勢貫通,音律優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Fb社團網站「詩詞天地」中發表一則上聯
對聯中有一種叫「無情對」。 這對聯別緻在上下聯並不相關銜接,可以風牛馬不相及,看起來上下對的內容隔得很遠,但細讀起來,則又字字相對,十分工整、巧妙,往往還有其特殊的聯意,屬於妙對之列。   「無情對」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一、基本要求,即字字相對,意意相離。 二、上下句 的詞性
集句聯發明者北宋「王安石」創造一種比較自由的不局限於作者、文體、年代的詩文集合的創作手法;以工巧為重,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朝才子「何文煥」在其所撰《歷代詩話》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 維基百科記載:何文
我國文辭優美由其對聯更是代表作,偶然看到一副對聯,作者是蘇東坡及佛印和尚創作諧音聯附錄于下: 蘇:狗啃河上骨 佛:水流東坡詩 兩上下聯帶有諧音字,河上(和尚)骨,東坡詩(東坡屍)絕對絕妙呀! 不才依此作了幾個上聯,唯獨下聯苦思多年無果,故尋求高手對絕佳下聯。 一、(諧音
在社群網站FB「詩詞天地」看到一段上聯但無下聯的對聯,「古文故人做」沒標明來自何處?本出自好奇上網查詢;得知古人所作流傳已久亦不知作者是誰、年代等?只是在網路、古書得以查閱此上聯,而下聯成為絕唱! 前往網路Google 搜尋一篇「每日頭條」敘述此聯文章並提供較佳三則下聯截取此文供參考:
玩手機在FB戲劇中看到這句話感到至理名言;之前並沒有聽或看過類似俗諺抑是成語但覺得蠻有道理真言。 小時就喜歡閱讀課外讀物,在看小說吸被內容吸引時;總在前頁翻看後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結局如何,然後再回歸前面繼續拜讀往後翻頁。做人只能往前看,選擇錯誤決定再多悔不當初於事無補只添遺憾!目前處在困境進退兩
(參照百度百科) 「頂針又稱“頂真”“蟬聯”“續麻”,修辭學上統稱為“頂針格”。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詞是下一句開頭的字詞。這樣一句頂一句,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傳下接,首尾相連,層層承遞,語勢貫通,音律優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Fb社團網站「詩詞天地」中發表一則上聯
對聯中有一種叫「無情對」。 這對聯別緻在上下聯並不相關銜接,可以風牛馬不相及,看起來上下對的內容隔得很遠,但細讀起來,則又字字相對,十分工整、巧妙,往往還有其特殊的聯意,屬於妙對之列。   「無情對」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一、基本要求,即字字相對,意意相離。 二、上下句 的詞性
集句聯發明者北宋「王安石」創造一種比較自由的不局限於作者、文體、年代的詩文集合的創作手法;以工巧為重,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朝才子「何文煥」在其所撰《歷代詩話》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 維基百科記載:何文
我國文辭優美由其對聯更是代表作,偶然看到一副對聯,作者是蘇東坡及佛印和尚創作諧音聯附錄于下: 蘇:狗啃河上骨 佛:水流東坡詩 兩上下聯帶有諧音字,河上(和尚)骨,東坡詩(東坡屍)絕對絕妙呀! 不才依此作了幾個上聯,唯獨下聯苦思多年無果,故尋求高手對絕佳下聯。 一、(諧音
在社群網站FB「詩詞天地」看到一段上聯但無下聯的對聯,「古文故人做」沒標明來自何處?本出自好奇上網查詢;得知古人所作流傳已久亦不知作者是誰、年代等?只是在網路、古書得以查閱此上聯,而下聯成為絕唱! 前往網路Google 搜尋一篇「每日頭條」敘述此聯文章並提供較佳三則下聯截取此文供參考:
玩手機在FB戲劇中看到這句話感到至理名言;之前並沒有聽或看過類似俗諺抑是成語但覺得蠻有道理真言。 小時就喜歡閱讀課外讀物,在看小說吸被內容吸引時;總在前頁翻看後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結局如何,然後再回歸前面繼續拜讀往後翻頁。做人只能往前看,選擇錯誤決定再多悔不當初於事無補只添遺憾!目前處在困境進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