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手碟藝術家 莉酸 專訪團隊:職名事 文:Arter Hsu
手碟是2000年才出現的一款新的樂器,由兩位瑞士人發明。靈感來源於南美洲千里達的鋼鼓以及印度的陶罐鼓。
常常在IG刷視頻的時候,總會看到一個外國男孩敲打一個長得很像飛碟的樂器,但彈奏出來的音頻卻特別的使人放鬆並感到療癒,採訪球舞藝術家林雨時閒聊到才知道,原來在台灣其實也有這項樂器的藝術家,進而讓我們找上了莉酸。一開始拿到莉酸的資訊時,瀏覽了莉酸放在IG上的很多表演視頻才發現,原來手碟的旋律並非一種呈現方式,有充滿叢林感的、輕柔如晨曦的、帶有中國風氣息的以及空靈般療癒的音頻。在約定好日子後,我們便帶著許多問題向莉酸討教。
“手碟”它是2,000年才出現的樂器,是由兩個瑞士人發明的。它當初製作時候有兩個靈感結合,一個是正面中間有個凸凸的,然後有點像飛碟,然後旁邊是一圈大小不一的橢圓形,這邊的靈感是來自南美洲千里達的“鋼鼓”,而背面這個洞的話,是來自印度那邊的“陶罐鼓”的靈感。當時的他們就想說有沒有可能在“陶罐鼓”上面結合“鋼鼓”的聲音,所以後來就發明出了手碟,是兩片橢圓形結合在一起的樂器。莉酸自己表演用的主要是三顆,會有比較多的音,音色會比較豐富,手碟教學用的比較小顆只有9音,每顆手碟的調性也不太一樣。
最通用的一個調式叫做kurd,那通常是D,kurd就是D,就是我們說的Re這個音,也有分大調也有小調。其實通常一顆手碟它就是在那個區間裡面會是一個排列產生那個調。像我還有其他是中東的調,那它的排列出來就是一個中東的感覺。所以手碟其實很方便,看你喜歡哪一種氛圍調式便挑選那種調式即可,也有其他印度、日本調式。根據手碟的調式不同、音的多寡、低音或者高音皆會引響製作的難易度,進而會反映在價格上的落差。而樂譜上也由於是較為新的樂器,每顆手碟也都不一樣的情況下,所以並沒有普及公認的一個系統。
大一暑假去台東鐵畫村遊玩時,看見一位女性街頭藝人盤腿坐在街上敲打一個很像黑色鍋子的東西,而她完整的沈浸在那個狀態裡面,讓我第一次有被一個樂器吸引到的感覺。
在買了第一顆俄羅斯的手碟後,就有點呈現走火入魔的狀態,完全沈迷於其中。就是每天幾乎一起床就是在玩手碟,每天都會有新發現。一開始手都還會有點難控制,漸漸的每天練習後就越來越順手。弟弟一度還覺得姊姊怪怪的,怎麼會就突然間開始玩這個樂器了,而且大家也都是因為我才認識了這個樂器。
後來比較熟練以後,便開始在街頭表演,然後一些朋友也邀請我去劇場裡表演,慢慢的就把表演經營起來了。我還記得有一場印象比較深刻的表演是在台南,當時是跟一名舞者合作,然後舞者希望我們是完全的即興,甚至是連預想打的音都不要有,完全就是當下聽到聲音或者接收到動作後的直覺反應,同時他也可能過來製造出聲響或者敲擊我的手碟,毫無任何限制。
“療癒”這詞很常會與手碟產生聯繫,或許是因為他的音頻中帶有些空靈、清透甚至是平穩,但在與莉酸聊天的過程裡發現,其實手碟擁有非常多種的面貌。我很喜歡莉酸對於手碟的形容,她說:「手碟就是一個自由的樂器,你可以盡量找出自己的風格。」
或許是因為活在一個高科技與高訊息量的世代,“自由”這個詞顯得格外珍貴。過去很多年間總是堅持著在框架之下,按部就班地執著的堅持著影像、拍攝就應該只能怎麼樣,直到有天突然想起學攝影的初衷,放手後的開闊,得到的即是自由。所以當聽見莉酸這般形容手碟的那一刻,充滿在內心的即是滿滿的共鳴…
更多關於手碟藝術家莉酸的大小事請點擊觀看…