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物肉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和本地一樣,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是美食天堂。然而台灣人面對台灣各地不同的口味,有時會說出相當失禮的批評。像是肉圓的南北之爭,南部肉圓被嫌棄外觀像鼻涕,北部肉圓被譏諷油膩不健康,吃起來像塑膠圈。哎呀,吵架還真是沒好話。不過,本地沒有口味相近的食物足以對照,大家只能遙想了。

肉圓發音是閩南語,若用華語說,台灣人可能聽不懂。外型看似半透明的小型飛碟,製作有點麻煩,一般都是外食,極少在家自製。以蕃薯粉(樹薯粉亦可,惟口感不太一樣)製作外皮,包入調味的內餡,多半以豬肉為主,其他配料各地不一,通常是筍絲,亦有筍塊、香菇、鵪鶉蛋等等。倘若加上干貝鮑魚,價格就不是小吃水準了。包好放在碗公,蒸熟了吃的,就是南部口味。吃時加上香菜、淋上米醬和甜辣醬,或其他醬料。有人不加香菜,也有要沾蒜泥的。

中北部肉圓,蒸熟後從碗公取出,放入油鍋浸著,油得淹過肉圓,食用之際才撈取。由於油浸多時,外皮香酥有韌性,但本身並無特別滋味。同樣也是搭配米醬和甜辣醬等。

肉圓相當微妙。多年前看過日本腳車旅行作者,寫他的台灣之行。訪台之前,他曾在東京認識一位中年台灣女性,這位台灣女子告訴他,最想念的台灣食物是肉圓,因為日本沒有。他去了台灣當然要嚐嚐,誰知吃完很空虛。

猜想可能是腳車旅行作者對肉圓期待太高,而肉圓與他過往熟悉的食物差異很大,不易歸類,很難描述感受,說穿了便是不習慣,於是吃完只剩下空虛。肉圓對外國人或許缺乏吸引力,然而卻是台灣尋常的國民小吃,且內餡因各地物產略有不同,許多台灣人認為從小吃慣的最好。

比如被蔑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外人常譏笑當地最好的餐廳是麥當勞。幼時隨媽媽回外婆家,常至新竹轉車。媽媽平時不大外食,回娘家的旅途倒是慷慨,讓我們嚐嚐日常無福享用的滋味,累積下來吃了不少新竹肉圓,紅糟肉加蔥是新竹特有的口味,我至今仍回味不已。總覺得新竹食物未獲得網民合理評價。

