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是埃米爾.貝爾汀的擴大改良型。同型艦6艘,艦級名來源為拉.加利索尼埃侯爵,18世紀新法蘭西(法國北美殖民地)總督、英法梅諾卡島之戰法方的總教練和勝利者。
在倫敦條約中,主砲口徑不超過155毫米的條約艦被區分為B型巡洋艦,即輕巡洋艦,在這種背景下各海軍大國不約而同的將重心置於發展新型輕巡洋艦上,本級6艘便是法國海軍為對抗週邊義大利、德國設計的新型輕巡洋艦,而在1931-1932年計畫建造的輕巡洋艦。
該艦採用2軸推進,以航速降低至31節為代價,換取配備能抵禦152毫米口徑砲彈的防禦,該級在法國輕巡中最早設置側舷裝甲,最厚達105毫米,甲板和砲塔防護也進行了強化。航空設施為四座水上飛機,二號煙囪後方設置了大型機庫。主砲數量與配置和前級相同,而防空砲則增加了一倍,因此,該級是二戰前法國海軍建造完工的最優秀的輕巡洋艦。
在二戰期間,有3艘在土倫自沉,剩餘3艘加入盟軍陣營,這三艘在美國接受了改造,改裝後參與了各種盟軍行動,包括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戰後該級三艘又在法國進行了修改,重新使用,她們最終於1958年至1970年間退役拆解。
1931年12月15日,拉.加利索尼埃號(MNF La Galissonnière)在法國布列斯特造船廠(Arsenal de Brest)開工,1933年11月18日下水,1936年1月1日服役。
最初,拉.加利索尼埃號被派往地中海第二輕型中隊,直到1937年10月,她與姊妹艦讓.德.維耶納號和馬賽曲號一起在土倫成立了第三巡洋艦分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拉.加利索尼埃號在突尼斯沿岸執行巡邏任務,直到1939年11月中旬,當時她在布列斯特(Brest)進行了大型改裝,改裝工程持續到1940年2月底,此後,她以土倫港為基地直到6月法國投降。
從1941年1月起,拉.加利索尼埃號在土倫加入了維希的「公海部隊」。第三巡洋艦分部的三艘巡洋艦中的兩艘:拉.加利索尼埃號和馬賽曲號,由於缺乏燃料從未去過公海,除了在1940年11月,執行了掩護普羅旺斯號戰艦返回土倫的任務。
當德國意圖佔領維希法國時,她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自沉,以防止被德國人和義大利人俘虜,此後義大利人打撈了殘骸,命名為FR12並開始維修,然而直到義大利倒戈時,維修進度也只有不到60%。此後該艦落入德國手中,並受盟軍轟炸機空襲沉沒。 1952年殘骸被打撈並解體。
效能數據
排水量:7600噸(標準);9460噸(滿載)
長:179米
寬:17.5米
吃水:5.35米
動力:84000匹
裝置:4 x 鍋爐;2 x Rateau齒輪減速蒸汽渦輪機;2 x 推進器
航速:31節
航程:7000海浬/12 節
編制:540人
武器:3 x 三聯裝152mm/55 Mle1930主砲;4 x 雙聯裝90mm/50 Mle1930高砲;4 x 雙聯裝13.2mm機槍;2 x 雙聯裝550mm魚雷發射器
艦載機:4 x 水上偵察機
其它:1 x 彈射器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