肉圓之亂不似南北粽之亂紛擾多年,許是坊間一般同意彰化肉圓好吃,彰化肉圓或為油浸派的極致滋味。歷任民選總統若至彰化視察,即使不順路。也得特地繞去肉圓名店吃上一碗,否則對彰化鄉親有點失禮。對,就算總統本人不喜歡肉圓,還是得在鏡頭前大口咬下,裝出一副很享受的模樣。蔡英文那碗特地灑上很多香菜,讓擁護香菜派士氣大振。食物有時也是很政治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78內容數
YI Ping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和本地一樣,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是美食天堂。然而台灣人面對台灣各地不同的口味,有時會說出相當失禮的批評。像是肉圓的南北之爭,南部肉圓被嫌棄外觀像鼻涕,北部肉圓被譏諷油膩不健康,吃起來像塑膠圈。哎呀,吵架還真是沒好話。不過,本地沒有口味相近的食物足以對照,大家只能遙想了。 肉圓發音是閩南語,若用華語說,
Thumbnail
和本地一樣,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是美食天堂。然而台灣人面對台灣各地不同的口味,有時會說出相當失禮的批評。像是肉圓的南北之爭,南部肉圓被嫌棄外觀像鼻涕,北部肉圓被譏諷油膩不健康,吃起來像塑膠圈。哎呀,吵架還真是沒好話。不過,本地沒有口味相近的食物足以對照,大家只能遙想了。 肉圓發音是閩南語,若用華語說,
Thumbnail
自此之後,每逢連假回台東,看著那些美食店家外面排著長長觀光客的人龍時,我再沒有一臉鄙視:「哼!觀光客不懂吃。」 說不定在他的記憶裡某樣食物的滋味就是在地人所不懂的,道地與否存在著「你不懂我經歷過什麼」的距離。
Thumbnail
自此之後,每逢連假回台東,看著那些美食店家外面排著長長觀光客的人龍時,我再沒有一臉鄙視:「哼!觀光客不懂吃。」 說不定在他的記憶裡某樣食物的滋味就是在地人所不懂的,道地與否存在著「你不懂我經歷過什麼」的距離。
Thumbnail
你們喜歡鹹湯圓嗎? 有人是包餡料派的,有人是紅白小湯圓派的,你們是哪一派呢 ?
Thumbnail
你們喜歡鹹湯圓嗎? 有人是包餡料派的,有人是紅白小湯圓派的,你們是哪一派呢 ?
Thumbnail
如我這樣一個愛吃能吃--懂吃不敢說--的人 旅行最大的收穫之一必定是當地美食
Thumbnail
如我這樣一個愛吃能吃--懂吃不敢說--的人 旅行最大的收穫之一必定是當地美食
Thumbnail
俗話說的好,沒吃過肉圓也看過肉圓走路……當然沒有這句俗話!但說到彰化美食最直覺會想到一定有彰化肉圓,而且彰化中的肉圓種類多樣,不論是浸泡油中低溫油炸、吃起來彈牙富有咬勁的標準肉圓、或是大火油炸到外皮酥脆得能發出聲響、咬下去外脆內嫩的脆皮肉圓,乃至於冰冰涼涼、夏天毫無負擔的涼圓通通都有,而且走在路上還
Thumbnail
俗話說的好,沒吃過肉圓也看過肉圓走路……當然沒有這句俗話!但說到彰化美食最直覺會想到一定有彰化肉圓,而且彰化中的肉圓種類多樣,不論是浸泡油中低溫油炸、吃起來彈牙富有咬勁的標準肉圓、或是大火油炸到外皮酥脆得能發出聲響、咬下去外脆內嫩的脆皮肉圓,乃至於冰冰涼涼、夏天毫無負擔的涼圓通通都有,而且走在路上還
Thumbnail
台灣很小,但吃食上面卻博大精深,光油豆腐這項,就因北中南的地區性,而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先生不懂為什麼我會為了油豆腐生氣,他不懂,我為了愛遠嫁台中,結果卻連塊想吃的油豆腐都吃不到。 Ps.我很現實直接,若讀了歡喜,歡迎贊助;這個月的目標,希望靠這些文,賺取些零用錢,感謝。
Thumbnail
台灣很小,但吃食上面卻博大精深,光油豆腐這項,就因北中南的地區性,而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先生不懂為什麼我會為了油豆腐生氣,他不懂,我為了愛遠嫁台中,結果卻連塊想吃的油豆腐都吃不到。 Ps.我很現實直接,若讀了歡喜,歡迎贊助;這個月的目標,希望靠這些文,賺取些零用錢,感謝。
Thumbnail
一般我們想到肉圓,有的人會想起彰化,有些人會想到台中,一部分的人會覺得新竹好像也不錯。 但你知道嗎 ?如果路過朴子在下午三點左右的時刻,肉圓賜的嘉義肉圓滋味,是不容錯過的在地小吃。不過到場的時候,一定要特別記得 人家接班的當家還只是個少年郎喔。
Thumbnail
一般我們想到肉圓,有的人會想起彰化,有些人會想到台中,一部分的人會覺得新竹好像也不錯。 但你知道嗎 ?如果路過朴子在下午三點左右的時刻,肉圓賜的嘉義肉圓滋味,是不容錯過的在地小吃。不過到場的時候,一定要特別記得 人家接班的當家還只是個少年郎喔。
Thumbnail
       來到桃竹苗地區(包括中壢在內....), 不吃客家料理, 有點太對不起自己了.......    這是我在中壢元化路上發現的一家店, 主要是賣客家料理......    當然, 還是有台式傳統料理居多.......        這是我點的綜合滷味, 感覺很"台灣"味吧!! 這味
Thumbnail
       來到桃竹苗地區(包括中壢在內....), 不吃客家料理, 有點太對不起自己了.......    這是我在中壢元化路上發現的一家店, 主要是賣客家料理......    當然, 還是有台式傳統料理居多.......        這是我點的綜合滷味, 感覺很"台灣"味吧!! 這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